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8-20日,北京國際風能大會召開。會上,118個城市與600多家風電企業共同發起了“風電伙伴行動·零碳城市富美鄉村”計劃,儀式上發布了風電伙伴行動具體方案。與會成員一致表示將以實際行動推進風電伙伴行動計劃落地,攜手促進風電發展,合作打造零碳工業,共同構筑零碳經濟,將風電打造成為發展零碳經濟實現鄉村振興、共同富裕的可靠依托。
事實上,早在今年初國家能源局發布的《關于2021年風電、光伏發電開發建設有關事項的通知(征求意見稿)》中,“千鄉萬村馭風計劃”的提法就曾讓“風電下鄉”成為業內熱議重點。雖然最終出臺的文件中,刪除了“千鄉萬村馭風計劃”等字眼,但“風電下鄉”話題并未銷聲匿跡,一直是風電行業的重點關注話題。
力爭2025年度電成本降低
行動方案提出,支持城市工業領域零碳化進程。打造零碳電力基地,助力東北再振興和西部大開發,緩解中東部減排壓力。風電產業通過上下游協同和技術創新,持續降低成本,以最具市場競爭力的綠色電力支援出口產業園區、高載能工業區、加工制造、數據等產業向內陸地區轉移。
同時,各地方充分認識到風電巨大的經濟帶動作用,為風電營造良好的市場環境,助其降低非技術成本;風電力爭在2025年將陸上高、中、低風速地區的度電成本分別降至0.1元、0.2元和0.3元,將近海和深遠海風電度電成本分別降至0.4元和0.5元,對地方經濟發展形成強有力支撐。
行動方案還提到,開發平價海上風電,助力沿海城市碳中和。以技術進步為核心,在地方積極的規劃政策、并網政策和金融政策支持下,海上風電力爭在2024年全面實現平價,為沿海地區能源轉型和經濟持續發展提供新動能,服務海洋強國戰略。“十四五”期間,在高質量推進廣東、浙江、江蘇等地海上風電開發建設的同時,著力推動山東北部、閩南外海、廣西北部灣以及海南省的海上風電規劃建設。
力爭年內啟動首批示范項目
行動方案明確,助力鄉村振興,促進共同富裕,使風電發展惠及更廣泛的農村利益群體,將風電與新能源特色小鎮建設、區域旅游開發等工程相結合,壯大村集體經濟。地方為因地制宜開發利用風電提供土地、并網等方面的政策支持,結合國家政策規劃,與風電行業攜手開展“千鄉萬村馭風計劃”,在條件較好地區率先啟動“百縣千村萬臺示范工程”,加快推進“直接惠民”樣板工程建設。
為此,力爭2021年年底前啟動首批10個縣市總規劃容量500萬千瓦示范項目。“十四五”期間,在全國100個縣,優選5000個村,安裝1萬臺風機,總裝機規模達到5000萬千瓦,為5000個村集體帶來穩定持久收益,惠及農村人口300萬以上。
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風能專業委員會秘書長秦海巖表示,首批項目將以縣城為單位進行集中規劃,打包核準。按照相關估算,風電開發企業在保證合理收益水平的前提下,村集體每年可以獲得15萬元至20萬元的固定收入。
在業內人士看來,風電下鄉潛力巨大,是未來風電發展的一個趨勢,尤其在中東南部地貌復雜、建設成本偏高、居民對新生事物接受度比較高的情況下,政策信號會促使“無人問津”的分散式風電開發迎來轉機。
從技術上看,風電整縣推進呈現兩種趨勢。一種是主流風機越做越大,主流風機廠家可使用地形地貌、建設條件、道路運輸較為良好的地方來做大風機;另外一種是風機體型向小型化方向發展,比如300千瓦、400千瓦、500千瓦的小型風機的應用在沿海水域較多、道路較狹窄、不好大型機械施工的地方會具備優勢。因此,因地制宜推進風電下鄉才會起到較好的效果。
推進關鍵在明確政策
對于風電下鄉,業內已形成共識,現在只欠政策東風。從行業從業者的角度來說,風電下鄉從技術、產品、能力來說完全具備條件。即使在近居民區,風機可以做到光影控制和噪聲控制,很大程度上降低對周邊居民的影響。目前難點在于,風電下鄉沒有指令性的文件,在與政府溝通過程中已達成共識,風電下鄉是一種實現資源最大化利用的方式。雖然風電下鄉的微觀層面在鄉村,但從規劃的角度來說,通過政策明確,整縣推進風電下鄉的經濟性會更好。
而從政策制定者的角度來說,風電企業所擔心的土地問題影響較小,畢竟有方案可循,且個體量小不需要大規模征地。另外,最重要的是風電選址臨近負荷中心,消納也不是問題。風電下鄉的關鍵是政策放開與否。如果風電開發政策放開,有了“通行證”地方可以自己規劃布局,不需要省里或者省級電網的認定,企業就可以放開手腳。
多位受訪業內人士認為,分散式風電的發展需要一個過程,風電下鄉初始進展雖然緩慢,但一旦途徑通順、模式建立起來,后續發展會呈現加速度態勢。
針對外界擔心風電下鄉模式是否會演變成風電過剩的問題,業內人士認為,短時間有可能會出現,但長遠看絕對不會風電過剩。現在全國不少地方拉閘限電或者有序用電,在碳達峰、碳中和愿景下,隨著火電慢慢退出,綠電將會擺在更重要而突出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