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組北京、上海、深圳三地今年6月的汽車銷量數據顯示,特斯拉Model3在三個城市都實現了銷量冠軍,且都是碾壓級別的存在(銷量為第二名的2-3倍)。用李想的原話說,“一輛445公里續航的車干翻了一切”。
特斯拉憑什么霸榜?
這樣一份銷量表,反映出兩個事實。一是,燃油車仍然占據各大限購城市的新車銷售量主流,這其中有新增指標,更多的則來自置換;二是,新能源車增量幾乎全部被特斯拉Model3收割。
特斯拉最核心的優勢究竟是什么?最直接的想法是續航、價格、加速時間或是自動駕駛功能。然而,一眾以特斯拉Model3為對標車型的電動車,紛紛在配置表上展示了自己相較于Model3的“全方位超越”,卻始終無法收獲特斯拉哪怕零頭的銷量。顯然,特斯拉一定有其他什么絕招。
對于這個問題,有過一篇文章《瘋狂收割新能源訂單的特斯拉 究竟能教會我們什么》進行分析。如果說特斯拉在誕生之初,加速時間、續航里程、智能化配置等都是亮點,那么從現階段來看,特斯拉最核心的優勢其實已經不在車內,而在車外。
相比“薛定諤的”公共充電樁,特斯拉遍布全國的自營超充樁,有效解決了電動車車主的最大痛點——里程焦慮。而里程焦慮的核心,不是因為續航里程短,而是因為充電的不確定性。特斯拉的自營超充樁,充電速度快,狀態顯示精準,且位置多為商場酒店等出行目的地,讓車主不再為充電感到焦慮不安。也許地方小城市的車主用家用充電樁已經足夠,但對大城市車主而言,這樣的體驗絕對是對其他電動車的降維打擊。
巧的是,隨后李想也在朋友圈里將特斯拉的勝出歸結為超充系統。
也就是說,對于特斯拉的競爭對手而言,你可以在產品層面達到甚至超過特斯拉Model3,甚至還能賣得比它便宜一些,但是特斯拉憑借超充,可以直接實現綜合使用體驗上的碾壓。
不愿還是不能?
說到這兒,一個問題隨之而來,這個原因,傳統車企看不到么?這條被特斯拉證明過的道路,其它車企究竟是不愿走,還是不能?
既不愿,也不能。
不愿是指,自建充電樁這件事,實在是太燒錢了。一個120kW直流雙槍充電樁的建設成本通常為5-6萬元,而特斯拉超充樁的建設成本據傳在10萬美元。根據特斯拉的規劃,今年年內要在全國范圍新增4000個超充樁,單此一項所需的成本,可想而知。
在肉眼可見的體驗差距背后,是10倍量級的資金投入,而這還沒算上運營成本。再考慮到充電樁建設周期,即使真有豪橫的車企如恒大新能源計劃“大興土木”,也絕不是一年半載能實現的。
不能則是指,在傳統的汽車產業分工中,配套基礎設施這件事,就不在車企考慮的范圍之內。對傳統車企而言,更多扮演了產品側各級供應鏈的整合角色。讓傳統車企直接參與充電樁的建設與運營,就好比讓車企下場去建加油站,需要極大的創新精神,也需要承擔很大風險。對以“穩”為發展關鍵詞的傳統車企們而言,這實在有點過于顛覆了。
綜合這兩點,我們看到,即使是電動車領域最為激進的豪華品牌寶馬,也只能做到與合作伙伴共建充電樁并獨立運營的程度;而無論是曾宣布仿效特斯拉自建超充樁的蔚來還是小鵬,最終都受制于巨大投入,而選擇曲線救國。
所以,從目前的情況看,超充樁,還真就是特斯拉的獨門優勢。
特斯拉還能領先多久?
當然,上述論斷是基于當下時點的。實際上,隨著電動汽車充電樁被納入國家鼓勵的新基建,充電體驗這個問題,也得到逐步改善。以北京為例,根據此前公布的數字,目前北京共有20.51萬個充電樁,未來三年還會新建超過5萬個電動汽車充電樁。
數量是一方面,改善體驗的關鍵,還在于提升運營服務水平,破解“薛定諤的充電樁”。不久前,充電服務領域的“國家隊”玩家——聯行科技攜手全國充電運營合作伙伴,推出充電設施互聯互通深度解決方案。通過將充電樁動態數據打通,打消此前用戶手機里N個APP來回切換的尷尬。
不過,在解決充電焦慮這件事上,數據連通還只是第一步。通過精細化運營,讓用戶了解充電樁的精準實時狀態,才是關鍵所在。從目前來看,充電樁運營從粗放到精細的道路,顯然還有很長。換句話說,特斯拉仍然將在相當長時間內,繼續扮演訂單收割機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