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大規模儲能支撐高比例可再生能源電力系統安全穩定運行研究》工作正式啟動。這是國內首次開展該項研究,將填補大規模儲能支撐高比例可再生能源電力系統安全的技術空白,進一步推動我國能源高質量發展。

此次研究內容含大規模儲能系統接入電網適應性及按期性分析、大規模儲能的純新能源系統安全穩定運行關鍵技術等五方面。研究時間將貫穿2021年全年,預計5月31日前形成初步研究成果,6月至12月進一步細化完善研究結論。
“碳達峰”“碳中和”是我國的重大戰略決策,想要實現這一愿景,新能源的快速有序發展將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大規模儲能發展是新能源充分開發利用的最佳技術支撐,能夠有效解決電網運行安全、新能源消納、電力電量平衡等方面存在的突出問題。
“新能源+儲能”模式將為可再生能源大規模發展和并網提供有力支撐。同時,儲能系統作為能源存儲轉換的關鍵,可以提高多元能源系統的安全性、靈活性和可調性,是構建能源互聯網的核心。

地方明確新能源配儲比例要求
為發展壯大新能源產業,落實國家“碳達峰、碳中和”工作,在2021年的能源工作計劃中,儲能被多次提及,且都要求了配置比例,如果說以前是鼓勵,今年多地則是強制。多個省份都提出要配置儲能:
海南明確,全省集中式光伏發電平價上網項目實施總規模控制,具體由省發展改革委根據2021年度及“十四五”期間全省可再生能源電力消納責任權重確定。每個申報項目規模不得超過10萬千瓦,且同步配套建設備案規模10%的儲能裝置。
陜西提出,從2021年起,關中、陜北新增10萬千瓦(含)以上集中式風電、光伏發電項目按照不低于裝機容量10%配置儲能設施,其中榆林地區不低于20%,新增項目儲能設施按連續儲能時長2小時以上,儲能系統滿足10年(5000次循環)以上工作壽命,系統容量10年衰減率不超過20%標準進行建設,且須與發電項目同步投運。鼓勵地方政府或大型企業牽頭在升壓站附近配置集中式儲能電站。
青海要求,積極推進儲能和可再生能源協同發展。實行“新能源+儲能”一體化開發模式。新建新能源項目,儲能容量原則上不低于新能源項目裝機量的10%,儲能時長2小時以上。對儲能配比高、時間長的一體化項目給予優先支持。實行“水電+新能源+儲能”協同發展模式。新建、新投運水電站同步配置新能源和儲能系統,使新增水電與新能源、儲能容量配比達到1︰2︰0.2,實現就地平衡。

儲能市場有望加速釋放
數據顯示,2020年中國風電光伏累計裝機容量已經超過5億千瓦,到2030年風電、光伏要實現裝機容量12億千瓦的目標,未來十年還需實現約7億千瓦的增長,即每年7000萬千瓦。
單從數據來看,12億千瓦的目標實現似乎并不難。但電力低碳化不是簡單的做加法,要克服風電光伏的間歇性和波動性,整體電力系統都需要發生轉變。作為推動可再生能源發展的關鍵技術,儲能被業內公認為是解決上述問題的最佳解決方案之一。隨著中央首次定調構建以新能源為主體的新型電力系統之后,儲能的發展毫無疑問會加快。
據預計,中國新型儲能在2030年之后會迎來快速增長,2060年裝機規模將達4.2億千瓦左右。而截至2019年,我國中國的新型儲能累積裝機規模為2.1吉瓦。這意味著,2060年中國新型儲能裝機規模將飆升近200倍。
市場對于新能源配置儲能也寄予希望。從目前情況來看,光伏在我國發電體系中的占比未來將越來越高,而儲能能較好降低光伏發電成本。未來,“光伏+儲能”將創造更多更加安全可靠的光伏發電場景,同時其具備快速響應電網調頻等眾多優勢,成為新能源電力市場發展的必然趨勢之一。

配置成本還需進一步降低
目前,多個上市公司都在“新能源+儲能”領域進行布局。業內人士認為,各地支持“新能源+儲能”發展,將帶動儲能市場的發展,但會增加新能源項目的投資成本。目前儲能市場發展緩慢,還處于初級階段,成本仍較高。
其實,儲能成本在過去十年間,每年平均下降10%至15%。多數專家認為,只有當鋰電池成本下降至約0.35元/度電時才具備經濟性,屆時可再生配儲能也將更具可行性。
市場預計,至碳中和階段,電網側調峰調頻需求崛起,2030年儲能投資市場空間將達到1.3萬億元,儲能產業未來有望發展新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