亚洲国产精品网_影音先锋国产资源_亚洲最大黄色_91精品久久

 

如何理解“雙碳”目標帶來的挑戰和機遇

發布日期:2021-11-10  來源:全國能源信息平臺  作者:中國風光儲網--新聞中心

核心提示:碳達峰碳中和關系到整個人類的命運,在過去170年當中人類活動給大氣層增加的二氧化碳濃度,相當于工業革命之前的147%,這比自然

 “碳達峰”“碳中和”關系到整個人類的命運,在過去170年當中人類活動給大氣層增加的二氧化碳濃度,相當于工業革命之前的147%,這比自然環境當中兩萬年時間增長的濃度還要多,所以全球氣候變暖的趨勢是不爭的事實。
 
 
“碳達峰”“碳中和”關系到整個人類的命運。在過去170年當中人類活動給大氣層增加的二氧化碳濃度,相當于工業革命之前的147%,這比自然環境當中兩萬年時間增長的濃度還要多,所以全球氣候變暖的趨勢是不爭的事實。氣溫的上升帶來的影響不是漸進的、溫和的,它是逐漸累積而且往往會出現不均衡、非線性,甚至是激烈的變化。當氣溫上升到一定程度以后,維持地球平衡的一些臨界點將被觸發,可能會引發一些難以預測、不可逆的突變和持久的影響。我們認為氣候臨界點不可逆性和難以預測性將造成人類賴以生存的環境發生不可預知甚至是顛覆性的改變。
 
從中國的角度來講,我們的目標是通過“碳達峰”“碳中和”來提高中國經濟發展的質量。為什么這么說?因為我們知道二氧化碳排放的濃度也就是產生一億美元的GDP需要排放多少萬噸的二氧化碳。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指標,全球的平均二氧化碳排放濃度是3.9萬噸,中國是6.9萬噸,換句話說中國二氧化碳排放的強度是全球平均水平的1.8倍,所以我們要提高經濟發展的質量,最重要一點就是要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強度。這是第一點。
 
第二點,中國目前是全球第二大經濟體,應該承擔相應的責任。我們今天生活在一個互聯互通的地球村里面,氣候變化是人類面臨的共同挑戰,關系著整個人類的前途和未來,任何一個國家都沒有辦法獨善其身或自己解決這個問題。所以我們一定要和全球合作,一起來應對這個問題。中國主動參與“碳中和”,是我們強化和國際社會戰略合作一個重要的手段。今天“碳中和”已經成為了一個新的外交語言和政治語言。同時,我們也知道,中國的石油和天然氣資源相對來講是比較匱乏的,原油和天然氣高度依賴于進口,去年原油對外依存度是73%,天然氣對外依存度是43%。要保證中國經濟平穩的發展,首先要解決能源安全問題。最近許多媒體報道,一些企業因為缺少能源而停產,但我們在清潔能源方面是有相對優勢的,比如陸上風能、太陽能、光伏、水電都居全球前列。推動能源結構從石化能源向可再生能源轉化,有助于提升中國能源的安全性和獨立性。
 
第三點,中國經濟發展不均衡,東部比較發達,西部相對落后。有種理論認為中國地理上有一條線,叫做胡煥庸線,這條線把中國分成東部和西部。東部占國土面積的43%,養育了全國94%的人口,而西部占國土面積的57%,僅占全國人口的6%。要使東西部經濟發展比較平衡,一個重要戰略就是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因為在“雙碳”戰略下,可再生能源比較豐富的地方是在西部,隨著它的能源發展會影響到整個中國經濟版圖從東部向西部的遷移。
 
“碳達峰”“碳中和”給中國帶來了挑戰,同時也給我們帶來了機遇。為什么說是挑戰?因為像美國、日本、法國,他們從“碳達峰”到“碳中和”可能中間相隔50年到60年甚至更長的80年,而中國只有30年時間,2030年“碳達峰”,2060年“碳中和”,時間非常短,這個難度就很高。但這同時也給我們帶來巨大機會。為什么這么說?一方面這可以帶來巨大的投資,也會創造很多的就業。國際能源署(IEA)首席經濟學家預測,光伏、風能等再生能源就業創造率是傳統化石能源就業創造率的1.5倍到3倍。另一方面它可以幫助中國實現產業升級。我們以光伏產業為例,一般來講,中國的制造業處在產業“微笑曲線”的中間,兩頭是在外面的。但是中國的光伏產業已經占據了“微笑曲線”有利的位置,我們在原材料多晶硅、硅片、電池組件甚至是光伏電站,都處于全球領先地位。而在新能源汽車市場,今年1月到8月中國新能源汽車的消費總計是178萬輛,而歐洲七個國家同期累積注冊是107萬輛,美國累積注冊量為33萬輛。從數據可以看到,我們在很多新能源領域都是在全球領先的。
 
實現“雙碳”目標還能給我們帶來很多新的機遇,比如說推動中國綠色工業的升級,對鋼鐵、石化、化工、有色等傳統產業進行綠色改造,再比如加快綠色農業的發展,還可以提高中國正在高速發展的服務業的綠色水平,比如說我們綠色出行、綠色建筑等共享經濟可以更好地發展閑置資源的利用和交易。另外還可以擴大綠色環保的產業,打造綠色物流,加強再生資源的循環利用,還可以建立綠色貿易體系。

 
關鍵詞: 儲能
 
[ 新聞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訴好友 ]  [ 打印本文 ]  [ 違規舉報 ]  [ 關閉窗口 ]

 
0條 [查看全部]  相關評論


網站首頁 | 關于我們 | 聯系方式 | 使用協議 | 版權隱私 | 網站地圖 | 排名推廣 | 廣告服務 | 網站留言 | RSS訂閱 | 滬ICP備16055099號-94

風光儲網 版權所有 © 2016-2018 咨詢熱線:021-6117 0511  郵箱:sina@heliexpo.cn 在線溝通:

本網中文域名:風光儲網.本站網絡實名:風光儲網-最專業的風光儲行業信息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