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国产精品网_影音先锋国产资源_亚洲最大黄色_91精品久久

 

碳中和為傳統能源型城市帶來了哪些新機遇?

發布日期:2021-11-10  來源:中制智庫  作者:中國風光儲網--新聞中心

核心提示:現在,東北振興、西部大開發真正的機會已經到來。與發達國家一樣,中國現有工業體系也是建立在高強度的碳排放之上的。按照實現碳
 現在,東北振興、西部大開發真正的機會已經到來。
 
與發達國家一樣,中國現有工業體系也是建立在高強度的碳排放之上的。按照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的戰略目標要求,以風電、光伏發電、水電為主的可再生能源將替代煤炭、石油成為新的生產力。原先的高碳工業也必須適應新的生產力。
 
QQ截圖20211110105358
 
從內部環境看,中國能源安全形勢日趨嚴峻,延續既往的思路經濟增長難以持續,全球氣候環境問題也要求中國必須改變高碳的能源結構和工業體系。從外部環境看,同樣要求中國大幅降低碳排放。
 
全球主要經濟體已經開始對碳排放進行定價,中國產品將面臨碳關稅壁壘。以歐盟為例,2021年年中,歐盟碳排放成本已經達到56歐元/噸的歷史高位,較年初上漲了超過50%,且未來還將進一步上漲。
 
歐盟即將出臺碳邊境調節機制,對進口產品征收碳差價稅。美國和英國也正在醞釀類似機制。如果中國制造不實現零碳轉型,中國貿易出口將為此付出巨大成本并失去競爭力。
 
有人認為,當前可再生能源成本仍然不夠低,如果工業體系全部采用可再生能源,將失去競爭力。實際上這是一個零和游戲。在國內,不同行業、不同企業之間開始賽跑。在國際上,不同國家之間進行比賽。跑在前面的企業不但不會死,而且還會持續不斷地吸取落后企業的利潤,直到落后企業的利潤被吸干而退出。
 
因此,我們必須充分加速發展可再生能源,并加快打造基于零碳能源的新工業體系。
 
從國內外形勢看,中國勞動密集型產業的人口紅利已經日漸消失,這些產業將面臨向海外轉移的風險,而在中國內部,西部、北部地區大量人口在東部、南部沿海城市打工造成了嚴重的社會問題、區域經濟不平衡問題,如何實現部分產業向內部轉移:打造零碳新工業,既形成完整的產業鏈,又解決中西部的就業問題。
 
中國制造的產品不僅將獲得“綠色通行證”,繞開碳關稅,而且還會因減碳而降低成本。中國制造的優勢將進一步凸顯,中國也將從“人口紅利”轉向“綠能紅利”,成為全球零碳新工業的中心。
 
這既暢通了國內大循環,又聯通了國內國際雙循環。我們已經具備這一條件。能源行業本身正從“資源特性”轉向“科技和工業特性”,風電、光伏和儲能成為“新煤炭”,氫能和動力電池成為“新石油”,能源行業將成為“新工業”的排頭兵。
 
零碳新工業體系的建設,將使產業各領域的技術路線和生產裝備產生重大變革和轉型升級,也會為物聯網、云計算、數字孿生和人工智能等技術提供廣闊的應用場景。
 
“三北”地區擁有打造完整零碳新工業體系的優勢。從生產力角度看,東北、華北、西北以及西南地區是我國可再生能源資源最為豐富的地區。
 
中國80%的風能、90%的太陽能分布在西部和北部,80%的水能分布在西南部。鐵礦石、銅、鋁等礦產資源也主要分布于此。這里不僅資源豐富,而且成本較低,可以為新工業提供源源不斷的新動力。雖然當地的綠色電力可以通過特高壓、超高壓等電網輸送到中東南部區域,但是有很大局限性。
 
首先是輸配電價較高,特別是高耗能、對于電價較為敏感的行業,很難在“雙碳”壓力下在東部區域繼續生存;
 
其次是我國電力輸送的能力有一定限制,輸電網絡有地理要求,不可能將全部資源或絕大部分資源都輸送到中東南部區域;
 
最后是“三北”地區也有發展經濟的動力和壓力,如果綠色電力能夠吸引大量企業前往當地投資,當地政府會更愿意將綠電留在省內消耗,創造出更多的GDP。
 
在“三北”地區建設大規模新能源基地,匹配更具國際競爭力的零碳新工業,可以形成完整的產業鏈,進而帶動其他產業的融合發展。
 
事實上,中國工業企業的地理布局已經悄然發生了變化,只是許多人尚未察覺。前面章節我們提到過,近幾年,中鋁、魏橋等高耗能企業已經紛紛在云南投資建設電解鋁工廠,以利用當地便宜的水電資源。
 
在“雙碳”目標提出之前,高耗能工業向水電豐富的區域轉移,主要考量的是成本的下降。而“雙碳”目標提出后,這一頗具慧眼的戰略轉移同時破解了碳成本難題。
 
在北方區域,為了降低用電成本和碳減排壓力,政府興建的一個個低碳、零碳產業園區拔地而起。
 
在吉林白城,全國第一個“綠電產業示范園區”落戶這里。
 
以白城市洮北區為中心,整合100千米半徑內的2300萬千瓦風電、光伏資源,可提供550億千瓦時的綠色電力,當地政府以洮北經濟開發區為依托,規劃建設綠色新材料、綠色冶金、綠色裝備制造、綠色大數據、綠色食品及醫藥健康、綠色氫能、綠色化工七大專業園區,吸納具有高投入、高產出、高技術、高附加值為特性的產業化項目。
 
當地企業原本從電網購買電力,價格高達0.428元/千瓦時。而按照遠景科技集團與當地政府一起制定的零碳產業園規劃,新能源為園區直接供電的價格只有0.26元/千瓦時,讓園區內企業綜合用電價格可以降至0.38元/千瓦時以下,電價降幅32%,既解決了高用電成本問題,又降低了二氧化碳排放。
 
同樣的故事也在鄂爾多斯上演。
 
自“雙碳”目標提出后,這座曾經創造過奇跡的資源型城市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壓力。內蒙古地區一年碳排放量約為7億噸,鄂爾多斯就占據1/3。
 
事實上,鄂爾多斯擁有豐富的風電、光伏資源。按照遠景科技集團聯合鄂爾多斯市政府規劃的零碳工業園構想,周圍將規劃大量的風電、光伏電站為園區輸送綠色電力,價格僅為0.2元/千瓦時左右,未來這一價格伴隨風電、光伏發電成本的下降還將進一步削減,而當地原先的工業企業從電網購電,即便按照政府給出的優惠電價也有0.26元/千瓦時。
 
鄂爾多斯當地擁有33萬輛重型柴油卡車,如果全部換成換電重卡,運行成本不足柴油重卡成本一半,即便按照0.26元/千瓦時的電價算,一年僅此一項就可以節省300億元運營費用,這還不包括碳排放成本。
 
這些重卡每年碳排放達到3000多萬噸,如果按照目前國內50多元/噸的碳交易價格,理論上其應該支付的碳成本將高達15億元。
 
如果這些柴油重卡全部換成換電重卡,需要投資120萬千瓦風電廠或相對應的的光伏電站,才能滿足其用電需求。重型卡車生命期比較短暫,一般每5年就需要更換一批。
 
風電和光伏發電的成本還在不斷下降,當地還可以規劃綠色氫能,綠色電力和氫能將為汽車、鋼鐵、電解鋁、甲醇等工業提供源源不斷的綠色動力和原材料,既節省了成本又大幅降低了碳排放,未來甚至可以實現完全零碳排放。
 
所以無論是換電卡車企業、風電光伏企業還是其他相應的工業企業都有強勁的動力在當地設廠。
 
綠氫產業是聯結鄂爾多斯可再生能源和工業體系去碳化的重要樞紐。目前,內蒙古地區風電度電成本可以實現0.1元,電解水制綠氫成本可降至10元/千克,但煤制氫成本在6~8元/千克,隨著碳排放成本計入,綠氫比灰氫將更具成本優勢。
 
煤化工現在是鄂爾多斯的支柱產業之一,綠氫未來將重構煤化工產業,綠氫與捕集到的二氧化碳經過工業化學反應衍生出甲醇、芳烴等將構建新興化工產業。
 
我們可以想象這樣一幅零碳工業的未來圖景:高爐焦炭煉鋼將轉向綠色氫氣煉鋼;汽車船舶的燃油系統將被動力電池和氫燃料電池所取代;綠電制氫生物合成技術將取代使用化石原料的傳統化工,生產出零碳并可回收的材料。
 
因此從布局上看,未來中國主要基礎產業的地理分布將出現明顯變化。對此,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能源研究所研究員姜克雋及其團隊做過深入研究,他們在《零碳電力對中國工業部門布局影響分析》一文中分析道,考慮多種實現產業深度減排技術的情況下,不少產業將轉向可再生能源富集和低成本地區,特別是光伏發電成本優勢地區,以實現本地光伏發電、制氫、產品制造的系列化。
 
未來,鋼鐵、乙烯、苯、合成氨、二甲苯、甲醇、氫等制品工業將逐漸從中東部地區向西南和“三北”地區轉移。西南和“三北”地區等可再生能源豐富的區域,將興起零碳產業集群。
 
這些產業的轉移將進一步帶動下游產業的轉移,而本地生產下游產業的產品將有效降低運輸成本。產業地理格局變化,將推動碳中和目標下中國工業部門布局發生變革。而這些變化,也與國家西部大開發戰略和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戰略相一致。
 
從中東部地區特別是沿海地區看,未來高耗能行業將加速逃離這里。雖然海上風電、分散式風電和分布式光伏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提供綠色電力,但是遠遠滿足不了高耗能行業對綠色電力的需求,在成本上也缺乏競爭力。當地的發展重點應該轉向高科技行業、高端制造業、高附加值行業。
 
工業在中國國民經濟體系中一度占據半壁江山。盡管工業產值在GDP中的比重已經從2006年的42%一路降到2019年的32%,同期制造業占比由32.5%降到27.7%,但依然是中國經濟的頂梁柱。
 
所以建立零碳新工業體系,成為適應國際新形勢的必要條件。我們只能適應且必須取得勝利。2020-2030年,是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的關鍵十年,也是中國建立零碳新工業體系的寶貴機遇期,中國有條件也有能力站在這場新工業革命的前沿。
 
在邁向碳中和的歷史關口,可再生能源取代化石能源成為大勢所趨,化石能源也將逐漸退出世界舞臺。這場能源革命將引發新一輪工業革命,而中國也將依靠可再生能源這一先進生產力要素,推動構建新的零碳新工業體系。

 
 
[ 新聞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訴好友 ]  [ 打印本文 ]  [ 違規舉報 ]  [ 關閉窗口 ]

 
0條 [查看全部]  相關評論


網站首頁 | 關于我們 | 聯系方式 | 使用協議 | 版權隱私 | 網站地圖 | 排名推廣 | 廣告服務 | 網站留言 | RSS訂閱 | 滬ICP備16055099號-94

風光儲網 版權所有 © 2016-2018 咨詢熱線:021-6117 0511  郵箱:sina@heliexpo.cn 在線溝通:

本網中文域名:風光儲網.本站網絡實名:風光儲網-最專業的風光儲行業信息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