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01 /
中游擴產導致的供需失衡
價格取決于供需,這是最基本的商業常識,原材料行業來說尤為如此。對于硅料而言,目前其正處于歷史罕見的緊供需階段。
所謂硅料指的是由多晶爐燒鑄的硅鑄錠,單晶硅片是在多晶硅的基礎上進一步加工,多晶硅料經過單晶爐拉晶、金剛線切割的處理,最后形成單晶硅片。
在光伏行業發展初期,多晶硅片曾被制作成電池片,但如今多晶硅片電池已經幾乎被單晶硅片電池所取代。
目前,中國是全球最主要的硅料生產國。2020年中國多晶硅產能約42萬噸,產量39.2萬噸,分別占全球總產能的75%和76%。
多晶硅是典型的重資產行業,具有耗資多、耗能高、擴產周期長的特性。基于極高的產業壁壘,導致硅料行業集中度較高,且難有新入局者,中國多晶硅前五大企業瓜分了全球市場65.3%的份額。
現階段,硅料行業的產能增加主要依賴于頭部企業擴產,由于多晶硅產線的建設周期長達18個月,因此硅料產量爬坡極慢。據中國有色金屬工業協會的分析,2021年中國硅料預期產量將在44萬噸,全球產量約58.2萬噸。

需求端,據CPIA 預測2021年全球光伏新增裝機量將達到150-170GW,折合硅料在54-61.2萬噸,全球硅料企業滿產才能達到預期。
盡管硅料產能趨緊,但也不至于催生硅料提價至如此地步,真正促使硅料不斷提價的原因在于中游硅片企業的極速擴張。
據不完全統計,2020年中國主要硅片企業產能合計約235.2GW,而最終的產量僅為167.7GW,產能利用率僅約七成。在并未滿產的情況下,中游的硅片企業們已經開啟瘋狂擴產之路,預計未來幾年產能仍將保持擴增之中。
“雙龍頭”隆基股份和中環股份,分別計劃2021年產能達105GW和85GW,晶澳科技、晶科能源、上機數控均計劃產能達標30GW,其他企業也均不同程度的擴產。

為了能夠獲得穩定的供給,各家硅片生產企業紛紛采用長單鎖定的方式綁定上游硅料企業,上機數控、雙良節能等硅片新勢力雖然目前行業中份額并不高,但也都與上游硅料廠商進行長單鎖定。
硅料本就處于緊供應階段,硅片廠商的長單鎖定進一步加劇了硅料需求,從而導致供需的徹底失衡。再加上,不久前的能源問題,讓不少硅料企業陷入減產的境地,致使硅料缺口進一步被放大。
鑒于硅料擴產周期長,而中游硅片的需求又如此旺盛,短期內硅料價格可能都將徘徊于高位。那么究竟中游硅片企業為何如此急于擴產呢?這背后實則是光伏產業的又一次巨變。
/ 02 /
又一次生死迭代
光伏行業始終無法回避“迭代”二字。
2015年之前,多晶硅片是市場主流,但這種技術門檻不高,隨著單晶硅片成本不斷降低,最終單晶硅片以性價比優勢取代了多晶硅片。從多晶硅片到單晶硅片,這被看做是光伏硅片產業的第一次全面產品迭代。
除單晶硅片取代多晶硅片外,光伏硅片還存在尺寸不斷增大的發展趨勢。隨著光伏行業補貼的持續下降,行業已經開始進入平價時代,迫使企業更加注重效率。尺寸越大,硅片應用效率越高,“大尺寸”也成為光伏硅片行業迭代的方向。
尤其在這兩年,“大尺寸”已經讓光伏硅片有了“跨時代”的改變,光伏行業正在上演又一次生死迭代。
2019年在行業依然處于G1(邊距158.75mm)規格的時候,隆基股份攜手上下游企業推出M6(邊距166mm)規格的硅片,由此開啟“大尺寸”爭奪戰。但M6規格推出僅僅半年,中環股份就推出更大尺寸的M12(邊距210mm)規格來應對。

從產品性能上看,M12硅片全方面強于傳統硅片,與當時主流的G1硅片相比,效率提升近75%。根據中環的測算,M12電池片的成本可降低7.9分/瓦,組件成本可降低12.6分/瓦。除產業鏈配套暫未跟上外,暫無明顯缺點。
在“次時代”產品面前,傳統光伏豪強坐不住了。2020年6月,隆基股份、晶科能源、晶澳科技、阿特斯、潞安太陽能、潤陽悅達、中宇光伏七家光伏企業成立“M10(邊距182mm)”聯盟,全力倡導M10規格硅片,并在行業標準組織中將這一尺寸納入標準規范文件,減少資源浪費。
M10規格雖然從純性能角度趕不上M12規格,但卻是現階段對硅片、電池、組件產線兼容性能最好的。M10的配套更全,也更容易購買,現階段性價比更優。
與“M10”聯盟相對的則是“600W+光伏開放創新生態聯盟”,這是以M12為核心的光伏聯盟,由中環股份、東方日升、天合光能、福萊特、陽光電源、上能電氣等39家產業鏈公司在2020年7月聯合成立。
從兩大聯盟的成員來看,M10聯盟聚集了當前主流的幾大硅片廠,代表著傳統硅片廠的利益;M12聯盟則除中環股份外,普遍是新入局者或者產業鏈公司,代表著光伏新勢力的意志。
之所以出現硅片路線之爭,主要還是因為設備上的限制。硅片是由硅料在單晶爐中拉晶形成的,當前主流單晶爐熱屏內徑在270mm左右,而M12硅片外徑達到295mm,也就是說布局M12硅片需要新的單晶爐投資,此外切片機也需要更換。
據光伏見聞統計,截止2020年10月,全國現存的26539臺單晶爐中,35.4%的單晶爐只能生產M6以下的硅片;42.9%的單晶爐生產M10的硅片;只有剩余21.7%的單晶爐能夠生產M12硅片。

一直以來,光伏硅片都是一個資產較重的行業,多年的迭代讓這個行業很難再有新入局者,而M12硅片的橫空出世給了新入局者一個彎道超車的機會。
實際上,M12硅片的出現相當于產品層面的一次完全碾壓,在傳統光伏企業尚存大量低端產能的情況下,積極布局M12硅片有望提前搶占市場,這也是為何硅片行業突然出現如此多新入局者的原因。
放眼未來,市場的主流硅片將由M10和M12兩種規格中產生,兩大陣營比的除了發電效率外,還要考量各項成本,畢竟發電這件事上,歸根結底還是成本為王。
正是由于硅片行業發生的又一次生死迭代,激發了各家企業對于硅料的搶購熱潮。在硅料產能有限的情況下,傳統行情與入局新貴誰都不想輸在起跑線上,由此造成上游硅料出現歷史性的缺貨浪潮。
/ 03 /
硅片行業將迎一場“大逃殺”?
但這種由中游硅片企業擴產帶動的硅料漲價潮,并非由真實的下游需求激發。就目前而言,中游硅片的產能實際已經超過了真實需求。
這場由中游產業迭代所引發的“擁硅為王”何時是頭?那就是上游的供需關系重新平衡之際。
正如前文所述,由于看到M12帶來的迭代機會,不少企業集中入局硅片產業,然而與希望相對的則是失望。
據中信建投預測,全球2021全球光伏新增裝機155GW,而到了2022年這一數據有望提升至220GW,雖然增速喜人,但與擴增超過至350GW的產能相比,顯然市場是不夠大的。
2021年硅片企業的產能利用率約為七成,而到了明年這一數據可能將會降至不足六成。產能利用率下降,也就意味著市場中供給的硅片數量將更多,行業也將更加內卷。
2到3年后,今年擴產的硅片企業逐漸達到產能高峰,屆時硅片行業的內卷將會達到高峰。需求就那么多,而供給卻明顯增加,這勢必會導致硅片企業間的價格戰競爭,甚至可能迎來一場“大逃殺”。那時候考驗的就不僅僅是產能,同時也是與產業鏈各環節配合的能力。
或許有一天,由于硅片產能過剩,行業中游開啟價格戰,目前產業鏈中最弱勢的電池片和組件企業反而翻身農奴了呢?
當然,如果全球光伏裝機量增速超預期,能夠完全消化掉擴增的產能,那樣情況還不會太過糟糕。但人都是不滿足的,誰又能保證那時候沒有更多的硅片企業進行擴產能呢?
鑒于此,我們認為硅料價格很可能已經到達階段高位,進一步上漲動能并不充足;中游企業的集體擴產很可能導致產能過剩,從而誘發企業間價格的比拼;目前較為弱勢的下游企業,并不會長期處于弱勢。
光伏平價時代,效率將成為核心關鍵詞,企業間比拼的將不再是產能,而是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