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眼全球,當下新能源賽道最為火熱,風能、水能、光伏等清潔能源受到了世界各國的高度關注。
雖然清潔能源對環境生態有益,但相比火力發電等傳統的發電方式,用風能、光伏等新能源發電的方式具備更大的不確定性。
例如季節性差異、地理環境等非人力可控的因素,都會對清潔能源發電量以及發電時間造成不同程度的影響。
因此,在新能源備受重視的同時,儲能市場也展現出了不容小覷的發展潛力,一眾行業龍頭陸續參與進來。

華為挺進萬億新戰場
10月18日,華為公司拿下了位于沙特紅海新城的一個儲能項目。據媒體報道,該項目的規模達到1300MW/h,是目前為止全球最大的儲能項目。
華為公司在今年3月份發布的智能組串式儲能解決方案將首次得到大規模商用。
受此利好消息影響概念股持續上漲,當山東電建被證實參與此次項目后,中國電建更是迎來漲停。
在相關消息傳開后,華為又一次刷新了業內外對這家中國科技公司的認知。
眾所周知,在大多數消費者的印象中,華為一直在與智能手機、芯片以及通信掛鉤。
但事實上,基于在通信以及半導體領域的技術儲備,華為早在2013年便進入了光伏產業,旗下光伏逆變器的出貨量更曾在2020年拿下全球第一。
在過去幾年間,華為還拿下了美的、聯合光伏、黃河上下游水電等大型光伏發電項目。
在了解到華為過去幾年間在光伏領域的行動后,如今擴展到臨近的儲能市場,其實也就不那么令人意外了。
科技龍頭蓄謀已久
那么,身為非專業的科技公司,憑什么能夠拿下全球頂級儲能項目呢?在筆者看來,這一方面要歸功于華為公司的影響力,另一方面則要歸功于華為解決方案的實用性。
華為進入儲能行業,與進入光伏領域時一樣,也采用了差異化的打法。

2013年前后,國內逆變器市場競爭異常激烈,華為雖然財大氣粗,但畢竟不是專業的,所以競爭優勢不算大,旗下產品銷量也不及預期。
所以華為立即改變了方向,繞開了競爭激烈的主流市場,開始研發組串式逆變器,在后期成功登頂世界第一。
再看儲能行業,產業鏈很長,前后端都有不少巨頭“坐鎮”,因而手握“組串式”技術優勢的華為最終選擇了儲能行業的細分配套設備領域。
相比傳統的儲能方案,華為提出的方案可以最大限度地使用不同壽命的電池組,盡可能延緩了電池衰減的時間,延長了儲能電站的壽命。
正因如此,沙特公司ACWA Power才會選擇華為。需要注意的是,華為公司進入儲能產業顯然不是單純受到了大項目的誘惑,而是另有打算。

任正非布局儲能背后的野心
不得不承認,華為入局的時間把握得恰到好處。早些年間國家對儲能行業一直沒有提供政策指導意見,在缺乏變現模式的情況下,過早進入儲能領域的企業都沒什么收獲,反而浪費了精力。
而近幾年國家發布相關指導意見,碳中和、碳達峰的概念提出后,儲能行業才開始爆發式增長。
今年7月份,國內有關單位再一次出臺新《意見》,根據《意見》內容可知,在2025年新型儲能裝機規模要達到3000萬千瓦以上,這無疑給儲能行業又添了一把火。
受此影響,儲能電池以及儲能逆變器等市場需求激增,而華為則可以利用這次機會,將在光伏逆變器上的優勢進行轉嫁,把儲能逆變器發展為該公司新能源賽道上的第二張王牌。

另外,基于在逆變器行業的經驗和技術積累,華為還有可能在不久的將來打入儲能系統集成領域。
所謂儲能系統集成,指的是將儲能組件子系統組合成一個整體,從而釋放系統潛能。這個系統涉及到了電化學、電子電力、IT以及電網調度等多個技術領域。
對于華為這樣的科技公司而言,在這方面有天然優勢,不得不說,任正非指定光伏的這步棋果然是高瞻遠矚。
一方面可以享受時代紅利,另一方面也可以作為沖破海外封鎖的動力引擎。
在未來,華為公司將數字化、智能化技術融合進儲能領域所釋放出來的潛力,我們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