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国产精品网_影音先锋国产资源_亚洲最大黄色_91精品久久

 

李偉利:新能源汽車市場化推動及發展政策動態

發布日期:2020-08-17

核心提示:李偉利:新能源汽車市場化推動及發展政策動態
 2020年8月13日-15日,“2020中國汽車論壇”在上海隆重召開。該論壇是由中國汽車工業協會(CAAM)主辦,世界汽車組織(OICA)、世界經濟論壇(WEF)唯一支持的行業頂級論壇。本屆論壇以“新變局 新挑戰 新思路——引領中國汽車新征程”為主題,緊扣時代脈搏, 求索突破之道,緊密圍繞“十四五”規劃,把控宏觀產業形勢,解析全球汽車產業發展動態。其中,在8月15日上午舉辦的“推進新能源汽車市場化”分論壇上,國家信息中心經濟咨詢中心副主任李偉利發表了主題演講,以下為演講實錄:
圖片23
國家信息中心經濟咨詢中心副主任李偉利
 
李偉利:感謝葉秘書長,各位領導、各位來賓,大家上午好。
    就此論壇的機會,跟大家分享一下我們對新能源汽車市場化趨勢的一些看法。主要跟大家分享三個觀點:
    第一、新能源汽車目前仍然處于政策驅動為主的階段,市場化程度依然比較低。
    第二,政策性市場有規模上限,新能源汽車要實現持續快速發展,必須依靠非政策性市場。
    第三,非政策性市場必須依靠市場力量來驅動,靠技術進步、靠性價比提升,但中期仍需要因勢利導的政策。
    首先看第一個觀點,新能源汽車仍然處于政策驅動為主的階段。為什么這樣說?這些年新能源汽車的發展在政策大力推動下,各個政府部門都出臺了相關的政策措施,以工信部、財政部、科技部為首的各個部委大力推動新能源汽車汽車的發展,經過接近10年的發展,新能源汽車超過100萬輛,在全球市場規模當中處于很高的地位。
    今年新能源汽車出現了一些波動,尤其在去年下半年以來的市場,出現了市場下滑。我們判斷主要由于政策,因為其他的都沒有變,主要是政策補貼的力度退坡所帶來的。
    過去政策也一直在退坡,為什么2019年的退坡力度比較大,這是有關系的。同時退坡對企業經營有一個臨界點,具體看一下相關的數據。
    新能源滲透率從去年開始有所下滑,從月度上可以看到,去年1-6月份,補貼政策沒有變動的時候,整體銷量還是比較高速增長的,到7月份以后,持續負增長的態勢,今年還是負增長,大家說今年可能有疫情的原因,如果沒有疫情,我想也是很艱難的。
    政策主要有三大類:
    第一,稅費政策,包括補貼+免車購置稅,這是大家感知到的相關政策。從2010年開始,那時候一輛車補20幾萬,慢慢政策隨著規模的提升,政策的補貼力度在下滑,到2019年7月份以后,整個一輛車加起來大概一萬五,實際上還有一個補貼,對于電動汽車來說,插電的可能按排量征收了,但是純電不計消費稅的,但是消費稅在汽車產業當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按照燃油車可以看到,不同排量的征收的消費稅不等;小排量的可能比較低一些,到4.0以上的排量,要征收40%的消費稅,而且消費稅是價內稅,大體給大家測算了一下,如果以進口車,到岸價為20萬元的2.0-2.5排量,消費稅就是2萬多,合起來大概就是30萬輛的車,如果以進口計,消費稅如果燃油車的話就得2.32萬元的消費稅。
    電動車沒有這部分費用,國產車也是一樣,國內售價30萬的純電動測算的話,大體差不太多,補貼2萬多,消費稅2萬多,車購稅2萬多,合計7萬多。雖然看到補貼政策到2019年,中央和地方的補貼是2萬多,但是整體算下來以后,一輛30萬輛的電動汽車享受的財政補貼超過了7萬塊錢,現在還是比較大的。這就是為什么新能源汽車發展是很重要的政策市場。
    第二,牌照的政策。主要一部分是限購,還有一部分限行,新能源汽車過去一半銷售到了限購城市,但是整個乘用車,整個汽車市場在限購城市的銷量只有13%左右,新能源汽車銷售主體是因為牌照的原因。非限購里面還有一部分城市是限行的,大家為了綠牌買一輛新能源汽車。
    第三,特定領域的直接推廣。主要是公共服務領域,一些城市在開始大力推進公共領域的電動化。像深圳、廣州強制規定了整個電動化的新能源汽車新增或者更新的電動車,都要使用電動化的汽車,它就比較高,而合肥、重慶沒有規定的就滲透率低一些。
    從這三個方面,給出當前第一個判斷,新能源汽車雖然補貼下滑了,但是還是在以政策驅動為主的市場,市場化的程度還是比較低。
    總結一下,按照新能源汽車2019年終端上牌數據100萬輛車來測算,商用車基本上是政策影響的,公交等其他領域,大概14萬多輛;從乘用車里面86萬輛車來看,營運車輛40萬車輛,基本上是政策因素所帶來的。
    在私人領域,剛才跟大家提到了限購里面有20萬輛,這里面可能還有一部分非政策因素,我就是愿意用油車的牌照買一輛電動汽車,可能還有限行的因素,按照16萬輛算,剩下的是非限購城市,提到了綠牌是另外一個因素,A級車型大概是北汽EU5,比亞迪的幾款車型都是A級車型,基本上都是私人購買以后做網約車的,跟出租營運是一樣,因為很多城市由于網約車政策要求,如果你要用一個燃油車做網約車,可能買一個B級車,價格就貴了。如果電動車,現在400公里的電動汽車,A級車12萬塊錢差不多了,這也是政策性市場。
    合起來可以看,非政策性市場,也就是市場化的市場,現在電動化基本上20%左右的市場。
    第二個判斷,政策市場有規模的上限,新能源汽車要想實現持續快速發展,必須依靠非政策性市場。
    為什么這么說?馬處長說了《行動計劃》里面提出了新能源汽車發展的目標,到2025年爭取新能源汽車滲透率達到25%,依靠什么?從場景來分析一下,整個新能源汽車扣除長途、大型中重型商用車以外,真正能夠實現電動化的,到2025年30萬輛左右的市場,今年相對低一些。
    第二個場景,營運市場,出租、租賃、網約、共享汽車,初步測算,各地的出租更新保有進度不一樣,再加上網約車跟出租相差的一部分,到2025年營運車輛的規模應該在60萬輛左右。
    第三個場景,限購城市私人市場。基本上各個城市差不多,這幾年再增加一部分市場,比如說像上海、廣州,尤其是廣州、杭州,也不是強制大家非買的電動汽車,你可以搖號、拍牌,是價格導向的。除了北京是強制買電動汽車以外,規模量不太大,整體上限購加起來35萬輛,如果把傳統燃油車全部轉成電動化,也不太可能,即使按照那個情況,限購城市也就是60萬輛的市場空間,每年銷售傳統汽車在限購城市就是60萬輛車。
    按照場景去推算,政策目標25%,到2025年,25%的政策目標,也就是700萬輛的電動汽車,我們剛才把前三個場景扣除以后,非限購私人市場接近600萬輛的車,才能達到所說的政策目標。年均增長速度按2019年私人非限購市場26萬輛,到575萬輛,年均增長量68%才能達到政策目標。
    怎么達到?第三個判斷,非政策市場必須依靠市場力量推動,靠技術進步、靠性價比提升、但中期仍需要因勢利導的政策。大家可以看到,買新能源汽車各種因素都有了,核心的一個其實就是性價比,要不就是你這個車價格可能比較貴一些,但是產品的性能比較好,或者性能不太好,但是價格非常便宜。不同類型的都能達到這個目標,按照現在的滲透率,非限購私人市場滲透率只有1.8%,如果到2025年,私人非限購城市的滲透率要提升到26.8%,可以看到幾個車型對比,如果在電動汽車和傳統汽車價位接近的時候,銷量比就比較好一些,新能源汽車電動化的價格溢價15%-40%,電車和油車的銷量比相對高一些,賣1輛電動汽車可能賣6輛油車,高端的合資產品可以看到也是一樣的,軒逸價位相對高一些,接近60%(比油車),寶馬的X5混動版比油車高17%,再免購置稅以后大體相當,所以它的油電比就是1比7,但是軒逸1比853,也就是賣800多輛車才能賣出1輛電車。
    我們的產品市場在哪兒?從現狀市場可以看到,兩大類。
    第一,高端的B級以上的,今年比較特殊,高端占40%以上,往年大概25%左右。
    第二,低端市場(小型化電動汽車A00),可以看到A00市場滲透率基本上已經達到90%。也就是說在A00市場傳統油車已經沒有了,基本是小型電動化。B級車滲透率相對比較高一些,但是主體汽車的銷售市場,A級和A0市場滲透率相對比較低。
    大家出于什么買電動汽車?
    第一,這是政策和企業產品比較關鍵的著力點。從調研看,買A00的主體上是由于經濟性購買,使用費用低、購買費用低,維修保養比較低,電動汽車(A00)80-100塊錢的保養成本,一萬公里才保養一次。燃油車要5000公里保養一次,一次可能五六百塊錢,即使A00便宜一些也三四百塊錢,兩者差距比較大。
    B級車主要處于情感和產品的驅動因素,這里不講什么是品牌了,大家出于對電動汽車的喜愛,或者對高科技產品的一種追求,會買一輛電動汽車,家里面基本上都有一輛車,甚至多輛車,這個車只是它的補充。
    針對這樣的市場怎么做?低價位的車補貼和稅收政策是是非常有效的。因為它是經濟性購買,價格對他的購買行為作用比較大。B級以上的高端或者豪華的電動汽車主要在產品,我們剛才跟大家看到,比如30萬元的車型要補貼7萬塊錢,對于消費者來說是有作用,如果把7萬塊錢的補貼補到低價位,一個7萬塊錢的電動汽車可能補3輛,一輛車2萬塊錢,價位就降到5萬塊錢,這樣就非常有效促進小型車的發展。可以看到小型車基本上都是電動汽車,大家不會買油車了。
    第二,推動電動化要把政策轉向使用環節,大量改善使用環境。比如像充電樁建設,我調查很多城市,只有很少一部分的小區或者區域才能裝充電樁,大家還是依賴于公共充電樁,如果是這樣的情況下,大家購買電動汽車的意愿就比較低了,而這些是汽車廠家解決不了的,需要政策的支持。
    以上就是跟大家分享的三個觀點。
    最后簡單談一下對新能源汽車的發展,按照總書記的說法,新能源汽車是建設汽車強國的必由之路。從近幾年的情況來看,可以看到合資整體的銷量在持續上升。
    從產品結構上來說,小型電動化基本上有自主的,自主品牌要想新能源汽車汽車快速提升規模,還是要在小型電動化上下功夫,無論是消費者還是市場,都是對自主品牌更有優勢的。如果不能完全形成電動化的市場,對于自主品牌發展新能源汽車的利潤消化是非常大的。看看幾個主流的企業來說,電動化整個單車利潤相對比較低的,發展新能源汽車,賣新能源汽車不能虧本,如果虧本以后,對于發展整個汽車產業來說是非常不利的。我們一定要找準自主品牌自己的優勢是什么,中低端的小型電動化是未來發展的總體方向。
    

 
 
[ 新聞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訴好友 ]  [ 打印本文 ]  [ 違規舉報 ]  [ 關閉窗口 ]

 
0條 [查看全部]  相關評論


網站首頁 | 關于我們 | 聯系方式 | 使用協議 | 版權隱私 | 網站地圖 | 排名推廣 | 廣告服務 | 網站留言 | RSS訂閱 | 滬ICP備16055099號-94

風光儲網 版權所有 © 2016-2018 咨詢熱線:021-6117 0511  郵箱:sina@heliexpo.cn 在線溝通:

本網中文域名:風光儲網.本站網絡實名:風光儲網-最專業的風光儲行業信息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