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在都昌縣鄱陽湖邊,還是在永豐縣高龍山、廣昌縣打鼓寨山脈之巔,人們都能見到一臺臺“大風車”矗立,風吹云動,葉片隨風起舞,為濱湖或高山增添了幾分靈動之美。
“過江千尺浪,入竹萬竿斜。”從看不見摸不著的風中捕獲新能源,這個“風口”曾經吸引了不少參與者。然而,由于缺乏風電場建設技術和經驗,部分風電場忽視了環境保護工作,存在因大型設備進場和建設開挖山體,造成植被破壞、地形地貌改變,甚至水土流失的隱患,一段時間風電項目建設影響生態的聲音不絕于耳。
近年來,我省風電場建設者不斷總結經驗,涌現出不少風電探路者,其中華能江西清潔能源有限責任公司(簡稱華能江西清能公司)的高龍山風電場、打鼓寨風電場,在2020年及2021年雙雙拿下“中國電力優質工程獎”,成為國內少有的生態風電場典范和先鋒。
獲得榮譽的背后,離不開建設者一次次跨界試驗的經驗累積,更離不開一項項專業技術的革新。華能江西清能公司副總經理孫兆國說:“要實現風電產業經濟效益、社會效益與生態效益的完美融合,關鍵看建設者‘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意識強不強。”
2013年,落戶都昌縣多寶鄉的蔣公嶺風電場,一度飽受沙化地質條件的困擾,華能江西清能公司建設者先后向省市縣林業局專家“尋醫問藥”,經過兩年的嘗試,終于找出破解沙化地質建植之法。
選取濕地松打“頭陣”,將濕地松深埋到沙土坑,僅露出頭部,方便樹苗根系伸展至土壤層。然后,將馬尼拉草覆蓋在濕地松周圍,起到固沙培土改善土壤環境的作用。這一舉措在蔣公嶺風電場取得良好的綠化效果,讓蔣公嶺風電場成為當地綠化的典型。
在高山上建設風電,無論是施工難度、運維管理,還是綠化保護、水土保持等方面,都面臨諸多挑戰。如何減少開破山體,更好地保護原有植被。華能江西清能公司棄用就地半挖半填的施工方案,研發“下邊坡零擾動”新方法,即在施工過程中,將挖方區域向山體側多挖,并將開挖產生的余土外運至指定棄土場,除設計中的低洼處或必要填方位置外,禁止向下邊坡填土。此方案最大限度地保護下邊坡原有植被不受擾動及破壞,保持下邊坡原有生態環境,同時避免了下邊坡塌方、水土流失及滑坡等現象。
為防止高山上的棄土場水土流失,華能江西清能公司把運用在防洪堤壩、高速公路施工的格賓石籠網箱擋土墻,搬上了海拔800米左右的永豐高龍山風電場,就地選擇石料投入格賓石籠網形成一面生態擋墻,這種擋墻多孔隙,既有利于固土培植,又利于水體自然交換,保持水的活性。由于格賓石籠網每一層都能相互連接,比起漿砌石或是其他堤壩結構更加牢固,這種施工方法被生態環境部推廣至生態修復治理、生態防護工程中。
在廣昌縣打鼓寨風電場,華能江西清能公司根據屬地自然風光及民俗特點,為32個塔筒和32臺箱式變壓器設計了以蓮花為主題的彩繪,遠遠望去風電桿宛若朵朵荷花高聳入云,這個位于廣昌縣水南圩鄉的風電生態公園成當地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細節決定成敗,細節更容易成就精品,為了讓項目達到優質工程標準,高龍山風電場、打鼓寨風電場先后在環保水保方面投入的資金均超過總投資的7%,這比業內在環保方面的投入高出4個百分點。但算總賬,這筆生態賬值得。”孫兆國說。
如今,高龍山風電場因為高山、藍天、白云、風車花海等景觀日漸成為當地網紅旅游打卡點;打鼓寨風電場打造的蓮花彩繪塔筒及風電生態公園,同樣吸引著游客競相游覽。人們或相約在大風機下看日出日落,或踏著生態游步道登上最高點盡攬無限風光,這兩個高山風電場儼然成為人們心中的“風電花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