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大基建團隊中的新興成員,充電樁顯示出了和其他領域不同的特點——民營資本的深度參與。
在行業早期,國家電網曾在很長一段時間里承擔了全國主要充電站的建設工作。
到了2014年5月,國家電網發布了《關于做好電動汽車充換電設施用電報裝服務工作的意見》,明確提出支持社會資本參與慢充、快充等各類電動汽車充換電設施市場。
充電樁領域就此對民營資本全面放開。
短短四個月后,特來電和星星充電先后在青島和江蘇成立,并迅速成長為和國家電網并肩的行業三強,穩占超過70%的市場份額。
▼ 特來電、星星充電、國網位列充電量前三名

數據來源:中國充電聯盟,國泰君安證券研究
此外,在行業前30名的排行榜中,我們也看到了不少民營企業的身影。
▼ 2019年充電運營商運營充電樁情況(單位:臺)


數據來源:中國充電聯盟,國泰君安證券研究
在這其中又包括專業電氣廠商或其子公司和整車廠兩類。
前者典型代表是特銳德的子公司特來電,目前是國內最大的公共樁服務提供商;后者典型代表是比亞迪,依托自身龐大的新能源汽車業務線,開展充電樁服務。
這其中,新能源汽車銷量大的車企往往在銷售充電樁方面的優勢巨大。
截止2019年6月底,比亞迪上報的私人充電樁數量達到36.68萬個,遠超其他整車企業。
事實上,比亞迪不但是國內的電動車企龍頭,也是車企中最大的充電樁銷售企業。
▼ 比亞迪是車企中最大的充電樁提供商 
數據來源:中國充電聯盟,國泰君安證券研究
比亞迪、北汽新能源等整車企業參與充電樁業務,原因主要是社會公共充電網絡不健全、各個社會充電運營商的設備參差不齊,無法切實滿足自身用戶的剛性需求而進行的市場安排。
其銷售的充電樁多為家庭私人樁,銷售模式多是綁定新能源汽車,一般為“買車送樁”、“買車優惠購樁”等。
私人樁和公共樁哪個發展更快?
正因為綁定新能源汽車銷售,過去幾年私人樁的發展遠快于公共樁。
過去幾年,當個人車主購買了新能源汽車之后,4S店會提供自建私人充電樁的服務。
只要小區物業同意,車主只需要花費5000-2萬元不等的費用,即可在自己的車位上新建一個專屬自己的私人充電樁,并可享受0.5元/度的居民電價。
因此,疊加過去幾年個人購買新能源汽車的數量越來越多,私人樁迎來了爆發式發展。
截止2019年底我國充電樁總量達到121.91萬臺,同比增長41.04%,其中:
公共樁保有量達到51.64萬臺(同比增長33.27%);
私人樁保有量為70.27萬臺(同比增長47.35%)。
于是到了今年3月15日,原本著重于公共樁的國家電網也發起了“尋找合伙人”計劃,邀請符合條件的私人充電樁主加入,和國家電網一起共享共建充電樁網絡。

圖片來源:國家電網APP,國泰君安證券研究
2B還是2C,公共樁發展的分岔路
盡管私人樁發展迅猛,但不管是新能源車企還是國企,都將公共樁視為核心陣地。因為公共樁才具有持續運營的可能性,充電小時數和服務費都是企業盈利的關鍵,而且行業頭部效應明顯。
查閱充電樁使用量的全國分布,廣東省以年度充電量8.6億的數字領跑全國。而這背后,和廣東省在公交領域大力推行電動化進程密不可分。
▼ 全國充電樁充電量
主要集中在經濟發達省份

數據來源:中國充電聯盟,國泰君安證券研究
截至目前 ,我們看到市場上運維做到較好的公用充電站,大多數是電動公交汽車充電站,或者是內部集團用車充電站。
從過去幾年的公用樁終端流量來看,公交車仍然是主要流向,但乘用車的使用占比也在逐步提升,其在總充電量中的占比從2017年的29.88%上升到2019年的35.4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