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補貼的大幅退坡,加上1月份31輛的純電動客車產量數字,不禁讓人發問:新能源客車是不是不再是“香餑餑”?新能源客車的發展,是否不再受到國家重視?
回答顯然是“否”。
政策仍力挺 新能源客車前景廣闊
新能源汽車仍然是目前行業乃至中國汽車產業發展的重要方向。這一點,從近期兩會的提案、政府官員的表態,以及汽車企業對外透露的信息也可看出。新能源補貼的退坡,是為了讓新能源客車更好地適應市場化,而并非抑制其發展。
回顧過去幾年,新能源客車歷經了“風風火火”的發展,并在此過程中不斷修正軌道,向著市場化目標艱難前行。但近年來,補貼退坡、技術發展遭遇瓶頸等現實問題,著實給新能源客車的發展帶來了不小的挑戰。不過,發展新能源客車的大方向不會因這些困難而發生“軌道偏移”。2017年,無論政府還是車企,都在為新能源客車的發展而努力探索新模式和新方向。

今年“兩會”期間,圍繞環保升級和治理污染問題,新能源汽車再次成為熱點話題。大部分兩會代表已達成這樣的共識:發展新能源汽車的大方向不變。與此同時,國家層面也表示,政府支持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的決心不會改變。工信部部長苗圩就明確提出,新能源汽車處在發展的起步階段,來自政府方面的補貼支持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實際上,盡管從今年1月1日起國家補貼就已經開始大幅退坡,但各類政策和措施出臺的密度絲毫未減。從1月到3月,2017年第1批和第2批《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推薦車型目錄》陸續出臺,國家關于新能源車和關鍵零部件的準入門檻也越來越高。其目的,都是為了規范并促進新能源汽車產業的健康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