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新型儲能價格形成機制的思考及建議
新型儲能是支撐新型電力系統的重要技術和基礎裝備,為營造健康市場環境需健全新型儲能價格機制。分析國外政策主要存在以下問題。一是適應新型儲能的客觀發展階段,如何實現政策技術中立性,鼓勵多元發展,促進技術突破。二是適應我國電力市場建設進程,如何分階段形成合理的價格信號體現儲能價值。三是適應我國當前“雙軌制”的現實情況,合理劃分新型儲能分類,實現分類施策。針對以上問題提出如下建議。一是現階段以激勵新型儲能技術及產業發展為主,基于電源側、電網側、用戶側儲能的不同特點針對性完善價格機制及市場機制。二是應為未來儲能行業大發展做好政策研究儲備和預留相應價格空間。三是建議政府相關部門在稅收、研發投入等方面加強對儲能行業的支持力度,共同推動形成具有全球競爭力的儲能產業。
電力市場改革進程中儲能的適應性與經濟性
目前儲能在調峰、調頻、新能源消納、需求側響應等多個領域得到應用,相關市場也在不斷建立和完善。儲能參與調頻輔助服務市場主要包括儲能聯合火電機組調頻以及獨立儲能電站調頻。對于調節性能差、分攤費用多的機組,通過配置儲能可較好地提高機組調頻性能,并在調頻輔助服務市場中獲取收益。儲能參與電力市場中,應允許在需求迫切的場景下給予儲能設施一定的政策支持,給予儲能公平參與多個細分市場的主體身份,充分發揮儲能的多重功能以提高自身利用效率,配套建立儲能多重價值的補償機制。隨著新能源大規模并網以及傳統電源被替代所帶來的系統調節問題,根據系統需要適時建立快速調頻、備用、容量等市場,充分發揮儲能在響應速度和能量時移方面的重要價值。
電網側儲能商業模式
隨著儲能技術的進步、動力電池產能升級以及電化學儲能的成本快速下降,儲能技術已逐步應用于電力系統各個環節。我國電網側儲能尚缺乏成熟的商業模式,結合中國政策要求和電力體制改革情況,考慮投資主體、投資回收機制、業務監管機制等因素,電網側儲能的潛在商業模式可分為輸配電成本監管模式和競爭性業務模式兩大類。輸配電成本監管模式適用于保障故障或異常運行下的系統安全和保障輸配電功能兩類場景的電網側儲能應用,競爭性業務模式適用于提供調頻等輔助服務、移峰填谷和提高新能源利用水平三類場景的電網側儲能應用。為引導電網側儲能在電力系統中合理應用,發揮其應有價值,建議在規劃、并網管理、技術標準、市場和監管機制、研究示范等方面還需要政策制定完善和相關工作推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