氫云鏈認為所謂“里程焦慮”,是指用戶在駕駛電動汽車時,由于擔心電池電量不足以驅使車輛順利抵達目的地或下一充電點,而產生的內心焦慮、煩躁的情緒。
而用戶的“里程焦慮”從目前市場反饋的情況來看,是制約新能源汽車發展的主要因素,特別是對純電動汽車來說更為明顯。那么如果純電動汽車的續航里程都超過500公里,那還會有“里程焦慮”嗎?
氫云鏈認為這個自然是存在。主要原因有以下幾個方面:
充電速度問題
雖然說電動汽車擁有了500公里的續航里程,但是當電用完之后,擔憂充電時間過長,我們都知道,目前純電動汽車充電方式有快充和慢充兩種模式,如果采用慢充模式進行充電,一般需要8~10個小時才能充滿電量,而即便采用快充模式也需要大約三個小時。相比燃油車十幾分鐘的加油時間,如果半路沒電后需要等待三個小時充電,肯定在時間效率上會讓人產生“里程焦慮”。
電池低溫活性問題
電動汽車續駛里程雖然已達500公里,但動力電池在低溫條件下活性下降的特點依然存在,電動汽車高速行駛時續駛里程下降較多的弊端依然存在。也就是說,電動汽車續駛里程隨氣溫與車速出現波動的情況并沒有發生改變。一旦在在冬季用車或高速行駛,由于對電池電量到底能讓車輛行駛多少路程很難把握,一旦在路上沒電趴窩。那“里程焦慮”就不可避免地還會出現。

充電樁問題
除了上述這兩個客觀原因存在之外,充電的基礎設施尚不完善也同樣導致“里程焦慮”存在。根據充電基礎設施聯盟統計的數據顯示,我國的公共充電樁數量約為41萬臺,但是氫云鏈發現這其中多數充電樁都是集中在一二線的城市,而分布在三四線城市的數量占比較少,這對于這些地區的消費者來說充電仍然較為困難。

氫云鏈總結
綜上所述,提升純電車輛的續航里程能在一定程度上面緩解用戶的“里程焦慮”,但是還不能根本解決,不知大家是怎么認為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