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5日晚間,通威股份披露2021年三季報,今年前三季度,公司實現營業收入467億元,同比增長47.42%,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為59.45億元,同比增長78.38%;扣非后凈利潤同比增速達到210.08%。公司表示,報告期內營業收入增長主要是經營規模擴大、產品價格提升所致。
記者注意到,通威股份2020年實現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為36.08億元,2021年前三季度業績已超2020年全年水平,并創下同期業績新高紀錄。
高純晶硅業務產銷量同比提升
對于2021年前三季度的業務情況,通威股份曾在業績預增公告中介紹,公司積極應對市場變化,各業務板塊有效經營,總體實現盈利大幅增長。其中,高純晶硅業務受益于下游需求的增長,產品供不應求,市場價格同比大幅提升,公司產能持續滿負荷運行,產銷量同比提升,盈利能力同比增強。
分析人士對于通威股份前三季度實現的經營成績持積極態度。泓達光伏創始人劉繼茂向記者分析表示:“通威股份前三季度業績大幅增長,主要是硅料價格上漲帶來的(從年初8萬元/噸上漲到20萬元/噸以上)。而下游蓬勃的需求、疊加利好政策、緊張的上游產能都是硅料價格上漲的主要原因。”
北京特億陽光新能源總裁祁海珅認為,通威股份的前三季度業績表現在光伏行業十幾年的發展歷程中,再次證明了“擁硅者為王”的時代又出現了,他告訴記者:“預計今年四季度到明年一整年,光伏硅料供應偏緊的格局還會繼續存在。”
資料顯示,作為“農業+光伏新能源”雙龍頭企業,通威股份在光伏方面已形成8萬噸高純晶硅產能、35GW太陽能電池產能,成本、質量、效率世界領先。2020年,公司高純晶硅產量全球第一,同時,其太陽能電池出貨量自2017年以來已連續4年全球第一。伴隨硅料價格上漲等因素,2021年以來,光伏新能源業務為通威股份的業績提升作出了積極貢獻。
值得一提的是,在產能持續擴張和硅料供應偏緊的預期之下,公司業績有望持續受益。根據產能規劃及相關項目進度,2021年底,通威股份的高純晶硅產能預計將達到18萬噸,2022年底將達33萬噸。
西南證券表示,硅料供需緊平衡狀況將持續至明年下半年,通威股份新產能先于同業投放,將充分享受硅料的高價紅利,預計2022年公司硅料盈利能力依然良好。
碳中和目標帶動光伏產業發展
從行業來看,在國家大力推進實現“雙碳”目標的背景下,光伏新能源被認為迎來了良好發展時機。
10月24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關于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引發了市場廣泛關注,其中,我國風電、光伏產業成為《意見》中的焦點內容,分析人士表示,相關產業的未來發展空間巨大。
據中國光伏行業協會預測,未來5年光伏新增裝機規模將保持年均15-20%的復合增長,預計2021年全球新增光伏裝機容量150GW-170GW,2025年有望達到270GW-330GW。
浙商證券認為,“碳中和”成全球共識,光伏有望成為碳中和主力。全球超120多個國家宣布碳中和目標。而在過去10年,光伏度電成本從2010年2.47元/度下降至2020年0.37元/度,光伏“平價時代”臨近。光伏裝機需求未來十年迎來十倍增長,擁有巨大的市場空間。
從國內來看,伴隨著近期各地的“能耗雙控”工作進展和部分地區拉閘限電的消息傳出,以光伏等為代表的新能源發展需求也被認為進一步得到了凸顯。
祁海珅認為,部分地區出現的“限電”情況對光伏電站裝機來說將有很大的促進作用,有望加速“十四五”提出的構建以新能源為主體的新型電力系統的建設步伐,帶動光伏組件、逆變器等產品的出貨,對于上市公司的四季度業績提升也會有促進作用。
“但我們也要清醒的看到,限電會造成包括硅料在內的各種材料的階段性漲價,這對于光伏電站裝機的投資回報率形成制約。基于此,大型光伏電站的集采招標價格應該不會出現大幅漲價的現象,而小分布式零散銷售市場的光伏產品價格可能會浮動比較大些。這種現象的發生也推動了業內的優勝劣汰,大型光伏上市公司的出貨量不降還增,光伏產業的集中度也正在向頭部企業傾斜。”祁海珅補充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