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月28日,國家大型風電光伏基地暨魯北鹽堿灘涂地千萬千瓦風光儲一體化基地,首批總裝機200萬千瓦集中式光伏發電項目開工儀式在濰坊舉行。據悉,該基地是《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五次締約方大會(COP15)領導人峰會上宣布近期開工建設的首期1億千瓦大型風電光伏基地項目之一,投運后,年均發電量達26億千瓦時,年可替代標煤82萬噸。
“山東太陽能資源豐富,光照時間充足,年均光照時數高達2099至2813小時,可開發利用總量折合標煤達1000萬噸以上,大規模、高比例、高質量、市場化發展光伏優勢得天獨厚。”據省能源局負責人介紹,近年來,山東錨定“3060”戰略目標,圍繞“發展綠色能源,助力動能轉換”核心任務,大力實施“四增兩減一提升”工程,可再生能源蓬勃發展,光伏發電澎湃給力。截至今年9月底,全省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發電裝機高達5466.7萬千瓦,同比增長33.1%,占電力總裝機比重32.9%,提高4.7個百分點。其中,光伏發電、生物質發電裝機分別達到2868萬千瓦、400萬千瓦,均居全國第一。
此次開工的首批項目分別由山東?;?、華能集團、華潤電力、國家電投等企業投資建設,總裝機規模200萬千瓦,項目總投資90余億元,配套建設30萬千瓦/60萬千瓦時儲能電站,通過220千伏特高壓直流輸電工程外送至全省各地,計劃于2023年年底前全部建成投運。投運后,年均發電量高達26億千瓦時,年產值10余億元;每年可替代標煤82萬噸,減排二氧化碳213萬噸。
與傳統光伏電站不同,魯北鹽堿灘涂地千萬千瓦風光儲一體化基地因地制宜、量身打造“綠光一體”“鹽光互補”“漁光互補”等一批復合型“光伏+”項目,大幅提高了土地利用率、畝產效益率,為加速推進“3060”目標實現提供典型引領和示范支撐。首批項目采用三維數字化設計,以大數據、云計算、5G通信等信息技術為依托,以無人機巡檢系統、自動清洗系統、智能故障自診斷系統等智能設備為支撐,可實現項目基地無人值班、少人值守、智慧運維。
據介紹,山東?;瘓F渣場平價上網光伏發電項目,采用“綠光一體”模式,創新實施“壩坡造綠、場頂種草、草上發電”綜合治理開發,將數十米高的廢棄渣場改造為“光電青山”,建成集綠色發電、生態觀光、新能源科普于一體的大型集中式光伏電站,可帶動周邊交通、旅游、餐飲等各類就業崗位2000余個,直接營業增收4738.8萬元,實現生態治理和經濟效益雙豐收;濱海能源、華能山鹽、揚光新能源、國陽侯鎮及魯銀區塊通過“鹽光互補”模式,建成集發電、制鹽、儲能于一體的大型集中式光伏電站,每年可提供11億千瓦時綠色電力,節約標煤35萬噸,減排二氧化碳90余萬噸;國家電投壽光侯鎮、羊口官臺營子采用“漁光互補”模式,通過“水面光伏發電、水下漁業養殖”,畝產效益提高近3倍,力促鄉村全面振興。
下一步,山東將以魯北鹽堿灘涂地千萬千瓦級風光儲一體化基地建設為示范,加速推進“光伏+”基地化、規?;?、數字化建設,力爭2025年,全省可再生能源發電裝機規模達到9000萬千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