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前,外賣平臺的誕生改變了人們的飲食方式,而現在,第三方充電平臺正在改變新能源電動汽車的能源補給模式。

自2014年國家出臺《關于新能源汽車充電設施建設獎勵的通知》,首次將新能源汽車購置環節與充電設施補貼掛鉤后,充電樁的建設就此迎來爆發期。據中國充電聯盟數據,截至今年6月,全國充電基礎設施(公共+私有)已達到194.7萬臺,同比增加47.3%。
充電樁的快速建設無疑為新能源汽車的普及提供了保障。據公安部統計數據,截至今年6月,我國新能源汽車保有量為603萬輛。另據中汽協預測,今年我國新能源汽車銷量可達240萬輛左右,同比增長約76%。
在數據向好的形勢下,充電樁企業與新能源車主的“體驗”卻有待提升。充電樁建設被國家列為“新基建”項目,被業界視為“萬億級”藍海市場,但在當下,我國充電樁市場高度分散,分布不均衡,運營商之間如同一座座“孤島”,彼此難以形成關聯。
針對行業現狀,以快電為代表的第三方充電平臺,正通過新思維和新模式,為其注入發展新動能。
B、C端皆有核心難題待解
“雖然充電設施發展迅猛,但車主找樁難、充電樁企業盈利難等問題一直伴隨著我國電動汽車充電產業的發展。”中國電動汽車充電基礎設施促進聯盟秘書長許艷華表示。
這番話道出了目前充電樁行業兩大核心難題——B端盈利難,C端體驗差。
一直以來,絕大多數充電樁運營商均處于重資產運營狀態,既是建設方、運營方,又是服務商,由于橫跨多個領域,導致業務無法集中,并疏于精細化運營和服務,最終使利潤空間受限。
而輕資產運營商則不存在上述問題,在此基礎上,輕資產運營商還可為傳統充電樁企業分擔業務和運營壓力,從而利好整個行業的發展。
以美國ChargePoint公司為例,該公司采用的就是輕資產運營模式。ChargePoint在美國的市占率超過75%,自身不持有充電樁資產,業務收入主要采取與車企合作銷售充電樁產品以及聯網充電樁收取網絡費、交易費和維護服務費。此外,ChargePoint還針對專用、私有、社會公用等多種應用場景設定了不同的管理系統,方便業主自主選擇收費模式,運營可謂十分精細。
當下我國充電樁行業也出現了類似的輕資產運營商。以快電為例,目前其已為充電樁行業的諸多痛點提供了專業、精細化的解決方案。
在企業盈利難問題上,當下充電樁企業的主戰場還是公共充電樁領域,該領域的盈利方式較為單一,主要取決于單樁利用率和充電服務費兩大因素。在充電服務費方面,空間有限,因此,利用率成為了充電樁企業是否能夠盈利的關鍵所在。
那么,單樁利用率如何提升?2020年8月,人民網刊登了一篇名為《充電樁建設還需加把勁(深度觀察)》的文章,其中,中國電力企業聯合會標準化管理中心主任劉永東指出:“當前,我國公共充電樁行業功率利用率平均只有4%左右。一般而言,利用率要達到10%—15%才能實現盈利。”
針對運營商流量少、充電樁利用率低、無法互聯互通的現狀,快電著力于打通運營商之間的壁壘,實現互通互聯,讓充電樁“集中”起來,形成規模效應。
快電方案探路行業縱深之地
在快電平臺,聚合了包括特來電、星星充電等在內的不同品牌運營商,用戶只需打開快電App,即可就近找到充電樁,一鍵掃碼后便能使用市面上不同品牌運營商的充電樁。
諸多品牌匯聚在一起形成了規模效應,不僅匯聚了流量,提高了充電樁利用率,同時也解決了用戶找樁難的問題,實現B、C端的共贏。
而在用戶體驗問題上,快電所做的遠不止是讓用戶找樁變得容易這么簡單。
不同運營商旗下的充電樁資源不互通,用戶為了充電就要去下載多家運營商的App,然后被動地去適應五花八門的支付方式和服務,操作極其瑣碎,體驗很不友好。而現在,用戶僅使用快電App就可以快速找樁充電,省心省力。
此外,用戶在充電時還會經常遇到壞樁、占樁的問題,針對這一點,快電專門建立了團隊定期對充電場站進行實地巡檢,核實充電樁功率、正常運行與否、場站實景等,并及時將信息同步線上平臺,保證車主在快電App上找到的都是優質的充電站和充電設備。
在改善充電樁運營商盈利難問題,持續提升用戶體驗的同時,快電也在助力行業健康長遠發展。在布局充電樁匯集流量及拓寬產業鏈方面,快電一方面幫助運營商構建線上線下聯動、品牌推廣、流量引入等定制化運營方案;一方面結合電動車40分鐘快充的特點,整合餐飲、休憩、便利購物、車輛保養等多元業態,為運營商打造充電場景生態,帶來更多增值服務,從而提升行業整體利潤水平。
伴隨我國“碳達峰”與“碳中和”目標的推進,電動汽車的普及已是必然之事,充電樁作為汽車電動化的基本保障,其本身的發展也需不斷升級,從而為電動汽車的普及保駕護航。
就此而言,專注于信息技術、流量賦能、精細化管理與服務的輕資產充電樁運營商在為傳統運營商“減負”的同時,也為充電樁行業的升級發展探索了新方向。隨著電動新時代的到來,以快電為代表的第三方充電樁平臺未來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