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電動汽車的圈子里,流傳著這么一個段子:
自從開上了純電動汽車,掛上了綠色的新能源車牌,就再也不敢到加油站蹭公共洗手間了。
看到里面的笑點了嗎?沒看到,說明這個段子真的夠冷!
實際上,這是不少電動汽車車主內心的隱痛。在汽車論壇里有不少網友表示,如果路上內急,決定前往附近加油站使用公共洗手間,都不好意思空著手離開——起碼要在加油站的便利店里買一瓶最最最便宜的純凈水。
加油站里充電?有點兒忐忑
不過,最近有些車主開電動汽車到加油站蹭廁所,不用那么不好意思了。有幾位純電動車主告訴懂懂筆記,自己到加油站里是去充電的,“我們也是有消費的人了,一點兒都不尷尬。
”哦?!加油站現在也能給純電動汽車充電了?
是的。這幾位車主表示自己在當地加油站里找到了能夠正常運行、充電的充電樁。盡管離油槍不遠,心里有些忐忑,但是真的很方便。
根據部分車主提供的線索,懂懂筆記來到了一家位于深圳寶安區的加油站,進場后果然看到有四臺充電樁立在出入口的中間,與加油機的距離大概十幾米。在充電樁前,一位電動汽車車主正在為愛車充電,其余的充電樁車位則被燃油汽車占用著,“聽說這個加油站里有充電樁,也不知道能不能用,正好車子電量低了,就進來碰碰運氣。”

讓車主李先生喜出望外的是,充電樁能正常使用。他告訴懂懂筆記,目前建有充電站的加油站在深圳并不多見,“之前有朋友說,在北環大道塘朗山附近也有一家,但是那邊我沒有去過。”
李先生表示,深圳地少車多,尤其近幾年大力發展新能源,但充電樁設備的建設明顯趕不上電動汽車增量。他日常充電,經常要與貨運、特殊用途純電動汽車搶位置,有時為了充電方便還要跑到坪地、觀瀾等偏遠的地方。
“說真的,如果加油站都建有充電樁,那使用純電動車的方便程度也能接近燃油車了。”李先生表示。在他提到的北環大道加油站,懂懂筆記見到了前來充電的網約車司機張師傅。據他表示自己是偶然發現了這個加油站里有充電樁,于是想過來試試能不能充電。“試了一下,都是南方電網的電樁,但是無法使用。問了加油站也說不清楚什么問題。
”張師傅嘆了口氣說道,這些充電樁在App地圖上并無顯示,充電車位也用警示標圍起來,試了之后才發現幾臺電樁都不通電。當被問及目前去過幾家建有充電樁的加油站時,經常在珠三角地區跑網約車的張師傅稱,自己在廣州、珠海等地區見到過能充電的加油站,但普及程度不是很高,和深圳一樣都是零星幾家,而且部分電樁也是有故障或不通電。
“感覺都是在試點,看看加油站建充電樁是否可行。如果有可能的話,我還是愿意到正規充電站里去充電。”他指著加油站的警示牌說,加油站范圍內禁止使用手機撥打電話,這么大的充電樁是否安全,心里多少有些打鼓。
那么,建在加油站里的充電樁到底有沒有危險?這些充電樁是歸加油站還是充電設備運營方管理呢?建樁無危險,管理不到位“這些占著充電車位的汽車,應該是附近上班的人停的,我也不清楚。”在廣州從化,懂懂筆記以充電樁被燃油車占位為由,詢問了加油站的工作人員。
一位柳師傅表示,充電樁是今年六月份才加建的,原先的位置是社會車輛的臨時停車位。盡管場地屬于加油站,但讓車主挪車要自行聯系,工作人員不管這些事兒,“進出加油站的車太多,沒有辦法管,我看充電的車主都是自己打電話叫挪車的。”

柳師傅告訴懂懂筆記,自從加油站建了充電樁,偶爾會有路過的純電動汽車車主到站內充電。至于充電樁有故障,無法啟動,充電車位被占等問題,加油站的工作人員也都無法幫忙。“有故障會讓他們自己撥打充電樁上的求助電話,加油站的人也維修不了。”
問及管理問題,柳師傅則表示不清楚充電樁運營方和加油站之間是什么合作關系。根據設備上提供的電話號碼,懂懂筆記聯系到了負責電樁維護的李工。
對于挪車的問題,他同樣表示只能由車主自己聯系挪車,場地也不歸他們管理。至于充電樁是他負責維護,除了充電樁故障,其余的事情他也解決不了。對于合作關系,李工解釋說,目前確實是公司與加油站方面進行了合作,雙方正在逐步推進管理細節。

對于充電樁是否存在安全隱患的問題,他表示建樁都經過科學測量和計算,“我們裝的充電樁距離加油槍(機)都超過十米,安全距離是經過慎重設計評估過的。”
也就是說,并不是所有的加油站都適合加建充電樁,只有場地規模大,能夠符合相關建設標準的加油站,才能夠安全布局充電樁。
不過,目前這種油企和電企的聯手,究竟屬于什么性質?是否會和早期布局充電站的企業形成競爭關系?油企巨頭不安穩,電樁企業怕競爭“加油站里面建充電樁,在我們看來是未來的趨勢。”張陽(化名)所在的公司,在廣深地區運營了四座新能源汽車充電站。
他告訴懂懂筆記,隨著新能源尤其是純電動汽車的普及,傳統汽車未來肯定會被新能源汽車迅速淘汰。這種變化最先波及的,就是那些坐擁加油資質的運營企業。也就是說,兩桶油旗下的加油站肯定是不安穩的。

“未來汽油的需求減少,加油站越來越不賺錢,肯定會和供電企業聯手合作。”
至于供電企業、充電樁運營機構為何會主動選擇與加油站合作布局充電設施,他表示其中的道理很簡單。張陽透露,去年初開始公司就已經停止拓展新的充電站了,主要原因就是占地和運營成本居高不下。以深圳為例,僅福田的不少充電站場地租金價格,從去年5月到現在就翻了將近一倍。
“有一些運營商承受不住成本壓力,已經將充電站轉移到了郊區的租金洼地。”張陽指出,在加油站建立充電樁,租金成本難題卻能迎刃而解。絕大部分的加油站都位于道路旁邊,地點好找,新能源車也能夠方便、迅速地前往加油站進行充電。
相比選址較偏僻甚至位于郊區的充電站,這種合作形式的充電頻次肯定更高。在現有加油站、停車場加建充電樁,有可能會成為未來充電樁普及的關鍵措施,“我們與加油站、停車場合作加建充電樁,對他們是錦上添花,對自身是雪中送炭。”
張陽表示,目前除了珠三角地區,華東地區也有充電運營商嘗試在加油站內加建新能源充電樁。在前不久的調研中,他們發現江浙滬等地有不少中石化加油站內,都加建了國網的新能源充電樁。有的中石油、中石化加油站,甚至和造車新勢力合作,建起了電動汽車換電站。
對此,公司老總也擔心如果“國家隊”強強聯合之后,會對早期布局充電站的企業形成激烈競爭,“都說是為了普及新能源基礎設施,但拼資源、拼資金,我們相比國家電網和兩桶油真的是弱勢群體。”
2018年,有關部門聯合印發了《提升新能源汽車充電保障能力行動計劃》,要求郊區縣充電樁服務半徑不超過5公里,環城區的服務半徑不超過3公里,城區服務半徑不超過1公里。從目前的發展來看,要做到這樣的服務密度,只能在加油站以及停車場內加建充電樁。張陽告訴懂懂筆記,這種方式唯一的難題就是加油站本身場地的限制,即便有空間,能夠加建的充電樁數量也有限,“而且強調設計規劃和技術能力,不是誰都能干的。”
公開數據數據顯示,截止到2018年年底,國內新能源汽車的保有量已經突破了260萬輛。但是,目前已經建成的充電樁數量僅為60萬左右,距離部委“一車一樁”的目標依舊相當遙遠。
結束語目前,這種在加油站內加建充電樁的舉措雖然沒有從部委及行業高度出現明確的“指導聲音”,但緩解新能源汽車充電難的效果已經顯現。在確保安全的前提下,此舉無疑會讓新能源車主在用車過程中,享受到與傳統汽油車相同的便捷和高效。雖然充電時長的難題無法解決,但是加油站的便利性至少免去了車主四處尋覓充電站的煩惱,更為省時省力。隨著新能源汽車的逐漸普及,未來油企電企如何在現有基礎設施上開展合作,如何尋求有效的加油站轉型方案,如何打造電動汽車發展“大勢”下的雙贏模式,或將成為行業內參與者和每一位車主最為關心的話題。
自從開上了純電動汽車,掛上了綠色的新能源車牌,就再也不敢到加油站蹭公共洗手間了。
看到里面的笑點了嗎?沒看到,說明這個段子真的夠冷!
實際上,這是不少電動汽車車主內心的隱痛。在汽車論壇里有不少網友表示,如果路上內急,決定前往附近加油站使用公共洗手間,都不好意思空著手離開——起碼要在加油站的便利店里買一瓶最最最便宜的純凈水。
加油站里充電?有點兒忐忑
不過,最近有些車主開電動汽車到加油站蹭廁所,不用那么不好意思了。有幾位純電動車主告訴懂懂筆記,自己到加油站里是去充電的,“我們也是有消費的人了,一點兒都不尷尬。
”哦?!加油站現在也能給純電動汽車充電了?
是的。這幾位車主表示自己在當地加油站里找到了能夠正常運行、充電的充電樁。盡管離油槍不遠,心里有些忐忑,但是真的很方便。
根據部分車主提供的線索,懂懂筆記來到了一家位于深圳寶安區的加油站,進場后果然看到有四臺充電樁立在出入口的中間,與加油機的距離大概十幾米。在充電樁前,一位電動汽車車主正在為愛車充電,其余的充電樁車位則被燃油汽車占用著,“聽說這個加油站里有充電樁,也不知道能不能用,正好車子電量低了,就進來碰碰運氣。”

讓車主李先生喜出望外的是,充電樁能正常使用。他告訴懂懂筆記,目前建有充電站的加油站在深圳并不多見,“之前有朋友說,在北環大道塘朗山附近也有一家,但是那邊我沒有去過。”
李先生表示,深圳地少車多,尤其近幾年大力發展新能源,但充電樁設備的建設明顯趕不上電動汽車增量。他日常充電,經常要與貨運、特殊用途純電動汽車搶位置,有時為了充電方便還要跑到坪地、觀瀾等偏遠的地方。
“說真的,如果加油站都建有充電樁,那使用純電動車的方便程度也能接近燃油車了。”李先生表示。在他提到的北環大道加油站,懂懂筆記見到了前來充電的網約車司機張師傅。據他表示自己是偶然發現了這個加油站里有充電樁,于是想過來試試能不能充電。“試了一下,都是南方電網的電樁,但是無法使用。問了加油站也說不清楚什么問題。
”張師傅嘆了口氣說道,這些充電樁在App地圖上并無顯示,充電車位也用警示標圍起來,試了之后才發現幾臺電樁都不通電。當被問及目前去過幾家建有充電樁的加油站時,經常在珠三角地區跑網約車的張師傅稱,自己在廣州、珠海等地區見到過能充電的加油站,但普及程度不是很高,和深圳一樣都是零星幾家,而且部分電樁也是有故障或不通電。
“感覺都是在試點,看看加油站建充電樁是否可行。如果有可能的話,我還是愿意到正規充電站里去充電。”他指著加油站的警示牌說,加油站范圍內禁止使用手機撥打電話,這么大的充電樁是否安全,心里多少有些打鼓。
那么,建在加油站里的充電樁到底有沒有危險?這些充電樁是歸加油站還是充電設備運營方管理呢?建樁無危險,管理不到位“這些占著充電車位的汽車,應該是附近上班的人停的,我也不清楚。”在廣州從化,懂懂筆記以充電樁被燃油車占位為由,詢問了加油站的工作人員。
一位柳師傅表示,充電樁是今年六月份才加建的,原先的位置是社會車輛的臨時停車位。盡管場地屬于加油站,但讓車主挪車要自行聯系,工作人員不管這些事兒,“進出加油站的車太多,沒有辦法管,我看充電的車主都是自己打電話叫挪車的。”

柳師傅告訴懂懂筆記,自從加油站建了充電樁,偶爾會有路過的純電動汽車車主到站內充電。至于充電樁有故障,無法啟動,充電車位被占等問題,加油站的工作人員也都無法幫忙。“有故障會讓他們自己撥打充電樁上的求助電話,加油站的人也維修不了。”
問及管理問題,柳師傅則表示不清楚充電樁運營方和加油站之間是什么合作關系。根據設備上提供的電話號碼,懂懂筆記聯系到了負責電樁維護的李工。
對于挪車的問題,他同樣表示只能由車主自己聯系挪車,場地也不歸他們管理。至于充電樁是他負責維護,除了充電樁故障,其余的事情他也解決不了。對于合作關系,李工解釋說,目前確實是公司與加油站方面進行了合作,雙方正在逐步推進管理細節。

對于充電樁是否存在安全隱患的問題,他表示建樁都經過科學測量和計算,“我們裝的充電樁距離加油槍(機)都超過十米,安全距離是經過慎重設計評估過的。”
也就是說,并不是所有的加油站都適合加建充電樁,只有場地規模大,能夠符合相關建設標準的加油站,才能夠安全布局充電樁。
不過,目前這種油企和電企的聯手,究竟屬于什么性質?是否會和早期布局充電站的企業形成競爭關系?油企巨頭不安穩,電樁企業怕競爭“加油站里面建充電樁,在我們看來是未來的趨勢。”張陽(化名)所在的公司,在廣深地區運營了四座新能源汽車充電站。
他告訴懂懂筆記,隨著新能源尤其是純電動汽車的普及,傳統汽車未來肯定會被新能源汽車迅速淘汰。這種變化最先波及的,就是那些坐擁加油資質的運營企業。也就是說,兩桶油旗下的加油站肯定是不安穩的。

“未來汽油的需求減少,加油站越來越不賺錢,肯定會和供電企業聯手合作。”
至于供電企業、充電樁運營機構為何會主動選擇與加油站合作布局充電設施,他表示其中的道理很簡單。張陽透露,去年初開始公司就已經停止拓展新的充電站了,主要原因就是占地和運營成本居高不下。以深圳為例,僅福田的不少充電站場地租金價格,從去年5月到現在就翻了將近一倍。
“有一些運營商承受不住成本壓力,已經將充電站轉移到了郊區的租金洼地。”張陽指出,在加油站建立充電樁,租金成本難題卻能迎刃而解。絕大部分的加油站都位于道路旁邊,地點好找,新能源車也能夠方便、迅速地前往加油站進行充電。
相比選址較偏僻甚至位于郊區的充電站,這種合作形式的充電頻次肯定更高。在現有加油站、停車場加建充電樁,有可能會成為未來充電樁普及的關鍵措施,“我們與加油站、停車場合作加建充電樁,對他們是錦上添花,對自身是雪中送炭。”
張陽表示,目前除了珠三角地區,華東地區也有充電運營商嘗試在加油站內加建新能源充電樁。在前不久的調研中,他們發現江浙滬等地有不少中石化加油站內,都加建了國網的新能源充電樁。有的中石油、中石化加油站,甚至和造車新勢力合作,建起了電動汽車換電站。
對此,公司老總也擔心如果“國家隊”強強聯合之后,會對早期布局充電站的企業形成激烈競爭,“都說是為了普及新能源基礎設施,但拼資源、拼資金,我們相比國家電網和兩桶油真的是弱勢群體。”
2018年,有關部門聯合印發了《提升新能源汽車充電保障能力行動計劃》,要求郊區縣充電樁服務半徑不超過5公里,環城區的服務半徑不超過3公里,城區服務半徑不超過1公里。從目前的發展來看,要做到這樣的服務密度,只能在加油站以及停車場內加建充電樁。張陽告訴懂懂筆記,這種方式唯一的難題就是加油站本身場地的限制,即便有空間,能夠加建的充電樁數量也有限,“而且強調設計規劃和技術能力,不是誰都能干的。”
公開數據數據顯示,截止到2018年年底,國內新能源汽車的保有量已經突破了260萬輛。但是,目前已經建成的充電樁數量僅為60萬左右,距離部委“一車一樁”的目標依舊相當遙遠。

結束語目前,這種在加油站內加建充電樁的舉措雖然沒有從部委及行業高度出現明確的“指導聲音”,但緩解新能源汽車充電難的效果已經顯現。在確保安全的前提下,此舉無疑會讓新能源車主在用車過程中,享受到與傳統汽油車相同的便捷和高效。雖然充電時長的難題無法解決,但是加油站的便利性至少免去了車主四處尋覓充電站的煩惱,更為省時省力。隨著新能源汽車的逐漸普及,未來油企電企如何在現有基礎設施上開展合作,如何尋求有效的加油站轉型方案,如何打造電動汽車發展“大勢”下的雙贏模式,或將成為行業內參與者和每一位車主最為關心的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