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5年大眾汽車在北美遭遇“排放門”事件并付出了總額高達180億美元的慘痛代價后,大眾汽車加速了向新能源汽車的轉型。
2016 年大眾集團發布“2025 戰略”,提出在 2025 年之前推出 30 款電動車,到 2025年電動車的銷量達到 200~300 萬輛,占總銷量的 20%~25%。
2017 年 9 月,正式發布“RoadmapE”戰略,提出到 2025 年,集團旗下各品牌將共計推出 80款全新電動車,包括 50 款純電動車和 30 款插電式混動車型;到 2025 年,電動車年產銷量達到 300 萬輛;到 2030 年,在全球范圍內的 300 余款車型均將推出至少一款電動版本。“Roadmap E”戰略的發布,標志著大眾集團開啟了 MEB 平臺量產車項目的序幕。
2018 年,大眾發布的 5 年規劃中提到, 2023 年之前投資 440 億歐元用于汽車電動化、智能化、網聯化和共享化。
2019 年在對媒體的公開上又提出,2023 年以前,將投資 300 億歐元專用于電動化,2028 年前推出的純電動車型要達到 70 款,電動車的累計產量要達到 2200 萬輛,到 2030年,歐洲與中國生產的大眾汽車中電動車占比要超過 40%。
2019年 11 月,大眾在最新的“Planning Round 68”中表示,計劃 2020~2024 年,在混合動力、電動出行以及數字化領域投資 600 億歐元。其中,純電動領域的投資約 330億歐元,混合動力及數字化領域投資 270 億歐元。計劃到 2029 年,將推出 75 款純電動車,近 60 款混合動力車,電動車銷量將達 2600 萬輛,混合動力車銷量近 600 萬輛;其中,將有近 2000 萬輛的電動汽車在 MEB 平臺生產,近 600 萬輛電動汽車使用大眾的PPE 平臺。其中 PPE 平臺是奧迪與保時捷合作開發的豪華版純電動平臺,2022 年開始用于保時捷、奧迪和賓利電動車上。
國內來看,2018 年 10 月 19 日,上汽大眾安亭新能源汽車工廠開工。作為大眾在中國的全球首個新建 MEB 生產基地,該工廠項目總投入 170 億元,規劃年產能 30 萬輛。2019 年 11 月 8 日,該新能源工廠落成,首輛 ID.3 車下線,該車也是上汽大眾未來投產的首款 ID.家族轎車。2020 年 10 月,上汽大眾安亭新能源工廠及一汽大眾佛山工廠將正式啟動 MEB 平臺純電動汽車的生產,主要用于生產大眾、斯柯達、西雅特、奧迪四個品牌車型。綜合年產能將達到 60 萬輛,最多能達到 70 萬輛。
在瘋狂推出新能源汽車的同時,大眾在另一領域也在快速布局,這就是充電基礎設施網絡。
按使用場景來分,充電行為大致可以分為家用充電、工作地充電、公共充電和高速公路充電四種。
01 家用充電樁
家用充電是使用頻率最高的充電行為,約占用戶充電行為的50%。
2019年初,大眾汽車集團成立了子公司Elli集團股份有限公司(Elli Group GmbH),以專注于提供電力和充電解決方案,進一步拓展大眾集團電動出行服務能力。公司名稱‘Elli’代表著‘電動生活’(Electric life)。
Elli公司為大眾汽車首款基于模塊化電動平臺MEB打造的電動車型ID.系列電動車量身開發了家用充電墻盒(Wallbox)ID. Charger。
大眾的充電墻盒一如既往的很大眾,造型簡單而不浮夸,簡約的配色,圓潤的的外觀跟MEB車型相得益彰。
大眾的家用充電墻盒有ID.Charger、ID. Charger Connect和ID.Charger Pro三個配置,售價分別為399、599和849
。
ID. Charger為基本版本,提供了高質量且價格優惠的充電解決方案,操作簡單,高達11kW的充電容量使在家充電非常方便。造型設計與新ID.3完美契合。此外,ID. Charger集成了DC剩余電流保護功能,以實現最大的安全性。
ID. Charger Connect可以通過W-LAN或LAN連接到家庭網絡和智能手機,還可以選配通過蜂窩波(LTE)進行連接。用戶可以通過We Charge APP關注充電過程、進行遠程維護和定期軟件更新。
ID.Charger Pro除具有數字功能和標準LTE模塊外,還具有用于電費計費的集成電表。因此,它在電力需求方面提供了更高的透明度。
除了硬件設施和充電服務,Elli公司還將以VolkswagenNaturstrom品牌提供100%碳中和、源自可再生資源的綠色電力,實現真正意義上的新能源和零排放。
02 工作地充電樁
到2025年,大眾集團將在整個歐洲建設36000個充電站點,總投資約2.5億歐元,其中的11000將由大眾品牌開發。
這些充電站點將建設在大眾汽車工廠和所有大城鎮的約3000家大眾汽車經銷店。憑借基礎設施子公司Elli和充電服務“ We Charge”,大眾汽車將深入到充電相關的各個細分業務領域。
大眾汽車預估,未來所有充電行為中有共70%將發生在家里或工作地,其中50%是在家里充電,而有20%是在工作地充電。
大眾汽車子公司Elli將為公司和消費者提供完整的充電解決方案,從2020年開始滿足這些要求。在德國的大眾汽車工廠,將為員工安裝約4000個充電站點,其中許多將對公眾開放。
03 公共充電樁
除了向電動化方向轉型,數字化也是大眾汽車未來發展的重點。大眾成立了專門的Car.Software部門,與微軟合作開發vw.OS汽車操作系統,將過去的硬件定義汽車的路線調整為軟件定義汽車。
大眾汽車品牌數字化生態系統將依托于一個適用于集團范圍、主要基于云計算的平臺,即“統一數字化平臺”(One Digital Platform,簡稱ODP)。該平臺主要基于云技術,將車輛、客戶和服務三者連接。ODP平臺確保了包括大眾汽車服務和集成在整個大眾汽車生態系統中的外部合作伙伴各方,能夠與大眾汽車的IT架構相連接。
其中的“VolkswagenWe”模塊將為用戶提供一站式的生活服務解決方案。
大眾汽車將歐洲范圍內100000多個公共充電站點的信息集成在“We Charge”中,用戶通過“We Charge”可以便捷的查找充電樁、授權充電行為、監控充電過程和完成充電費用結算。
除了將現有的公共充電樁納入自身的服務體系外,大眾汽車還做了一些創新,比如下面這種柔性快速充電樁。
柔性快速充電樁本質上是一個移動儲能設備,利用波谷電力補充電能,對外可以輸出高達150kW的充電功率。
柔性快速充電樁的優勢是可以隨時擺放到任意地點,比如某臨時大型集會(感覺跟臨時公廁有類似的作用),可以解決充電最后一公里的問題。
個人認為柔性快速充電樁的充電功能是其次,其主要功能是解決未來幾年新能源汽車動力電池報廢后的梯次利用問題。
據悉,大眾汽車將從2020年開始批量生產柔性快速充電樁。
大眾汽車還將這一產品引入到中國市場,攜手上海度普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在蘇州市吳中經濟技術開發區成立埃諾威(蘇州)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雙方各控股50%。合資公司將從2020年下半年開始量產柔性快速充電樁。
在柔性充電樁的基礎上,大眾汽車做了一些前瞻性的研究,推出了充電機器人的概念。車主在停好車后,只需在手機APP上發出充電指令,充電機器人即可自動完成充電工作。
這一概念可以視為大眾汽車布局智慧停車場和無人駕駛的一環。
04 高速公路充電樁
家庭充電、工作地充電和公共充電解決了用戶95%充電需求。
但是要解決用戶長距離遠行的需求,則必須解決高速公路充電的問題。
雖然高速公路充電場景只占總充電行為的5%,但是卻有著與其他三種充電場景有著截然不同的特征:需要在盡可能短的時間內提升續駛里程。用戶期望在高速服務區小憩、上廁所、吃東西的時間內完成充電,因此這種充電場景需要盡可能大的充電功率。
大眾汽車(包括奧迪和保時捷)和寶馬、戴姆勒、福特等汽車集團聯合成立了成立合資公司IONITY,旨在開發、建設一個大功率充電(HPC)網絡,為整個歐洲的所有電動汽車提供全面支持。
IONITY充電樁功率高達350kW,自2017年以來,IONITY已經在歐洲運營了近140個充電站,另有50個正在建設,根據規劃到2020年,IONITY的快充站將擴展到400個,歐洲主要高速公路平均每120公里至少會有一個站點。
在北美,作為“排放門”事件的補償性措施之一,大眾汽車成立了Electrify America公司,致力于大功率充電設施的普及和推廣。
而在中國市場,大眾汽車聯手一汽、江淮汽車和星星充電成立開邁斯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CAMS),提供定制化的充電產品和一站式解決方案,提升用戶充電體驗。
CAMS有三項業務:開發智能充電墻盒產品;規劃布局大功率快速充電網絡;探索布局無線充電、智能機器人充電等先進技術產品。
結語
近年來,推廣建設充電基礎設施成為了各大汽車集團跑馬圈地的重要領域,比如特斯拉的超級充電站,蔚來的換電站等。
建設充電基礎設施不僅可以解決用戶的充電需求,提升品牌形象,還可在此基礎上挖掘更多的商業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