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信華邁(IHS Markit)全球電力和可再生能源服務公司的一項最新分析顯示,中國在聯合國大會上宣布不再在海外新建燃煤發電廠,加快了亞洲新興市場的能源轉型,但也給它們帶來了挑戰。
埃信華邁分析了在能源領域獲得大量外國投資的9個主要新興亞洲市場,2020~2030年,這些國家的電力需求預計增長750太瓦時,大致相當于法國和西班牙需求的總和。
與成熟經濟體相比,這些國家的工業用戶比例較高,因此大部分電力需求增長需要通過不間斷的基本負荷發電來實現。
盡管風能和太陽能等可再生能源有助于滿足大部分新增需求,但它們的間歇性發電特點,使得填補基本負荷發電缺口變得更加困難。
埃信華邁估計,如果使用太陽能發電和儲能來滿足所有增量需求,則需要70吉瓦~130吉瓦儲能容量。2020年全球安裝了約5吉瓦儲能容量,這是有紀錄以來的最高年份。
“儲能技術還不夠成熟,不足以大規模部署以支持風能和太陽能,并滿足新興亞洲的即時需求增長。雖然到2030年儲能應該更加成熟、可擴展和廉價,但未來的技術無法滿足當前的需求。”埃信華邁全球電力和可再生能源董事總經理周希舟表示。
許多國家政府已經認識到,天然氣是應對能源轉型帶來的中短期需求挑戰的“橋梁”。事實上,燃氣電廠可以相對較快地建成,能夠滿足基本負荷能力要求,同時提供靈活性以滿足峰值需求。
然而,由于國內天然氣供應限制和缺乏液化天然氣(LNG)進口基礎設施,大多數亞洲新興國家都面臨著獲取足夠天然氣的困難。在亞洲,天然氣尤其是LNG相對于煤炭的價格仍然較高。
“要挖掘天然氣作為亞洲過渡燃料的潛力,需要大量國際金融支持。大多數國家仍然是中低收入國家,需要資金支持它們建設天然氣基礎設施和支付與燃煤發電相關的費用。”周希舟表示。
由于供需缺口,埃信華邁預計,未來十年,大量燃煤電廠仍將在亞洲新興國家上線。
根據埃信華邁的最新數據,亞洲新興市場大約有34吉瓦裝機容量的燃煤電廠在建(印度還有32吉瓦燃煤電廠在建),另外,24吉瓦裝機容量處于規劃階段或已關閉融資,但尚未開始建設。這意味著,未來十年需要成熟的儲電技術確保長期供電可靠性。此外,還需要燃氣發電來提供基本負荷和靈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