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基建浪潮下,國家電網有限公司此前投資節奏有所放緩的兩項“傳統業務”——特高壓、充電樁獲重金力推。
國家電網公司黨組書記、董事長毛偉明在4月6日的《學習時報》上刊發的署名文章中稱,“公司黨組發揮電力基礎設施建設投資規模大、產業鏈長、帶動力強的優勢,聚焦特高壓、充電樁等‘新基建’項目,全年初步安排電網投資4500億元,可帶動社會投資9000億元。以近千億元的特高壓項目開工復工為龍頭,強勢帶動產業鏈復工復產。公司經營區域內(除湖北外)在建35千伏及以上輸變電工程、抽水蓄能工程已于3月中旬全部復工。”
突如其來的疫情發生后,國網公司的電網投資計劃已較今年初時的目標飆升10%。這其中,特高壓工程的比例頗大,國網目前提出全年特高壓建設項目明確投資規模1811億元,較年初計劃增長超680億元。該公司預估這些項目可拉動社會投資3600億元,整體規模達到5411億元。
特高壓指的是±800千伏及以上的直流電和1000千伏及以上交流電的電壓等級,其上下游產業鏈包括電源、電工裝備、用能設備、原材料等。正因為此,在2007年之后的3次經濟刺激中,特高壓是每一次投資刺激的重點。
特高壓工程不算新,國內首條特高壓工程投運已有十余年。國家電網初涉電動汽車充電設施則可追溯到2006年。不過,抓住“新基建”機遇,推進特高壓發展和電動汽車充電服務設施建設,已成為近段時間以來國網一把手毛偉明在對子公司進行視頻與實地調研中最頻繁提及的要求。
特高壓迎來建設新高潮
“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其實并非中國專門針對新冠疫情后經濟復蘇而推出的經濟刺激計劃。這一表述始于2018年12月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該會議提出“要發揮投資關鍵作用,加大制造業技術改造和設備更新,加快5G商用步伐,加強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物聯網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隨后,2019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加強新一代信息基礎設施建設。2019年7月30日中央政治局會議針對下半年經濟工作再次強調,要加快推進信息網絡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2020年以來,國務院常務會議、中央深改委會議、中央政治局會議等頂層會議先后提及 “新基建”建設。
總結起來,上述會議中所指的“新基建”主要指5G網絡、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物聯網、數據中心等信息基礎設施。但目前資本市場上更流行的是央視報道中更寬泛的“新基建”定義:包括5G基站、特高壓、城際高速鐵路和城際軌道交通、新能源汽車充電樁、大數據中心、人工智能和工業互聯網七大領域。
3月中旬,毛偉明即在國網公司黨組會議上提出成立公司“新基建”工作領導小組和專項工作組,除了抓好特高壓在建項目建設以外,要加快研究推動新能源汽車充電樁建設。同時做好其他領域“新基建”的用電需求保障。4月2日,國網公司召開“新基建”工作領導小組第一次會議,提出“以特高壓等為代表的新型能源基礎設施,有利于促進能源結構調整和清潔低碳發展。”毛偉明在會上要求加快特高壓工程項目建設,統籌好規劃前期、物資供應、人力保障、建設協調、設備運輸等各環節工作,確保年內建成“3交1直”工程,力爭明年建成陜北~湖北、雅中~江西直流工程。推進已納入國家規劃的華中交流網架、白鶴灘外送2回直流等工程盡快核準。
2011年至2013年,國內特高壓工程歷經了第一輪建設高潮,2014年至2016年經歷了第二次建設高潮。2018年9月,國家能源局核發《關于加快推進一批輸變電重點工程規劃建設工作的通知》,將于2018、2019年兩年內核準12條輸電線路,包括12條特高壓線路和兩條超高壓線路,標志著特高壓建設將迎來第三輪建設高潮。近來國家電網公司密集對外釋放的信息意味著,在經歷2019年的投資節奏放緩之后,2020年特高壓將大規模全面重啟。
3月30日,陜北~湖北±800千伏特高壓直流工程湖北段項目正式開工。
國家電網編制的《2020年特高壓和跨省500kv及以上直流項目前期工作計劃》稱,明確將加速南陽-荊門-長沙工程等5交5直特高壓工程年內核準以及前期預可研工作。值得注意的是,除細化國網工作計劃中特高壓線路的核準開工時間外,該文件新增了哈密-重慶、隴東-山東、金上水電外送工程等3條特高壓直流線路,要求國網發展部在6月完成工程預可研,待納入國家電力規劃后,開展可研設計一體化招標。
特高壓項目之所以在疫情后迎來加速推進,是因其具備“穩投資、穩就業、穩預期”的屬性。以日前開工的陜北~湖北±800千伏特高壓直流工程為例,據國網公司介紹,該工程總投資185億元,其中湖北境內投資60億元。該工程聯結陜北革命老區和“中部崛起”中心省份,涉及上百家設備制造、建筑、安裝、科研單位,將直接帶動設備生產規模約120億元,增加就業崗位超過4萬個,帶動電源等相關產業投資超過700億元。
從建樁到構建充電生態網
在前述“新基建”工作領導小組會議上,毛偉明要求以充電樁為基礎,以標準為引領,積極構建全國充電一張網,助力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堅持互利共贏理念,加強與充電樁運營商、電動汽車制造商等各方合作,積極培育新型商業模式。
國網公共快充網絡建設始于2006年,并自此開始了設施、標準、技術等多頭并進的充電樁布局之路,在2015年年底正式成立國網電動汽車公司。
但在早期,國網充換電設施的大面積布局遭遇中國新能源汽車行業成長中的尷尬。
2014年5月,國網曾宣布向社會資本開放分布式電源并網工程、電動汽車充換電設施市場。該公司新聞發言人彼時解釋稱,之所以率先開放上述業務,主要因為相對于大電網投資,“這兩塊市場”發展前景好,投資規模適中,技術要求、管理難度也適中,方便社會資本進入。但當時的市場反饋認為,上述開放領域的盈利前景尚不明晰。分布式電源并網業務十分復雜,國網的充換電設施業務在當時已積累了一定規模的虧損,大量充電站處于閑置狀態。
此后,國網調整在電動汽車充電設施領域的戰略布局,從建樁轉向牽頭構建充電生態。
今年3月3日,國網電動汽車公司與比亞迪汽車、上汽乘用車、奇瑞新能源等6家合作伙伴“云簽約”超過4萬個“車電服務包”銷售意向協議。這種類似“合約機”的充電套餐,讓新能源汽車車主在國家電網充電樁上即插即充、自動扣費,實現了車、樁、網、電的高效互動。3月,國家電網公開招募充電樁“合伙人”。無論是私人樁樁主,還是充電樁商戶,或者是充電樁生產企業,都能以樁、場地、資本等任一方式“入股”。國網電動汽車公司數據顯示,截至3月26日,“合伙人”模式下總計受理418單,其中,場地投入254家、樁群商戶75家、充電樁生產企業34家。
此外,國網電動汽車公司還在與19家省級合資公司正在加速機制改革,將與省級電力公司實現“股權對等”,加快拓展屬地市場。
目前,國家電網累計建成充換電站1.16萬座、充電樁9.58萬個,覆蓋19省份、170多個城市,在高速公路快充方面形成“十縱十橫兩環”網絡,建設經營的全國最大的智慧車聯網平臺累計接入充電樁45.7萬個,占全國總量的85%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