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風電、光伏等新能源發電利用率上升,電力調度難題隨之而來。傳統火力發電可以隨著需求調整,發電、輸電、用電同時完成;新能源則“靠天吃飯”,難以依據用電需求調節發電。對此,國家能源局電力司司長黃學農30日在國新辦新聞發布會上提出,加快電動汽車充換電設施等儲能裝置的規模化發展,將有利于構建高效的電力調度體系。
黃學農說,電力系統一手牽著發電側,一手牽著用戶。過去發電設施隨著用戶需求在調整發電,發電、輸電、用電是同時完成的。大規模新能源并網后情況發生了變化。新能源存在一定靠天吃飯的特性,用戶用電又需要可靠保障。這兩方面怎么融合、銜接起來,需要構建新型電力系統,提供靈活調節能力,使得新能源更好的消納。
在發電側,加強火電靈活性改造,包括推動抽水蓄能電站、天然氣調峰電站的建設。在電網側,加大基礎設施建設,提升資源優化配置能力,特別要發揮大電網資源互濟的作用。在用戶側,推進終端電能替代,特別是綠色電能替代,提高需求側響應能力。 
另外,加快儲能的規模化發展,推動電力系統全面數字化,構建高效、智慧的調度運行體系。比如電動汽車,電力系統要給它充電,看似是一個供電任務,但通過技術的發展包括采取經濟性措施,完全可以讓電動汽車促進我們系統能力提升。電動汽車在低谷時,系統給它充電;在用電高峰,讓電動汽車給我們系統放電。一輛電動汽車就可能成為電力系統的一個儲能裝置,如果成千上萬大規模的電動汽車,那對電力系統是非常有利的因素。所以要加快推動充換電基礎設施建設,一方面是促進新能源汽車發展,另一方面也能促進新型電力系統建設,是非常好的事情。
據悉,截至2020年底,我國可再生能源累計裝機容量達到9.34億千瓦,占全球可再生能源總裝機規模的三分之一。2020年,我國可再生能源發電量達到2.2萬億千瓦時,占全社會用電量的比重達到29.5%,較2012年增長9.5個百分點。我國風電、光伏為代表的新能源技術的快速進步,為全球能源轉型、應對氣候變化作出了中國貢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