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工信部發布的《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規劃(2021-2035年)》早期起步階段由政府主導,國電、南電、普天等國企建設的充電樁為新能源汽車推廣做出了重要貢獻,但這一階段的建樁具有明顯的項目導向,主要為滿足奧運會、世博會等大型項目的新能源車充電需求,項目結束后基本停止運營。
(2)2014年起,新能源汽車進入私家車市場,北汽、特斯拉等車企為了滿足私家車主的充電需求,開始自主設計鋪設充電樁,但鋪設規模都不大。
(3)2014年5月,國家電網宣布“將引入社會資本參與分布式電源并網工程、電動車充換電站設施建設”,充電運營正式向社會資本開放,特來電、聚電等充電樁運營民企開始涌現。
(4)目前,隨著互聯網企業、科技公司、初創公司、以及諸多社會資本的介入,我國的充電樁行業已經形成了國有、民營、混合所有制并存的產業格局。

我國充電樁設備生產企業較多,在硬件端市場格局比較分散,并且整體的盈利水平相差不大,行業平均CR3不足40%。公共充電樁運營環節的玩家主要分為國資企業和民營企業。
國資背景運營商有國家電網、普天新能源、南方電網和上汽安悅,其中國家電網、南方電網本身以電網基礎設施為主業,拓展充電樁運營業務的主導優勢明顯;民營企業有特來電、星星充電、云杉智慧、深圳車電網等,其母公司大多以充電樁制造或動力電池材料為主業,技術能力與充電樁運營相關性強。
對于參與充電運營的整車企業例如特斯拉、小鵬、上汽安悅等,公共樁的建設不僅能更好地完善車主服務、促進汽車銷售、提升品牌形象,也可能挖掘新的盈利點。
特來電用戶在公共樁用戶中占比過半(約58%),規模效應持續擴大。截至到2019年11月,全國充電運營企業所運營充電樁數量超過1萬臺的共有8家,分別為:特來電運營14.4萬臺、星星充電運營11.2萬臺、國家電網運營8.8萬臺、云快充運營303萬臺、依威能源運營2.5萬臺、上汽安悅運營1.8萬臺、中國普天運營1.4萬臺、深圳車電網運營1.2萬臺。這8家運營商占總量的90%,其余的運營商占總量的10%。
總體看,充電樁的新增及運營狀況較好。隨著新能源汽車保有量快速上升,充電樁運營企業的業績預計會有較大程度提高。

充電樁營運企業通常有三類營運模式:
1、充電運營。即企業自建充電樁,建成后運營,收入主要包括電費、服務費,以及樁體廣告費等附加收入。
2、共建模式。即充電樁企業與投資方(LP)共建,該模式盈利來源相對復雜,首先充電樁企業可以賺取設備銷售的收益;其次可以賺取部分充電服務費;最后在保障LP收益的情況下,剩余收益部分雙方分成。
3、設備銷售。即僅賺取銷售設備的收入。設備銷售盈利模式清晰;共建模式涉及到與投資方的約定分成,不同比例下,盈利差異較大。行業的盈利前景主要集中在運營上,而目前運營的主要收入來源在于收取充電服務費。由于充電設施運營環節較高的前期投入及極強的規模效應,行業集中度不斷提升,目前行業CR10已達95.6%,到2020年生存下來的主流運營商也只會在10家左右。未來幾年運營環節百億級的市場規模將主要被前頭部運營商所瓜分,營收端確定性較強。

2014年民間資本涌入充電樁行業后,電樁企業懷揣各自的盈利理念開始了經營嘗試,盡管一些業務模式暫未為企業帶來穩定的收入、或者停留在實驗和理論探討階段,但未來得益于電動汽車的快速放量,這些帶有互聯網思維的經營理念最終有可能迎來爆發,從而拓展充電樁行業的盈利空間。
從趨勢上看,受政策調控和市場接受度的提高,未來新能源公交、出租、網約車等運營車輛的電動化將是確定性趨勢,而現有的直流樁建設速度已經放緩,未來隨著運營車保有量的提升,為了滿足相應的供電需求,直流樁的建設勢必需要提速,直流充電樁的設備制造和運營企業將有望受益。
在過去的幾年間,新能源汽車在國家的支持和引導之下實現了超高速的發展,但與此配套充電樁建設卻并未跟進腳步。未來,國家的引導和支持作用將對充電樁的發展起到重要作用,各地的專項支持工作也正次第展開。隨著國家政策的推進,充電樁建設將進一步提速,充電服務市場的格局將重新洗牌。
(2)2014年起,新能源汽車進入私家車市場,北汽、特斯拉等車企為了滿足私家車主的充電需求,開始自主設計鋪設充電樁,但鋪設規模都不大。
(3)2014年5月,國家電網宣布“將引入社會資本參與分布式電源并網工程、電動車充換電站設施建設”,充電運營正式向社會資本開放,特來電、聚電等充電樁運營民企開始涌現。
(4)目前,隨著互聯網企業、科技公司、初創公司、以及諸多社會資本的介入,我國的充電樁行業已經形成了國有、民營、混合所有制并存的產業格局。

我國充電樁設備生產企業較多,在硬件端市場格局比較分散,并且整體的盈利水平相差不大,行業平均CR3不足40%。公共充電樁運營環節的玩家主要分為國資企業和民營企業。
國資背景運營商有國家電網、普天新能源、南方電網和上汽安悅,其中國家電網、南方電網本身以電網基礎設施為主業,拓展充電樁運營業務的主導優勢明顯;民營企業有特來電、星星充電、云杉智慧、深圳車電網等,其母公司大多以充電樁制造或動力電池材料為主業,技術能力與充電樁運營相關性強。
對于參與充電運營的整車企業例如特斯拉、小鵬、上汽安悅等,公共樁的建設不僅能更好地完善車主服務、促進汽車銷售、提升品牌形象,也可能挖掘新的盈利點。
特來電用戶在公共樁用戶中占比過半(約58%),規模效應持續擴大。截至到2019年11月,全國充電運營企業所運營充電樁數量超過1萬臺的共有8家,分別為:特來電運營14.4萬臺、星星充電運營11.2萬臺、國家電網運營8.8萬臺、云快充運營303萬臺、依威能源運營2.5萬臺、上汽安悅運營1.8萬臺、中國普天運營1.4萬臺、深圳車電網運營1.2萬臺。這8家運營商占總量的90%,其余的運營商占總量的10%。
總體看,充電樁的新增及運營狀況較好。隨著新能源汽車保有量快速上升,充電樁運營企業的業績預計會有較大程度提高。

充電樁營運企業通常有三類營運模式:
1、充電運營。即企業自建充電樁,建成后運營,收入主要包括電費、服務費,以及樁體廣告費等附加收入。
2、共建模式。即充電樁企業與投資方(LP)共建,該模式盈利來源相對復雜,首先充電樁企業可以賺取設備銷售的收益;其次可以賺取部分充電服務費;最后在保障LP收益的情況下,剩余收益部分雙方分成。
3、設備銷售。即僅賺取銷售設備的收入。設備銷售盈利模式清晰;共建模式涉及到與投資方的約定分成,不同比例下,盈利差異較大。行業的盈利前景主要集中在運營上,而目前運營的主要收入來源在于收取充電服務費。由于充電設施運營環節較高的前期投入及極強的規模效應,行業集中度不斷提升,目前行業CR10已達95.6%,到2020年生存下來的主流運營商也只會在10家左右。未來幾年運營環節百億級的市場規模將主要被前頭部運營商所瓜分,營收端確定性較強。

2014年民間資本涌入充電樁行業后,電樁企業懷揣各自的盈利理念開始了經營嘗試,盡管一些業務模式暫未為企業帶來穩定的收入、或者停留在實驗和理論探討階段,但未來得益于電動汽車的快速放量,這些帶有互聯網思維的經營理念最終有可能迎來爆發,從而拓展充電樁行業的盈利空間。
從趨勢上看,受政策調控和市場接受度的提高,未來新能源公交、出租、網約車等運營車輛的電動化將是確定性趨勢,而現有的直流樁建設速度已經放緩,未來隨著運營車保有量的提升,為了滿足相應的供電需求,直流樁的建設勢必需要提速,直流充電樁的設備制造和運營企業將有望受益。
在過去的幾年間,新能源汽車在國家的支持和引導之下實現了超高速的發展,但與此配套充電樁建設卻并未跟進腳步。未來,國家的引導和支持作用將對充電樁的發展起到重要作用,各地的專項支持工作也正次第展開。隨著國家政策的推進,充電樁建設將進一步提速,充電服務市場的格局將重新洗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