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16年末發布的新版新能源汽車補貼政策中,為督促推廣的新能源汽車應用,政策要求非個人用戶購買的新能源汽車申請補貼,要累計行駛里程須達到3萬公里后才能進行。這樣的一條政策究竟會對誰產生重大影響?
購買新能源汽車做租賃、運營的企業是政策中提到的非個人用戶中的一大部分,就目前來看,主要的模式有乘用車的分時租賃、長租、網約車、出租車,以及物流車的長短租等幾種模式。記者通過采訪曹操專車、綠狗租車、江蘇奧新、上海一微等幾家企業了解到,做網約車運營的車輛基本半年的時間就能達到3萬公里,分時租賃需要1-2年,而物流車1年左右就能達到目標。

基于這樣的背景,綠狗租車副總經理范永躍在接受第一電動網記者采訪時表示,3萬公里的政策總體來說對分時租賃行業影響不大,實際是為了鼓勵分時車輛多運營,積極保障運營率的提升。但要注意的是,分時租賃行業主要以短途代步為主,行駛里程不會太長,且車輛受到故障、事故、冬季續航等的影響,總體日均行駛里程大概在60-80公里,對于新購車輛,可能需要運營18個月以上方能達到此標準。建議針對新能源分時租賃企業能夠適當放寬標準,不要采取一刀切的補貼方式,而是根據運營公里數按比例進行補貼,以確保分時租賃企業運營的健康、有序提升,同時也可以緩解運營企業的成本壓力。
盼達用車杭州負責人袁婷婷認為,從新能源汽車分時租賃的角度看,設置3萬公里的指標,會對整體運營成本和車輛來源有一定影響,尤其是針對沒有整車廠背景的分時租賃企業。因為有整車廠背景的運營方,有利于依靠自有優勢不斷擴大規模,但是通過租賃和購買向整車廠或第三方拿車的運營方,或許會受到部分整車廠成本的轉嫁。
針對這種情況,記者采訪了一度用車相關負責人,根據一度用車介紹,3萬公里的運營指標主要考察的還是企業的運營能力,購車成本是否會提高取決于是否要采購更高續航里程的車來盡快滿足3萬公里的指標,因為車輛續航里程低就意味著每天能在路上跑的里程少,有效的行駛里程就低。以一度用車為例,現有的車型的續航里程在200公里左右,運營效率有一定保證,所以影響不是特別大。在具體采購車方面的成本壓力也會和主機廠協商,讓廠家先承擔補貼部分。
記者此前采訪上海一微新能源汽車銷售服務有限公司總經理鄭磊也得到了相似的回答,表示不接受過高的成本轉嫁。緩解運營成本壓力一方面可以和企業簽定逐年分批支付購車款的協議,也可以考慮引入金融服務的模式。
新能源汽車在公共出行領域的應用,對于其發展初期的推廣、消費者的教育都有非常大的好處。尤其是新興起的分是租賃業務,更大大豐富了中國消費者出行的多元化,成為了公共交通體系的有益補充。設置運營滿3萬公里的運營指標,是政府為防止車輛閑置、保障運行效率的考慮,整體上有利于真正有運營能力的企業。但同時無疑會給車企和運營商都帶來較大的壓力,車企會承擔更大的成本壓力,運營商則需要拿出有效的運營里程來說服合作伙伴。畢竟考核指標在那里,能夠較早達到3萬公里的運營商或許對投資者會有更好的說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