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国产精品网_影音先锋国产资源_亚洲最大黄色_91精品久久

 

走出電力現貨交易的認識誤區(qū)

發(fā)布日期:2021-10-18  來源:國際能源網

核心提示:走出電力現貨交易的認識誤區(qū)
 “無現貨不市場”是市場經濟的基本原理。但在我國電力市場中,究竟什么是電力現貨和電力現貨交易,至今仍普遍存在著某種認識上的誤區(qū),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我國電力市場的健康發(fā)展。

解放思想,實事求是,根據我國電力市場的特殊性,以科學嚴謹的態(tài)度展開分析、深入探討,找出原因并走出誤區(qū),對于進一步推動我國電力市場化改革十分重要。

電力商品特殊性決定了電力現貨特殊性

與普通商品相比,電力商品在至少五個方面表現出明顯的特殊性:一是看不見、摸不著;二是不能大量儲存;三是生產與消費同時完成;四是依靠專有的輸電網絡以光速“運輸”;五是需要通過調度中心執(zhí)行交易結果。

現貨是指已經生產出來的、可以“一手交錢一手交貨”的商品。如果硬要用這個標準來衡量,除蓄電池外,電力商品可以說是根本就沒有“現貨”。因此,人們只能根據電力商品的特殊性對其進行專門定義。

在電力市場中,消費者根據自己的意愿對電力商品進行選購的前提,是電力生產商擁有的電廠已經建成并接入電網,具備了發(fā)電的全部條件。此時的電廠實際上相當于一個“產品庫”,存放著擬出售的電力商品。不同類型電廠生產的商品也有明顯的“品質”差異,比如,“生產原料”的碳含量不同、生產成本不同、不同時間段的產量不同、輸送的距離不同等(這些差異與電能在物理功能上的同質化并不矛盾),消費者可根據自己的要求購買不同廠家的商品。顯然,這種可供消費者挑選的電力商品,就是電力市場中的現貨。

因此,電力現貨可定義為:已建并接入電網、具備發(fā)電條件的電廠可預期的供給用戶的電力電量(電能)。

市場需要較為充足的現貨做支撐。一個國家如果缺電現象普遍持續(xù)存在,大量的電廠還處于建設或規(guī)劃之中,就說明該國建設電力市場的基本條件還不具備。我國的電力市場化改革選在電力供給總體略大于需求時啟動和進行,實際上就是對“無現貨不市場”原理以及電力現貨定義的認可。

不可否認,像光伏、風能以及水能等發(fā)電站,無論全年或在某個特定的時間段,其可預期的發(fā)電量都存在一定的不確定性,這正是電力商品特殊性的一種表現,它除了增加用戶購買方式的復雜性外,并不會顛覆電力現貨的定義,而且,隨著氣象預測技術水平的不斷提高以及發(fā)電站運營經驗的不斷積累,這種不確定性會變得越來越小。

電力中長期交易也是現貨交易

華南理工大學教授陳皓勇在2018年撰寫的《電力市場設計與運營中的幾個關鍵概念》一文中提出,“電力中長期交易也是現貨交易”,其在之后的文章中(如《新電改到底出了哪些學術bugs》)又作了進一步闡述。他的理由主要有四點:

第一,任一種電能交易都有3個關鍵時間點:交易發(fā)生時間、交割開始時間和交割結束時間。盡管各種交易從達成到交割開始的時間以及交割的持續(xù)時間不盡相同,但最終都要反映在電網調度中心的執(zhí)行方案上,不存在交易與交割同時發(fā)生的情況,因此,它們沒有本質的區(qū)別,都屬于現貨交易。

第二,電能從長期、中期到短期再到超短期(實時)交易,實際上是對最后交割方案(調度計劃)的滾動修正。調度計劃方案不可能全都在日前或日內通過“現貨交易”而形成。為有利于調度方案的安排和執(zhí)行,確保電網安全運行,應鼓勵供需雙方盡早開展交易,并盡早向調度中心提供帶曲線的交易結果。

第三,“現貨價格”一般通過經濟調度模型計算得出,反映的是邊際機組的邊際成本,并不包括長期發(fā)電容量投資的經濟信號。依靠目前界定的“現貨交易市場”發(fā)現價格并引導投資,理論上缺乏依據,在實踐中也無法兌現。

第四,電能中長期交易具有管理財務風險的功能,但更重要的是通過它,可以提前做好發(fā)用電計劃,確保電力系統(tǒng)以較優(yōu)化的方案運行。在一個穩(wěn)定健康的電力市場中,電能的中長期交易是不可缺少的環(huán)節(jié),國外電力市場的長期實踐表明,該環(huán)節(jié)的交易量遠比“現貨交易”大得多。

華北電力大學教授劉敦楠也認為,電力中長期交易本質上屬于現貨交易,即“遠期現貨交易”,人們常說的“現貨交易”實際上是“即期現貨交易”。電力中長期交易的對象是實物而不是合約,因此,它不是期貨交易。國網電力科學研究院發(fā)布的《新版電力中長期交易基本規(guī)則解讀》更是指出,中長期交易提供的價格信號可以引導電源的規(guī)劃和投資。

電力系統(tǒng)是世界上人工創(chuàng)造的最復雜的系統(tǒng),依賴于這個系統(tǒng)而建立起來的電力市場,必須在電力技術規(guī)律和市場經濟規(guī)律兩者的“交集”中運行,因此,其也是世界上最復雜的市場,電力現貨交易的內涵顯然需要從多個維度思考和把握。

現貨與現貨交易雖不是同一概念,但二者密切相關,沒有現貨也就沒有現貨交易。可以說,凡是對已建并具備發(fā)電條件的電廠其可預期的上網電力電量進行的交易,無論是年度、月度、周內還是日前、日內交易,都是現貨交易。

現行的“電力現貨交易”概念充滿矛盾

所有的電力交易雖都是電力商品生產前的交易,即所謂的“實時交易”,但也需要提前進行,不可能做到交易與交割同時完成。將日前、日內和“實時交易”認定為“現貨交易”,依據的顯然是交易與交割的間隔時長。與中長期交易相比,這三種交易各自距交割的時間都很短,但若與它們自己相比,差距還是相當大的。 “實時交易”與交割的間隔時長如果按1小時計,則日前交易的間隔時長將是它的24倍,這無疑給電力市場建設的理論和實踐帶來困惑。

困惑一:既然“現貨交易”的范圍可以擴大到日前,那么是否還可以擴大到一周內,甚至一月內?據了解,英國的“現貨交易”就可以延伸到交割前一周,如此,我國是否也應當這樣做?

困惑二:如果認為中長期交易不是現貨交易,那“以中長期交易為主,現貨交易為補充”的電力市場建設方針還能夠成立嗎?“無現貨不市場”,如果現貨交易不占據主體地位,建設這樣的市場還有意義嗎?

困惑三:如果承認中長期交易屬于現貨交易,卻又明確規(guī)定“現貨交易”只包括日前、日內和實時交易,且將中長期交易與“現貨交易”作為對應概念并列,豈不自相矛盾?

這些困惑和矛盾的出現,主要是由于人們缺乏對電力市場特殊性的深刻認識,不恰當、隨意化地使用“電力現貨交易”概念。為促使電力市場建設向更高水平發(fā)展,非常有必要規(guī)范有關概念的使用,為此,筆者提出以下建議:

第一,正式明確中長期交易也是現貨交易,不再使用只包含日前、日內和實時交易的“電力現貨交易”、“電力現貨市場”等概念。

第二,電力交易可分別稱為長期、中期、短期、超短期交易,各自與年和多年、月和季、日前和周、實時(日內)交易相對應。

第三,由于原來的日內交易和“實時交易”都是對日前形成的發(fā)用電方案(調度執(zhí)行計劃)進行的微調,兩者功能基本一致,所以,日內交易其實不僅包含“實時交易”,而且本身也就是“實時交易”,統(tǒng)一稱為“實時交易”更符合電力市場(電力系統(tǒng))的特性。

第四,對有的提法進行必要修正,比如,“以中長期交易為主,現貨交易為補充”宜改為“以中長期交易為主,短期和實時交易為補充”;“電力現貨市場建設試點”宜改為“電力短期和實時交易市場建設試點”等。

電力市場化改革是一項萬眾矚目、順應歷史潮流的事業(yè),“電力市場建設”則是一門新興的跨學科專業(yè),發(fā)揚追求真理、勇于創(chuàng)新的學術精神,使這門專業(yè)盡快在我國生根開花,嚴肅、嚴謹使用每一個專業(yè)概念是必要和明智的。

電力市場建設應更新邏輯起點和基本思路

不同時間尺度的電力交易都有自己的不同定位和功能,它們互相配合、有序協調,共同構成一個完整的現貨市場體系,有效發(fā)揮著保障電網安全運行、提供完整價格信號、優(yōu)化資源配置等作用。

電力市場建設的邏輯起點既不能放在中長期交易上,也不能放在短期或超短期交易上,而要置于整個現貨交易體系之上。現貨交易的重要性是不容懷疑的,但按照目前的界定,難免會導致人們片面強調甚至夸大日前、日內和“實時交易”的作用,而理所當然地忽視中長期交易的意義,以致電力市場建設的實踐偏離實事求是的路線,出現不顧實際情況而盲目追求“現貨交易”,并將簡單問題復雜化的傾向。

我國電力市場建設的基本思路應當是根據電力現貨和現貨交易的科學定義,從新的邏輯起點出發(fā),以求真務實的精神,逐步建立起符合國情的“以中長期(年度和月度)交易為基礎、短期(周內或日前)交易為主導、超短期(日內即實時)交易為補充”的交易格局和市場化平衡機制。

“基礎、主導、補充”,是從全局和發(fā)展趨勢出發(fā),對電力中長期、短期、超短期(實時)交易功能的客觀定位。電力市場的建設難以一蹴而就,需要經歷一個從“以中長期交易為主”到“以中長期交易為基礎”的較長時間的逐步提升過程。由于全面開展短期和超短期(實時)交易的條件還不完全具備(比如尚沒有建立起與之相適應的調度體制),同時基于對現貨交易的重新認識,“十四五”期間,電力市場建設的重點仍應是在2020年新版《電力中長期交易基本規(guī)則》的指導下,進一步完善中長期交易,認真組織開展分時段帶曲線、月內多日、滾動撮合等交易,細化顆粒度,充分發(fā)揮中長期交易應有的重要作用,不斷總結和積累經驗,為推動電力市場盡快走向成熟和實現更理想的交易格局打好基礎。

 
 
[ 新聞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訴好友 ]  [ 打印本文 ]  [ 違規(guī)舉報 ]  [ 關閉窗口 ]

 
0條 [查看全部]  相關評論


網站首頁 | 關于我們 | 聯系方式 | 使用協議 | 版權隱私 | 網站地圖 | 排名推廣 | 廣告服務 | 網站留言 | RSS訂閱 | 滬ICP備16055099號-94

風光儲網 版權所有 © 2016-2018 咨詢熱線:021-6117 0511  郵箱:sina@heliexpo.cn 在線溝通:

本網中文域名:風光儲網.本站網絡實名:風光儲網-最專業(yè)的風光儲行業(yè)信息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