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電樁項目運營前期投入大、盈利周期長,大部分企業仍處虧損狀態。如何降本增效關系到充電運營企業的長遠發展。業內人士認為,利用充電設施做增值服務和提升新能源發電利用率是有效途徑。同時,應關注充電安全,并加大充電運營的網絡安全投入。
日前,中國電動汽車充電基礎設施促進聯盟發布的《2019年電動汽車充電基礎設施運行情況》預計,今年將新增37.3萬臺私人交流充電樁,私人交流充電樁保有量將達到107.6萬臺,新增公共充電場站1.2萬座,公共充電場站保有量將達到4.8萬座,經過兩年的調整,充電市場正在加快復蘇。但國家能源局監管總監李冶在稍早前召開的“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2020”上直言,雖然充電基礎設施發展較快,但行業仍然面臨著基礎不牢固、發展不均衡、不充分等問題。“充電設施運營企業在整個產業鏈中仍然處于相對弱勢的地位,車企參與度相對較低,動力電池充電技術升級難以協同,提升充電保障能力的相關工作尚未形成合力。”
車樁比需要1:1嗎?
數據顯示,我國公共充電基礎設施保有量呈穩步增長態勢。截至2019年12月,全國充電基礎設施累計數量為121.9萬臺,同比增長50.8%,新能源汽車累計銷量達420萬輛,車樁比為3.4:1。增速方面,數據顯示,2019年我國新增公共類充電樁月均約1.5萬臺,較2018年的月均0.98萬臺,增速提高53%。這表明,公共類充電樁隨著新能源汽車的發展處于高速建設階段。
但值得注意的是,我國私人充電樁建設卻遠不達預期。恒大集團首席經濟學家任澤平日前發布的《全球新能源汽車發展報告2020》(下稱《報告》)指出,去年前11月我國公共充電樁、私人充電樁,距2020年目標完成率分別為99.2%、15.8%,對小區電網負荷沖擊較大是私人充電樁建設緩慢的重要因素。《報告》建議,推廣社區智慧充電可有效實現削峰填谷,降低電網負荷。
那么,目前的充電樁數量能否滿足電動汽車充電需求?面對記者提問,南方電網電動汽車服務有限公司董事長鄒大中反問:車樁比真的需要達到1:1嗎?
“加油難不難?城市出行的高峰時段,大家都有感受,那是不是增加加油站才合理?目前,我國充電樁數量是加油站的10倍,而新能源汽車保有量還不到傳統燃油車保有量的零頭。”鄒大中表示,問題不是單純的數量增加,“行業正在致力于大功率充電技術的開發,將來充電和加油的時長一樣,并不需要那么多充電樁。”
普天新能源有限公司總經理助理趙宇則表示,電動汽車市場發展已經從政策驅動逐步轉為市場驅動和技術驅動。“隨著用戶保有量的增長,更加貼近用戶需求、有針對性的服務推出和更先進的技術應用,將有效提升充電設施的利用率和運營的管理水平。”
如何降低運營成本?
據記者了解,充電樁項目運營前期投入大、盈利周期長,大部分企業仍處于虧損狀態。對充電運營企業來說,找到消費者的“痛點”是破局的關鍵。比如,國網電動汽車公司此前推出的“車電服務包”:用戶一次付費購買“車電服務包”并綁定車輛后,即可在國網充電樁上享受“即插即充、無感支付”。該技術將充電操作從5步縮短為1步,提升了電動汽車用戶充電的便利性。
“充電運營企業不斷推出新模式,解決充電設備的互聯互通,都是為了提高用戶的體驗,讓用戶在充電過程中覺得更方便和實惠。”在趙宇看來,未來具備全國運營能力、建網能力、覆蓋能力,以及行業技術引領能力的運營商是少數,如何降本增效關系到充電運營企業的長遠發展。
國網電動汽車董事長全生明則認為,充電設施建設的門檻相對較低,靠降低設施造價來降本,基本沒有太大空間。他進一步指出,今后充電運營企業降低成本應該來源于兩個方面:一是利用充電設施做增值服務,通過增值服務來降低運營成本;二是通過新能源發電利用率來提高價值。據悉,2019年10月17日,國家電網在北京率先實現了“綠電”,通過電力市場化交易手段,利用區塊鏈等技術,把電動汽車、充電樁、電網和光伏電站,建立起溯源關系,實現了“讓新能源電充到新能源車上”。
“電動汽車是新能源利用的最好場景,充電電費未來還有降低空間。”全生明稱。充電運營企業如何實現盈利?在鄒大中看來,盈利和運營要配套,提供單一服務的做法行不通。“南網電動正在進行全產業鏈布局,業務覆蓋充電樁的研發制造、投資建設、汽車銷售租賃、能源交易平臺等等。我們的目標是成為電動汽車產業價值鏈整合商。”
據鄒大中介紹,南網電動將持續加大投資力度,打造更大范圍的充電網絡。“今年,我們在充電設施和充電企業收購上會投入20億元,未來4年將有200多億元投入。”
政策方面,中國電動汽車充電基礎設施促進聯盟主任張帆建議,隨著新能源汽車推廣運營規模的不斷擴大,在2025年之前應持續對充電基礎設施建設運營予以補貼和獎勵,鼓勵充電設施發展,同時落實地方補貼轉向補貼充電的政策。
如何充電更安全?
安全是充電運營發展的前提,但近年多次發生的燃燒事故給行業敲響了警鐘。“安全事故風險現在才剛剛開始。”特來電新能源有限公司董事長于德翔直言,電動汽車安全正成為行業發展的“死穴”,“當電動汽車衰老時,比如,到了電池后30%壽命的時候,電動汽車燃燒事故會頻繁出現,就像一個人年輕的時候不易生病,但老的時候總會去醫院。到那時,事故頻發,將影響整個行業的發展。”
“唯一的辦法就是提前預防,將燒車事故控制在萌芽狀態。”于德翔介紹,為了將電動汽車燃燒概率降至最低,特來電在每次充電能源交互和數據交互時都會為汽車做安全體檢,快速采集車的電流、電壓、溫升、溫控等數據,并和該車的歷史數據、其他同一車型進行分析對比,當數值超過安全閥值時立即停止充電,對充電過程中汽車的安全隱患,做到可監視、可預警、可控制和可追溯。除了燃燒事故,充電運營的網絡安全亟待行業重視。
趙宇透露,近幾年,偷電、盜刷、用戶信息泄露和站級攻擊等事件時有發生,“在網絡平臺和信息安全方面,真正有資金投入能力的運營商并不多,這個問題會越來越嚴重。”趙宇表示,信息網絡安全帶來的損害,可能不比車輛燃燒事故造成的損失小,隨著后續運營商的增多和充電車輛服務頻次的增加,網絡安全問題會充分暴露出來,運營商要加大對信息安全、網絡安全方面的投入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