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許艷華 中國電動汽車充電基礎設施促進聯盟秘書長
各位嘉賓,女士們,先生們上午好。先祝賀一下本次須彌山大會的召開,也感謝邵董的邀請。今年是“十三五”的收官之年,前不久中國充電聯盟也組織業內主要企業啟動了關于“十四五”產業發展的研究專題,在這里我想就我個人對“十四五”規劃的思考和建議給大家做一下分享,不當之處請大家指正。
“十三五”我覺得可以歸納三個方面:
一,我們建成了世界第一大充電設施網絡,有力支撐了新能源汽車的推廣應用。這個數字可以表明,在2015年末的時候有不到5萬個公共樁,服務50萬輛新能源汽車。今年8月份我們公共充電樁已經接近60萬個,私人專屬樁接近80萬個。新能源汽車到8月份的數據保有量在450萬輛的水平,在“十三五”末的時候,我們是140多萬樁服務400多萬輛新能源汽車。我們新能源汽車或者充電設施的發展速度要比新能源汽車的整車速度快。
二,我們形成了包括裝備、安裝、運維完整的產業鏈條,同時我們也形成了多元主體參與的產業格局。我們也有了像星星充電、國家電網這樣的產業基石企業。
三,技術創新和商業模式創新非?;钴S,我們有這么快的發展速度是非常重要的。在技術創新方面我也不盤點了,昨天星星充電邵總講了很多。在商業模式創新方面也是一樣,現在基本形成了車樁的深度融合,樁和出行服務的深度綁定,還有傳統能源轉型的賦能,當然也有關于充電、換電站資源共享商業模式等等,我不一一列舉。
我們再看“十四五”,我歸納了一下三新,分別是新基建、新機遇、新挑戰。我理解新基建對產業發展有三層意義:
1,有助于我們實現高質量發展。
2,有助于政策資源向我們這個產業傾斜。
3,我們需要投資界、需要資本的賦能,這個效應一定在顯現,還有就是新機遇,“十三五”是我們新能源汽車還在培育期,“十四五”是由培育期到普及期非常重要的一個階段。
第二點,“十四五”也是我們汽車的智能化、網聯化、商業化應用落地非常重要的一個階段。這兩個階段又對我們產業帶來新的機遇。
第三點是新挑戰,老的問題還沒解決,像昨天邵總講的,這都是老問題,從開始到現在還是存在。到了“十四五”,我們雖然有了新的機遇,同時也帶來了新的挑戰,還是很嚴峻的。
這里我想說一下動力電池,剛才歐陽院士也講了,動力電池和整車的技術進步,這個對我們是有影響的,應該特別關注,動力電池和整車的技術進步意味著整車帶電能力的增加,也意味著單車對充電基礎設施的依賴度在下降,你可能三天充一次電,甚至一周充一次電,單車對整車基礎設施的依賴度下降了,這也對我們在考慮“十四五”對我們產業發展模型包括布局的影響時,是非常重要的一個方面。
2019年初工信部等幾個部門根據國務院的總部署啟動了新能源汽車產業的2021-2035的規劃,按照這個規劃到2025年的時候,新能源汽車當年的市場可能會達到25%左右,智能網聯汽車會達到35%。按照這樣一個規劃,我們也做了三組數據預測,第一個預測就是我們現在每個城市的新能源汽車的滲透率平均不到7000輛,利用率低就意味著人力非常大,主要是我們充電汽車的充電需求密度不夠,0.7萬輛一個城市。我們按660個城市算,到2025年會達到3.5萬輛,也就是提高5倍。拿北京來講,現在40萬臺新能源汽車,到了2025年如果提高5倍會到200萬輛,也就是在路上跑的車里面3輛就有一輛是綠牌車,我們可以憧憬一下這樣的場景。
另外我們對場景做了大概的分析,大概有20%左右的車會用專用樁滿足補電的需求,有20%或者25%的車輛,比如出租、網約、共享車會用公共的樁補電。還有55-60%是在居住地和工作地補電,大體上是這么分的。
在這里我想提一下關于換電的問題,剛才歐陽院士也講到了。大家知道辛部長在前不久歸納了換電的六大優勢,我又加了一條。在這里我并不想說充和換的優點、缺點,最后這個東西要看技術進步、市場選擇。但我想強調兩點,在當前情況下快充確實有它的問題,它充電的速度和電池安全性、壽命是成反比的。安全性我自己沒有感覺,因為我是兩個車的車主,我第一輛車買的是江淮,跑了兩萬多公里,用的公共樁充電,因為家里沒有充電樁,2萬公里之后掉電到75%。
我的第二輛車,正好我們自家也安樁了,現在跑了6萬公里,SOC在90%以上。我自己體會,包括我的周邊同事,現有技術條件下還是非常值得我們考慮的。但就像我說的,我既不是快換的推手,也不是快充的主張,只是最后看技術進步要靠市場選擇。第二個還有一點也值得我們思考,我在“十四五”的規劃中會深度研究這個問題,我們現在全國有12萬個加油站,服務2.7億輛車。但我們現在是450萬輛車有4萬個充電站,如果我們想象一下4000萬保有量的時候,到8000萬輛或者1億輛的時候,我們會占多少資源呢?這個資源是一個課題,我也沒有想清楚,這個值得我們研究和分析。
我想再說一下,根據國家2035規劃,我們有三組預測數據。第二組數據是關于充電電量的事,去年按照我們充電聯盟的統計大概是80億度電,這是什么概念呢?占全國電力消費的千分之一多一點的水平,因為大數是7萬多億度電(全國)。2025年會達到900多億甚至1000億度電,會到全社會電力消費1%以上的水平。
看這個數字,可能大家找不到什么感覺。但昨天邵總有提及,包括移動數字能源網,這個概念可能撬動或者關聯了倍數的放大。我現在算不出賬,但這個賬還是需要算的,這是非常有價值的數字。
第三組數,我們對產值有一定的期望。我總跟能源局說:我們這個產業太弱小,雖然我們發展的很快,但跟汽車比,可能我們的行業總產值不如一個中等規模的零部件產值,我們的體量太小,體量小意味著處于弱勢地位。在很多行業格局上,我覺得“十四五”格局會有點改變,雖然沒有本質改變,但我們按照現在同口徑算,去年大數是1000億,2025年可能會到2500-3000億的水平。
剛才三組數據是在新機遇給我們帶來的新發展機會,新挑戰的老問題很多,我也不一一盤點。用地難的問題、增容難的問題等等,當然也有一點很重要,我們認為現在國家的補貼政策、獎補政策跟車的差距太大,另外新基建地位和我們所承擔的使命不匹配。
新的課題是因為有新的需求、新的發展機會,可能會有更多跟能源網的深度融合,更加智慧的充電設施網絡等等。我這邊有三個方面的建議,兩個方面是對政府提的。
一,獎補政策。因為有媒體的朋友,希望大家能跟我們一起吶喊。我們希望加大獎補力度,最起碼央補要提高到20%,地方要1:2配套。
二,擴大獎補范圍,因為現在的獎補范圍很小,只是建樁。其中占比很大的電力增容和電力接入了寬帶成本是不包括獎補,所以應該擴大獎補范圍,甚至是電增容和電力,因為這確實是基礎設施,完全是基礎設施的概念,不是產業應該承擔的,應該國家100%納入獎補的里面。
三,流程太長、太滯后,我們希望能有預撥制。
四,加強對獎補政策的管理,當然還有金融方面的一些支持。
其次就是我們的發展環境,剛才說了那么多的雷和坑。雖然產業發展很快,確實我們發展環境不是很好,所以我們也希望管理問題。按照國家74號文件的要求,地方政府充電設施的主體責任單位,到現在為止,很多地方政府在地方落實的不夠,我昨天聽到的數字有一半是政府對國家政策沒有詳細落實,對我們這個產業支持非常多,這個我就不展開了。
最后我想講一點,我們不能只要求政府,我們自己要提高供給側的發展水平。這是兩個高,一個高是高發展質量,這里有三個標尺。用戶滿意、產業滿意,政府滿意,你能不能推動汽車發展?我們下一步能不能為汽車智能網聯賦能?我覺得這三個是我們是不是高質量發展的標志性,都是可以量化的。還有關于高智能網聯水平,這個主要是為支撐高質量發展提供保障。
另外還有幾大任務我都說了,資料也可以給大家共享。總而言之我相信這個產業在“十四五”起點一定能夠抓住發展機遇,也一定能夠由大到小,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