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1月,《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規劃(2021~2035年)》發布。在當前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下,進一步挖掘、釋放汽車消費既是堅定實施擴大內需戰略、緩解經濟下行壓力的重要途徑,也是更好滿足人民群眾購車用車需求、改善民生福祉的重要內容。

作為新能源汽車的動力保障,充電基礎設施建設一頭連接著民生,關系著新能源汽車能開多遠;一頭連接著產業,關乎新能源汽車行業能走多好。近年來,關于鼓勵充電樁發展的政策相繼推出,我國充電配套設施持續改善。《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加快電動汽車充電基礎設施建設的指導意見》提出,到2020年,基本建成適度超前、車樁相隨、智能高效的充電基礎設施體系,滿足超過500萬輛電動汽車的充電需求。據國家能源局數據顯示,截至今年6月底,全國各類充電樁保有量達132.2萬個,公共充電樁為55.8萬個,數量居全球首位,對比過去5年,車樁比從8.8∶1迅速下降至3.1:1。
“裝不上”“用不好”,充電樁潛力待激活
在充電樁發展過程中,行業問題仍然存在。一方面,充電樁數量不斷增多;另一方面,充電樁不夠用、不好找等問題使得新能源汽車用戶對充電樁使用滿意度較低。
固定車位不足,私樁無處安裝。據中國汽車流通協會發布的《2019新能源汽車消費市場研究報告》顯示,消費者在購買純電動汽車時,對充電樁普及度、小區可安裝充電樁的關注度分別占到全部充電問題的22%、17%。私樁建設難困局一直存在。以北京為例,早在2014年,北京就出臺了《關于推進物業管理區域新能源小客車自用充電設施安裝的通知》,要求新建小區停車位配建充電樁的比例不得低于18%。今年4月,上海發布《上海市促進電動汽車充(換)電設施互聯互通有序發展暫行辦法》,支持充電樁示范小區建設,提出為破解充電樁進居民小區難題,結合美麗家園、舊小區綜合改造、環境綜合整治等工程建設,重點在中心城區(外環以內)開展示范小區建設。充電樁需安裝在固定車位,而對生活在北京這樣的超大城市的市民而言,多數小區,特別是老舊小區,固定車位供不應求,對沒有固定車位的車主而言,充電樁無處安裝成為私樁建成率不高的原因之一。
安裝程序繁瑣,私樁成小區安全阻礙。小區內安裝私人充電樁需要車主提出安裝申請,包括提供個人身份證復印件、小區業委會或物業服務企業同意書、車位證明等材料,并前往居住地所屬電力公司營業廳申報電表。在獲得安裝許可后,業主選擇安裝最短路線。安裝前,車主還需與物業服務企業溝通。有物業服務企業曾表示,私樁進小區的最大問題是安全問題,部分老小區電容量不夠,小區變壓器負荷變大時,安裝充電樁電線則有安全隱患。
被占位、不兼容、故障率高,公樁利用率有待提高。相關數據顯示,截至6月底,公共充電樁為55.8萬個。《2019新能源汽車消費市場研究報告》披露,在對包括北京、上海在內的十大熱門城市的公共充電樁調查中顯示,主要有4類問題導致部分公共充電樁不能用:一是5.82%的公共充電樁不對外開放,且各城市分化嚴重;二是35.94%的公共充電樁停車位被燃油車占領;三是20.65%的公共充電樁發生故障;四是13.33%的自主品牌充電樁相互不兼容。
費用過高成公樁使用“攔路虎”。公共充電樁大多數建設在商業中心、寫字樓附近,停車費和充電費都較高。此前,多地推行純電動出租車,以深圳為例,就有出租車司機表示:“專用充電樁電費最高是每度1.6元,而社會公共充電樁的費用(電費+服務費)大多數都需要每度2元左右,還需要繳納停車費。如果選用社會公共充電樁進行充電,運營成本將增加一大筆。”電價過高對運營商而言也是一大難題。業內人士曾指出:“公共充電樁電價普遍過高,雖說電價政策由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制定,但實際執行過程中卻五花八門。”
充電樁利用率低,運營商持續虧損,建樁積極性削弱。充電樁投入大,盈虧嚴重依賴充電時長,增加充電樁數量與提升充電利用率很難同時實現,很多充電設施運營企業難以實現盈利。此外,有業內人士指出,充電樁集中的充電站需要付出額外的管理費用,且土地成本、新建大量配電網設施成本等也相繼增加,充電樁損壞風險提升,這些都是充電站難以盈利的癥結所在。
標準不統一造成兼容和安全問題。在新能源汽車的發展中,充電標準化是繞不過去的坎。電動汽車充電標準化包括兼容性問題和安全性問題。在兼容性方面,電網部分改造成本過大,且各地電網情況均有所不同,因此,要制定適用于全國各地電網情況的充電標準,細化充電樁與電動汽車標準,充電樁企業和電動汽車企業要生產規范化產品。在安全性方面,最關鍵的是BMS(電池管理系統)的安全保護功能,明確BMS應具備故障診斷和報警功能。同時,通過規范接口,進一步提升安全性。
加快推進充電樁建設為城市發展輸入“綠色能量”
今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要重點支持既促消費惠民生又調結構增后勁的“兩新一重”建設,其中就包括增加充電樁、換電站等設施。在當前形勢下,完善新能源汽車充電設施建設對助力暢通“內循環”具有重要意義。
《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提出要推動汽車等消費品由購買管理向使用管理轉變。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作為提高生態質量、培育新興產業、推動新舊動能轉換的重要舉措,在智慧城市建設中發揮著重要作用。推動新能源汽車及其充電設施消費使用管理,貴在精準,難在精準。說到底是要遵從市場的經濟規律、尊重企業的主體地位,更好發揮有為政府的積極作用。
加強規劃引領,進一步明確充電樁數字化和信息化建設方向。新能源汽車充電基礎設施建設涉及多個政府部門,隨著充電技術進步大幅加快,行業發展變化較大,發展新技術勢在必行。在新基建加速發展的背景下,充電樁建設正迎來新的機遇,開發多媒體充電樁、移動充電樁、智慧路燈式充電樁等智能充電設備,將充電樁建設發展成為智慧城市的新終端,實現無縫接入物聯網與智慧城市,采用5G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充電樁將集監控、報警、資訊、大數據等智能硬件于一身,為智慧城市發展提供有力保障。
借助技術手段,提升充電樁智能化水平。業內人士指出:“對于新基建下的新能源汽車充電樁,最為重要的無疑是大數據技術與智能化的應用問題。新能源汽車充電樁自興起以來,服務能力的不足問題,一直飽受用戶詬病,以新技術帶動充電樁發展,是時下行業的統一追求。”當前,針對充電樁智能化建設,已在一些地區進行了探索,例如成都的一些充電樁運營商就在探索運用智能地鎖、App一鍵提醒挪車、開啟超時扣款功能等技術手段,讓充電樁使用更為高效。
加強平臺建設,實現互聯互通、信息共享。河北啟動了省級新能源汽車充電基礎設施綜合服務平臺。該平臺以“人、車、樁”互聯互通為基礎,運用“大云物移智鏈”等新技術,具備充電設施信息管理、查詢統計、實時監控、大屏幕綜合展示、充電補貼發放、多平臺聯動、中小企業設備代運維等綜合服務管理功能,對于優化充電樁規劃布局、提高企業投資積極性、暢通充電信息起到重要的促進作用。
融合發展,推進智慧城市建設。物聯網、大數據、5G等新一代信息技術讓智能充電樁廣泛應用到道路交通、城市管理等領域成為可能。目前,充電樁越來越與城市交通設施、電網設施建設深度融合,在智慧交通、智慧城市建設中發揮著重要作用。今年9月,無錫上線新能源汽車及充電樁運營監測平臺,借力大數據及人工智能等新興技術,實現新能源汽車及充電設施監管統一化、管理流程化和決策數據化。該平臺大屏由充電設施基礎信息、充電設施運行信息、新能源汽車基礎信息、新能源汽車運行信息及地圖展示區5大部分組成。通過該平臺,用戶可以逐級查看每一臺充電樁的實時狀態、充電曲線、充電記錄等數據。同時,平臺還為充電運營商提供了實時監控、故障預警、運營管理、計量計費、統計分析等多項服務。平臺通過對充電樁和電動汽車保有量、不同區域不同類型充電設施利用率等數據的挖掘分析,為無錫開展充電樁建設規劃提供技術支撐和決策依據。
我國已經步入城鎮化較快發展的中后期,要實現車樁相隨的產業目標,需要通過管理創新盤活存量資源。以老舊小區為例,一些地方面對老舊小區的局促空間,通過挖掘現有資源,優化閑置空間,下“繡花功夫”進行精細管理,為新能源汽車騰挪出充電車位。此外,結合老舊小區改造、城市更新等工作,要創新商業模式,引導多方聯合開展充電設施建設運營,讓充電樁建設更快更穩更好,才能助力實現新能源汽車產業升級,加快交通強國建設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