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能引起全民熱議的話題,除了疫情、直播外,必然少不了新基建:中央出臺政策、企業紛紛布局、員工積極參與。
進入五六月份,新基建的落地又邁出重要一步。5月12日,上海市人民政府關于印發《上海市推進新型基礎設施建設行動方案(2020-2022年)》的通知正式發布,標志著由地方政府主導的城市新基建拉開帷幕。
隨后,5月30日,廣州市工業和信息化局關于征求《廣州市加快推進數字新基建發展三年行動計劃(征求意見稿)》發布。
6月10日,北京市人民政府《關于加快培育壯大新業態新模式促進北京經濟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意見》發布,并給出具體的北京市加快新型基礎設施建設行動方案(2020-2022年)。
這也意味著,除了深圳外,中國最重要的三個一線城市紛紛出臺了新基建建設行動方案。那么,這三個行動方案,究竟有哪些異同點,又將給中國其他城市的新基建建設提供哪些參考呢?接下來不妨全面對比看下。
總體目標:相同又因地制宜
無一例外,北京、上海、廣州不約而同的選擇了將新基建建設行動方案的周期定為三年。
截止目前,北京、上海兩個城市的行動方案為正式版,且均由市人民政府指引。廣州市的行動尚為征求意見版,考慮到公開征求意見截止時間為6月8日,預計正式版也將于不久推出。值得一提的是,為了系統性、全局性、整體性推進上海新基建的建設,上海市政府專門成立了推進工作機制,并公示了各工作組成員。
具體來看三個一線城市的新基建行動目標。
北京市:到2022年基本建成具備網絡基礎穩固、數據智能融合、產業生態完善、平臺創新活躍、應用智慧豐富、安全可信可控等特征,具有國際領先水平的新型基礎設施,對提高城市科技創新活力、經濟發展質量、公共服務水平、社會治理能力形成強有力支撐。
上海市:到2022年,打造全球新一代信息基礎設施標桿城市;形成全球規模最大、種類最全、綜合服務功能最強的大科學設施群雛形;建成具有國際影響力的超大規模城市公共數字底座;構建全球一流的城市智能化終端設施網絡。
廣州市:到2022年,打造粵港澳大灣區信息基礎設施領先城市;構建全球頂尖的智能化 “創新型智慧城市”;形成全球跨界融合型“智造名城”;建成全國智慧充電設施的標桿城市。
可以看到,三個一線城市的新基建的總體建設目標均為提升城市的生產生活、經濟科技發展,且根據自身城市地位以及優勢產業提出了不同發展目標,例如,上海的打造全球新一代信息基礎設施標桿城市、全球領先的大科學設施群雛形,廣州的全球跨界融合型“智造名城”、全國智慧充電設施的標桿城市。
為了實現這些目標,北京、上海、廣州分別制定了不同的主要任務。
其中,北京六個主要任務:分別為建設新型網絡基礎設施、建設數據智能基礎設施、建設生態系統基礎設施、建設科創平臺基礎設施、建設智慧應用基礎設施、建設可信安全基礎設施。
上海“四新”行動:實施新一代網絡基礎設施(“新網絡”)建設;實施創新基礎設施(“新設施”)建設;實施一體化融合基礎設施(“新平臺”)建設;實施智能化終端基礎設施(“新終端”)建設。
廣州也開展四項行動:開展 5G“頭雁”行動;開展人工智能場景構建行動;開展工業互聯網融合創新行動;開展充電基礎設施提升行動。
下面,結合新基建的七大領域三大層面以及北京、上海、廣州的主要建設任務,具體來看下三個一線城市的建設有何不同。

信息基建:雙千兆+衛星互聯網+AI基礎平臺為北上共識,廣州尤為重視工業互聯網
毋庸置疑,5G、固網寬帶是新基建得以實施的基礎。因此三個一線城市的第一個建設目標,均選擇了建設新一代網絡基礎設施。其中,在5G基站上,北京明確2020年要實現5G基站新增1.3萬個,累計超過3萬個;上海明確三年內新建3.4萬個5G基站,加快5G獨立組網(SA)建設,率先建成SA核心網;廣東明確到2022年累計建成5G基站8萬座,并建設5G專網。
在千兆固網上,北京表示力爭2020年新增5萬戶千兆用戶,終端全面支持IPv6。上海要求三年內實現家庭千兆接入能力和商務樓宇萬兆接入能力全覆蓋。移動通信網絡、固定寬帶網絡接入能力平均達到1000Mbps,用戶感知速率平均達到50Mbps,且強化基于IPv6網絡的終端協同創新發展,實現IPv6活躍用戶占比互聯網用戶超過60%。
同時,北京、上海也把衛星互聯網和人工智能基礎平臺當做了信息基建中另兩項重點建設任務。如在衛星互聯網上,北京要求構建覆蓋火箭、衛星、地面終端、應用服務的商業航天產業生態,優化和穩定“南箭北星”空間布局。上海要求初步形成衛星互聯網信息服務能力。
而在人工智能上,廣州則更偏向應用。如廣州明確要求推動建設“智路”、大力發展“智車”、培育終端“智品”、建設“智園”、優化構建“智鏈”。
除上述不同以外,在信息基礎設施層面,三個一線城市均表示要建設新一代數據中心,以及推進工業互聯網發展。其中,廣州尤為重視工業互聯網,是三個一線城市中唯一一個把工業互聯網作為城市新基建主要任務的城市。
具體而言,廣州開展工業互聯網融合創新分為六個方向: 加快企業內外網改造、構建標識解析體系、加速引導企業“上云上平臺”、大力推廣工業軟件、打造“定制之都”以及加快特色產業集群數字化改造。

融合基建:北上廣均發力智能交通,廣州重點布局智電能源
融合基礎設施主要包含智能交通基礎設施和智慧能源基礎設施。其中,北京、上海、廣州均表示要推動車聯網和智慧道路以及新能源充電樁建設,廣州尤其重視充電基礎設施的提升。
先看車聯網和智慧道路。北京提出加快建設可以支持高級別自動駕駛(L4級別以上)運行的高可靠、低時延專用網絡,加快實施自動駕駛示范區車路協同信息化設施建設改造。三年內鋪設網聯道路300公里,建設超過300平方公里示范區。
上海提出要豐富自動駕駛開放測試道路場景,積極推進風險等級齊備、測試場景完善的開放道路測試環境建設,三年內新增50公里開放測試道路,推進嘉定、臨港、洋山港、奉賢等區域開放測試道路場景建設,并建設長三角一體化車生活公共服務平臺、建成運行市級公共停車信息平臺。
廣州提出要依托廣汽集團等龍頭企業探索車聯網發展技術路線和技術標準,結合車聯網建設推出量產型智能網聯汽車,推動建立粵港澳大灣區內部跨市、跨境測試及應用協同機制,建設環大灣區車路協同試驗網、建設廣州市智能網聯汽車電子集成系統產業綜合基地、支持黃埔、南沙、天河區智能網聯汽車產業園建設。
接著看新能源充電樁及智能電網。北京提出推進人、車、樁、網協調發展,制定充電樁優化布局方案,增加老舊小區、交通樞紐等區域充電樁建設數量。到2022年新建不少于5萬個電動汽車充電樁,建設100個左右換電站。
上海提出三年內新建10萬個電動汽車充電樁,建設45個左右出租車充電示范站,積極引導公用、專用充電設施接入市級平臺,強化對充電設施的科學管理和高效使用。
廣州則把開展充電基礎設施提升當做廣州新基建四大行動之一,從五個方面實施:一是加快“智樁”建設;二是規范新建住宅小區充電樁建設;三是加大重點區域充電設施建設力度;四是加快換電設施建設;五是構建數據化充電后服務市場。
創新基建:北上繼續攜手,廣州相對弱勢
創新基礎設施主要指支撐科學研究、技術開發、產品研制的具有公益屬性的基礎設施,如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科教基礎設施、產業技術創新基礎設施。在這一方面,北京上海均明確提出了建設方向且種類繁多,廣州稍顯落后。分別來看:
北京明確提出建設科創平臺基礎設施。包括建設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如加快高能同步輻射光源、綜合極端條件實驗設施、地球系統數值模擬裝置、多模態跨尺度生物醫學成像設施、空間環境地基綜合模擬裝置、轉化醫學研究設施等項目建設運行。
建設前沿科學研究平臺。包括推動材料基因組研究平臺、清潔能源材料測試診斷與研發平臺、先進光源技術研發與測試平臺等首批交叉研究平臺建成運行;加快第二批交叉研究平臺和中科院“十三五”科教基礎設施建設;圍繞腦科學、量子科學、人工智能等前沿領域,加快推動北京量子信息科學研究院、北京腦科學與類腦研究中心、北京智源人工智能研究院、北京應用數學研究院等新型研發機構建設。
建設產業創新共性平臺。包括在集成電路、生物安全等領域積極創建1-2家國家產業創新中心;在集成電路、氫能、智能制造等領域探索組建1-2家國家級制造業創新中心;積極謀劃創建京津冀國家技術創新中心。
上海則提出實施創新基礎設施建設與一體化融合基礎設施建設行動。分別來看,在創新基礎設施建設行動上,上海要推進四類平臺或設施建設:
1. 持續推進光子科學大設施群建設。包括推進硬X射線自由電子激光裝置建設,上海光源線站工程、軟X射線、活細胞成像、超強超短激光等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設,建設光子科學實驗室,推動在建設施與上海光源、蛋白質中心等已建成設施共同形成光子大科學設施集群。
2. 爭取國家支持布局新一輪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包含建設生命組學和表型組學測量體系,建設人工智能綜合環境模擬平臺,建設全場景感知系統,建設多體協同控制實驗系統,在生物醫學大數據設施方面,研發專用計算裝置,建設分析挖掘與應用服務系統、軟硬件支撐及安全環境等系統。
3. 建設若干先進產業創新基礎設施。包括組建電鏡中心,接入中科院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共享服務平臺,建設先進醫學影像集成創新中心,搭建包括2米PET-CT系統、時空一體化PET/MR系統、高端科研型7T磁共振系統等全系列高端醫療裝備于一體的科學設施平臺。
4. 圍繞科學與產業前沿布局建設重大創新平臺。包括加快推進建設李政道研究所、上海交通大學張江科學園、張江復旦國際創新中心。圍繞集成電路、生物醫藥、智能制造、新材料、新能源汽車、大數據等領域,提升和優化研發與轉化功能型平臺布局,搭建科學裝置、工程化平臺、中間試驗線、檢測評價服務平臺、數據標準庫等設施。
在一體化融合基礎設施建設行動上,上海主要推進高性能計算設施、科學數據中心以及超大規模人工智能計算與賦能平臺建設。包括圍繞更好服務張江實驗室建設和上海產業高端需求,采用階段性滾動擴容方式,建設新一代高性能計算設施和大數據處理平臺,推動相關企業建設人工智能超算設施,圍繞“算力、數據、算法”的研發與應用,提升算力的使用效率和原創算法的迭代效率,實現對國產芯片及服務器的有效適配,建立相配套的軟件生態。

相比北京、上海,廣州在這一方面的布局則相對單一。從行動方案上看,未來三年廣州主要進行三方面工作:一是推動標識解析國家頂級節點(廣州)為國家級網絡空間核心基礎設施;二是推動國家超級計算廣州中心升級改造;三是部署和運營一臺國際 IPv6 根服務器。
北京提出建設可信安全基礎設施
同時,中國軟件網看到,在三個一線城市的新基建建設行動方案中,只有北京一個城市提出了建設可信安全基礎設施,在此可重點看下。
北京提出的建設可信安全基礎設施,包含三項措施:首先是建設安全能力設施,如培育一批擁有網絡安全核心技術和服務能力的優質企業,支持操作系統安全、新一代身份認證、終端安全接入、智能病毒防護、密碼、態勢感知等新型產品服務的研發和產業化,建立完善可信安全防護基礎技術產品體系,形成覆蓋終端、用戶、網絡、云、數據、應用的多層級縱深防御、安全威脅精準識別和高效聯動的安全服務能力。
其次是建設行業應用安全設施。包括支持開展5G、物聯網、工業互聯網、云化大數據等場景應用的安全設施改造提升,將網絡安全能力融合到業務中形成部署靈活、功能自適應、云邊端協同的內生安全體系。鼓勵企業形成個性化安全服務能力,培育一批細分領域安全應用服務特色企業。
最后是建設新型安全服務平臺。包括推進新型基礎設施安全態勢感知和風險評估體系建設,整合形成統一的新型安全服務平臺,建設集網絡安全態勢感知、風險評估、通報預警、應急處置和聯動指揮為一體的新型網絡安全運營服務平臺。
結語
從三個一線城市的新基建具體建設任務可以看出,未來三年,北京、上海偏向高新技術的進一步投資,上海在創新基建上的布局尤其明顯,而廣州則偏向用技術賦能第二產業轉型。
其實也不難理解,北京、上海的高新技術產業基礎本就不弱,繼續投資將進一步擴大自身在該領域的優勢。《2019年北京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數據顯示,2019年北京市高技術產業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為24.4%,比2018年提高0.2個百分點。
再看上海,2019年,上海經國家認定的高新技術企業超過5900家,同比增長70%以上,有效期內高新技術企業總數超過1.2萬家。
而廣州市的產業組成中,傳統產業的占比仍較大,通過部署新基建賦能當地數字化轉型,工業、制造業也將實現降本增效,進而提升當地企業和產業的競爭力。
公開數據顯示,2019年1-9月,廣州市先進制造業占規模以上制造業增加值的比重為63.9%,高新技術產品產值占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比重為48.8%。同時《廣州市先進制造業強市三年行動計劃(2019-2021年)》明確指出,到2021年廣州市先進制造業增加值需達3000億元以上。
文章最后,看完了北上廣三個一線城市的新基建行動方案,相信我們的心聲是一樣的:深圳,你的新基建行動方案呢?
文章參考資料:
1.北京市加快新型基礎設施建設行動方案(2020-2022年)
2.上海市推進新型基礎設施建設行動方案(2020-2022年)
3.《廣州市加快推進數字新基建發展三年行動計劃(征求意見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