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中國每天有4.5億人次的出行需求,所以介于公共交通和私家車之間的汽車共享服務,會成為一個有機的補充,潛力巨大,會出現快速增長的趨勢。”3月17日,第三屆中國汽車財經年會上,北京汽車出行服務有限公司副總經理王玉靜表達出自己對共享汽車前景看好的想法。
提到共享經濟,首先進入腦海的是共享單車。共享單車的出現極大程度的便利了大眾群體。,它環保、便捷、價格低廉,成為了上下班的一道風景。隨之而來的問題逐步暴露出來。首先要提的就是公車私用和人為破壞的問題。而且這兩個問題一度將“國民素質”推至風口浪尖。中央電視臺《新聞1+1》還做了一個專題。
之所以先提這兩個問題,因為這兩個問題會直接損害相關公司的利益。在3月初,“莆田版OfO”Kala單車被爆出投放僅一個月的667輛自行車只找回了150輛。隨之而來的是投資方緊急撤資,也導致了4000輛已生產的單車無款提貨,而用戶的注冊押金也只能一一退款。
共享汽車雖有良好的前景,但類似問題也應注意。除了押金和實名認證,是否還有更好的措施保護“自己”。
目前限制共享汽車發展最主要的一個問題:錢!成本高,回利慢。每個城市的車錢加上場地費就是很大的開銷,加上日常運營以及充電樁鋪設,又是不小的數目。結合之前提到的可能損壞的問題,維修費用等等。如果汽車保護方面做得有欠缺,會對共享汽車造成更多的經濟負擔。
而且共享汽車帶來的大量的汽車會對城市管理造成影響,在如今共享單車胡亂占道成為一個城市管理問題且仍沒有出臺相應的解決方案時,忽然冒出的共享汽車會不會讓城管更頭疼呢?尤其是停放的問題,如果隨便停,影響城市管理;建設專門的停車場?成本還得再加一筆。
在銷售方面,共享單車的出現對傳統單車業產生致命的沖擊,連帶著摩的,出租車行業也受到牽連。單車店鋪之前一天賣出去4-5輛單車,現在賣一輛都是奢求。短途生意基本沒得做,長途生意又不會考慮摩的,受傷在所難免。同樣的出租車行業本就被滴滴打壓,共享單車又帶走了短途生意,出租車司機很憂傷。
共享汽車整個行業若是成長起來,會對傳統汽車行業造成怎樣的沖擊?出租車行業又該在夾縫之中如何生存?
王玉靜指出監管體系日趨完善,消費者價值觀逐漸轉變,私家車位緊張和尾氣排放被日益重視等,這些都有利于共享汽車的發展。但是,該有的思量與考慮,針對可能預見的問題做出解決方案,防患于未然,對日后的發展更有利。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從共享單車暴露出的問題,預見共享汽車可能出現的問題,對之后的共享汽車的成長能有些幫助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