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香橙會研究院參加了中國儲能發展高峰論壇暨企業家年會。會上,儲能界專家和業內人士針對行業未來的機遇與挑戰發表觀點。

嘉定工業區黨工委書記、管委會常務副主任徐嶸在活動中致歡迎辭,指出高端儲能是“能源互聯網”的重要組成部分和關鍵支撐結構,已被納入《戰略性新興產業重點產品和服務指導目錄》,其規模化應用將對能源轉型產生重大影響。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航天系統科學與工程研究院錢學森決策顧問委員會副主任委員王一莉表示:要抓重點,加快行業發展。首先,要加快先進儲能的技術研發,增強我國儲能產業的競爭力。再者,要積極地引導可再生能源與儲能協同發展和應用。積極的推進儲能市場的機制建設完善標準體系建設,解決儲能設施系統運行的關鍵問題,有效的保障我國儲能產業高質量的發展。
未來的大趨勢是風、光電成為能源結構主體,而煤電逐漸邊緣化。與歐美國家相比,我國碳中和目標過渡期只有30年,任務緊迫,因此我國未來將在三個領域出現劇烈變化:
1)風、光電裝機量倍增:風光電裝機量于2030達到16-18億千瓦(而2020年累計只有5.3億千瓦),這意味著未來將有10.7-12.7億千瓦的裝機增量,而十三五期間每年新增裝機量只有0.72億千瓦。
2)儲能將出現爆發式增長:2060年,新型儲能裝機規模將飆升到目前水平的200倍;
3)能源數字化將迎來黃金發展期:電網的未來是能源互聯網。
王一莉同時提出幾點建議:
1)在儲能領域加強長三角地區一體化合作;
2)在上海簽署一帶一路碳公約,強化國際協同;
3)開展碳普查,確保無死角追蹤碳排放,建立常態化的碳普查機制,建立碳市場數據平臺,形成權威的獎懲機制;
4)儲能振興農村經濟:農閑時讓農機參與電力交易,儲充共同發力,打造鄉村電力交易機制。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航天系統科學與工程研究院錢學森決策顧問委員會副主任委員王一莉表示:要抓重點,加快行業發展。首先,要加快先進儲能的技術研發,增強我國儲能產業的競爭力。再者,要積極地引導可再生能源與儲能協同發展和應用。積極的推進儲能市場的機制建設完善標準體系建設,解決儲能設施系統運行的關鍵問題,有效的保障我國儲能產業高質量的發展。
未來的大趨勢是風、光電成為能源結構主體,而煤電逐漸邊緣化。與歐美國家相比,我國碳中和目標過渡期只有30年,任務緊迫,因此我國未來將在三個領域出現劇烈變化:
1)風、光電裝機量倍增:風光電裝機量于2030達到16-18億千瓦(而2020年累計只有5.3億千瓦),這意味著未來將有10.7-12.7億千瓦的裝機增量,而十三五期間每年新增裝機量只有0.72億千瓦。
2)儲能將出現爆發式增長:2060年,新型儲能裝機規模將飆升到目前水平的200倍;
3)能源數字化將迎來黃金發展期:電網的未來是能源互聯網。
王一莉同時提出幾點建議:
1)在儲能領域加強長三角地區一體化合作;
2)在上海簽署一帶一路碳公約,強化國際協同;
3)開展碳普查,確保無死角追蹤碳排放,建立常態化的碳普查機制,建立碳市場數據平臺,形成權威的獎懲機制;
4)儲能振興農村經濟:農閑時讓農機參與電力交易,儲充共同發力,打造鄉村電力交易機制。

她指出,未來儲能企業應著重在以下幾點發力:
1) 加快先進儲能技術研發;
2) 積極引導可再生能源與儲能協調發展應用;
3) 積極推進儲能市場機制建設;
4) 完善標準體系建設,解決儲能設施參與系統的問題,保障儲能產業高質量發展;
上海采日能源科技董事長李峰則表示,由于2050年電力預計在能源終端占50%,且2030年新能源汽車比例也將超過50%,儲能將成為電力生產、消納的循環體系的重要一環,是新能源終端普及與電力負荷波動之間矛盾的重要解決方案。在實現全面應用低碳化能源的大潮當中,儲能技術將成為應對新能源的使用和波動性電力負荷帶來的挑戰的強力支撐。儲能是能源轉型的關鍵要素,已經上升為國家的能源戰略。
他認為雖然鋰電池作為儲能的核心部件,在效率、功率技術成熟度已處于優勢地位,但依然面臨政策、機制、技術創新以及市場應用等問題,儲能的商業模式價值還未得到量化,急需大容量、低成本、長壽命、高效率的產品出現。 在分析儲能發展的大環境時,專家指出:能源產業將由資源屬性變為制造業屬性。由于風光資源儲量無限,且不像石油天然氣等化石能源一樣通過開采和簡單加工后便可直接使用,而是需要依靠先進裝備去發電,因此制造業強者將成為未來的能源強者,中國在制造業方面具有優勢。
在下午的研討會上,30余位行業權威人士圍繞“十四五”儲能行業的統籌規劃和行業發展問題進行熱烈討論。
主要問題包括: 1. 缺乏頂層設計和行業標準:目前行業混亂,風險太大,希望國家在頂層設計上給予儲能以獨立的身份,明確機制,統一標準。目前階段,企業應當在國家標準出臺前參照海外標準,并共同推進行業標準化。
2. 儲能行業定位:不夠明確,處于能源上下游的附庸位置。但可以將儲能看作是一種服務,需要差異化并與用戶相結合,如能找到好的應用場景還是有經濟性。
3. 商業模式:儲能商業模式比較難找,不好定位,但租賃和共享儲能可能成為儲能在沒明確定位前的兩種可行的商業模式。市場、用戶側和電網側需要統一起來,合作探索商業模式。儲能分發電側,電網側,用戶側。其中用戶側還是有一定經濟效應的。應學習英國發展模式,該國有十幾種儲能商業模式,有法律保證,可以實實在在得到回報。
4. 安全性和回收問題:需要企業通過技術研發及共同推動行業標準出臺加以解決。
1) 加快先進儲能技術研發;
2) 積極引導可再生能源與儲能協調發展應用;
3) 積極推進儲能市場機制建設;
4) 完善標準體系建設,解決儲能設施參與系統的問題,保障儲能產業高質量發展;
上海采日能源科技董事長李峰則表示,由于2050年電力預計在能源終端占50%,且2030年新能源汽車比例也將超過50%,儲能將成為電力生產、消納的循環體系的重要一環,是新能源終端普及與電力負荷波動之間矛盾的重要解決方案。在實現全面應用低碳化能源的大潮當中,儲能技術將成為應對新能源的使用和波動性電力負荷帶來的挑戰的強力支撐。儲能是能源轉型的關鍵要素,已經上升為國家的能源戰略。
他認為雖然鋰電池作為儲能的核心部件,在效率、功率技術成熟度已處于優勢地位,但依然面臨政策、機制、技術創新以及市場應用等問題,儲能的商業模式價值還未得到量化,急需大容量、低成本、長壽命、高效率的產品出現。 在分析儲能發展的大環境時,專家指出:能源產業將由資源屬性變為制造業屬性。由于風光資源儲量無限,且不像石油天然氣等化石能源一樣通過開采和簡單加工后便可直接使用,而是需要依靠先進裝備去發電,因此制造業強者將成為未來的能源強者,中國在制造業方面具有優勢。
在下午的研討會上,30余位行業權威人士圍繞“十四五”儲能行業的統籌規劃和行業發展問題進行熱烈討論。
主要問題包括: 1. 缺乏頂層設計和行業標準:目前行業混亂,風險太大,希望國家在頂層設計上給予儲能以獨立的身份,明確機制,統一標準。目前階段,企業應當在國家標準出臺前參照海外標準,并共同推進行業標準化。
2. 儲能行業定位:不夠明確,處于能源上下游的附庸位置。但可以將儲能看作是一種服務,需要差異化并與用戶相結合,如能找到好的應用場景還是有經濟性。
3. 商業模式:儲能商業模式比較難找,不好定位,但租賃和共享儲能可能成為儲能在沒明確定位前的兩種可行的商業模式。市場、用戶側和電網側需要統一起來,合作探索商業模式。儲能分發電側,電網側,用戶側。其中用戶側還是有一定經濟效應的。應學習英國發展模式,該國有十幾種儲能商業模式,有法律保證,可以實實在在得到回報。
4. 安全性和回收問題:需要企業通過技術研發及共同推動行業標準出臺加以解決。

與業內人士交流獲得的信息
1. 儲能亂象叢生,都在虧損,十分難做,主要是標準的缺失和成本過高。以儲能電池防火安全產品為例,雖然儲能電池安全隱患很大,但廠家并不會采購專業的儲能電池防火產品,原因是該廠家的產品成本為25萬元,而老一代無效產品只需2萬元,因此在沒有國家統一安全標準的情況下,儲能企業往往選擇無效但廉價的安全產品,導致安全性得不到保障。目前,儲能安全產品業內計劃聯合頭部幾家企業共同推出行業標準,之后推動制定國家級標準。
2. 安全性問題嚴重,事故比公開資料多很多。
3. 風電和光伏發電按國家要求必須統一并網,但這樣會造成額外成本,并沒有法規解釋強制并網原因,某業內人士覺得沒有必要。
4. 風電和光伏企業在裝機時需強制性搭配儲能裝置,不同地區要求不同,一般來說風電企業需同時提供裝機量20%的儲能,光伏在青海省需要提供10%的儲能。因此風光電企業切入儲能領域比較容易。
5. 國家電網對于儲能的發展比較保守,只布局小規模分布式小規模儲能。南方電網在儲能領域相對比較激進開明。
6. 鋰電池回收問題沒有解決。
目前情況是,車端鋰電池使用5~6年報廢后退役到儲能領域繼續使用個7~8年,但由于回收成本比新造電池成本還高,因此最終的回收問題并沒有解決,是重大環保隱患。
小結機遇? 在碳達峰、碳中和的前提下,儲能具有很大的增長空間;? 儲能的發展與新能源行業發展相輔相成,是新能源消納的途徑;? 儲能是保障國家電力安全的重要手段;? 加強區域性、國際性的儲能合作;? 打造智能化的能源互聯網。 挑戰? 頂層設計和行業標準缺失:行業混亂,企業需對標海外標準,先行探索、發展,逐步實現標注化;? 儲能行業相對新能源整體來說體量太小;? 儲能安全性問題:鋰電池自燃事故等;? 儲能沒有明確定位,處于上下游產業的附庸地位;? 儲能設備和度電成本較高;? 具備經濟性的商業應用領域較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