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濟南市政府網站發布《濟南市推進運輸結構調整工作實施方案》(以下簡稱《方案》),提出5大項16條重點工作,包括鐵路運輸提升行動、公路貨運治理行動、多式聯運提速行動、城市綠色配送行動、服務環境提升行動。《方案》提出推廣應用新能源城市配送車輛及非道路移動機械,將公共充電樁建設納入城市基礎設施規劃建設范圍,加大用地、資金等支持力度,在貨流密集區規劃建設充電站(樁)。到2020年,建成公用及專用充電站150座、充電樁10000個。
原文如下:
濟南市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印發濟南市推進運輸結構調整工作實施方案的通知
各區縣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門(單位):
《濟南市推進運輸結構調整工作實施方案》已經市政府同意,現印發給你們,請認真貫徹落實。
濟南市人民政府辦公廳
2019年9月8日
(此件公開發布)
濟南市推進運輸結構調整工作實施方案
為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提高綜合運輸效率,推動交通運輸高質量發展,根據《山東省加強污染源頭防治推進“四減四增”三年行動方案(2018—2020年)》(魯發〔2018〕36號)和《山東省推進運輸結構調整工作實施方案》(魯政辦發〔2018〕38號)等文件要求,結合我市實際,制定本實施方案。
一、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以深化交通運輸新舊動能轉換為契機,聚焦我市鋼鐵、高端裝備制造產業,按照“宜鐵則鐵、宜水則水、宜公則公、分類推進”的原則,促進大宗貨物運輸“公轉鐵”,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實現交通運輸高質量發展。
(二)任務目標。到2020年,全市新增鐵路運營里程約135公里,力爭新建、改建鐵路及鐵路專用線5條,形成多路徑、便捷化、大能力的鐵路貨運網絡;開工建設小清河復航工程,加快形成綠色貨運新通道。與2017年相比,全市鐵路貨運發送量增長50萬噸,鐵路貨運到達量增長1000萬噸,多式聯運貨運量年均增長20%,全市高速公路貨運車輛超限超載率不超過0.5%。
二、重點工作
(一)鐵路運輸提升行動。
1.完善鐵路路網,統籌貨運場站布局,提升鐵路大通道能力。建設邯濟鐵路至膠濟鐵路聯絡線,形成環濟南市區鐵路貨運通道;推進連接瓦日鐵路與磁萊鐵路的郭大線建設,提升萊鋼、泰鋼等鋼鐵企業鐵路運輸能力;推進泰安至聊城鐵路建設前期工作。啟動曹家圈黃河橋四線橋工程,推動權莊綜合貨場、桑梓店集裝箱和危險品辦理站、董家莊高鐵快運辦理站規劃建設。(責任部門:中國鐵路濟南局集團有限公司、市交通運輸局)
2.加快綜合物流園區和鐵路專用線重點工程建設。建設董家鐵路物流基地、水發國際物流園、魯中新城市鐵路物流園等重點項目。支持鋼鐵、電力等大型工礦企業和物流園區新建改建鐵路專用線,重點建設水發國際物流園鐵路專用線、山東將山鐵路物流有限公司鐵路專用線、山鋼股份萊蕪分公司鐵路專用線、山東九羊集團有限公司鐵路專用線等4條鐵路專用線。簡化鐵路專用線接軌審核程序。推廣鐵路專用線和專用鐵路共商、共建、共享機制。到2020年,大宗貨物年運量150萬噸以上的大型工礦企業和新建物流園區,有條件的原則上全部修建鐵路專用線;具備鐵路專用線的大型工礦企業和新建物流園區,大宗貨物鐵路運輸比例達到80%以上。(責任部門:中國鐵路濟南局集團有限公司、市交通運輸局、市口岸物流辦)
3.實施設施設備升級改造工程,強化“點、線”能力配套建設。對鐵路干線主要編組站和企業專用線設備設施實施改造擴能,提升鐵路場站和企業專用線裝卸效率。發揮敞頂箱“門到門”運輸服務優勢,加大敞頂箱推廣應用力度。實施濟西編組站擴能改造,推進山鋼股份萊蕪分公司、山東九羊集團、華電國際萊城電廠裝卸設施設備改造升級。到2020年,實現鐵路敞頂集裝箱配送運量比2018年翻一番。(責任部門:中國鐵路濟南局集團有限公司、市交通運輸局)
4.優化鐵路運輸組織模式,提升鐵路貨運服務水平。完善列車運行圖,優化編組站作業組織模式,組織貨物均衡運輸,開發多頻次多樣化班列產品,構建快捷貨運班列網絡。開行董家口港專列,加大黃島班列開行密度。大力提升中歐及中亞班列的運行頻率,到2020年,中歐及中亞班列確保達到200班/年,力爭達到300班/年。(責任部門:中國鐵路濟南局集團有限公司、市口岸物流辦)
5.完善政策機制建設,適應市場經濟發展要求。建立健全靈活的運價動態調整機制,制定鐵路運價優惠政策。進一步規范鐵路專用線代維收費行為以及短駁服務收費,降低使用成本。推動鐵路運輸企業與煤炭、礦石、鋼鐵等大客戶簽訂運量運能互保協議,與物流園區、大型工礦企業等開展合作。針對大宗貨物年運量達到150萬噸以上或已有鐵路專用線的大型工礦企業和物流園區,逐企制定運輸結構調整的定制化解決方案。(責任部門:中國鐵路濟南局集團有限公司)
(二)公路貨運治理行動。
6.切實加強公路貨運車輛超限超載治理及超標排放治理。落實治理車輛超限超載及超標排放聯合執法常態化制度,持續加大違法整治力度。不斷優化完善公路治超網絡以及國省干線公路超限檢測站點布局。強化礦山、鋼鐵企業等貨物裝載源頭監管,引導其安裝使用稱重設備和視頻監控設備,全面實施分行業監管,禁止違法超限超載車輛出場(站)上路行駛。利用信息化手段加強車輛超限超載檢測和柴油貨車排放抽測,加快推進“非現場執法”。持續加強信用治超,嚴格落實公路治超“黑名單”制度,對嚴重違法超限超載運輸當事人實施聯合懲戒。到2020年年底,高速公路貨運車輛平均違法超限超載率不超過0.5%,普通公路貨運車輛超限超載得到有效遏制。(責任部門:市交通運輸局、市公安局、市生態環境局)
7.落實貨運車型標準化制度,加快高污染車輛淘汰和深度治理。健全貨車非法改裝多部門聯合監管工作機制,依法查處非法改裝貨運車輛出廠上路現象。穩步開展危險貨物運輸罐車、超長平板(集裝箱)半掛車治理。健全機動車排放檢驗與強制維修(I/M)制度,對柴油貨車排放檢驗與維修加強監管,按期完成國家、省下達的國三營運柴油貨車淘汰任務。(責任部門:市交通運輸局、市公安局、市生態環境局)
8.不斷創新道路貨運組織模式,推動行業集約高效發展。大力發展公路甩掛運輸、企業聯盟等集約高效運輸組織模式,發展壯大現代物流運輸骨干企業。促進“互聯網+高效物流”新業態、新模式發展,積極發展無車承運人新業態,加快傳化公路港和九通車聯網無車承運智慧物流云平臺建設,培育理念創新、運作高效、服務規范的無車承運人品牌企業。加快推進市區大型農貿市場搬遷規劃實施,盡快完成搬遷;推進新建農貿市場同步配建充電設施,鼓勵農產品運輸使用新能源和清潔能源車輛,推行高速公路、國省干線公路鮮活農產品綠色通道制度,推動農產品運輸車輛標準化、專業化發展。(責任部門:市交通運輸局、市口岸物流辦、市商務局)
(三)多式聯運提速行動。
9.加強交通物流基礎設施有效銜接。加快建設具有多式聯運功能的物流園區、內陸港和集裝箱中心站,開展與青島、天津等港口的戰略合作,提升濟南國際內陸港物流樞紐地位。完善既有鐵路貨場功能,支持配建公路貨場。完善樞紐集疏運體系,支持物流園區、大型工礦、鋼鐵等企業引入鐵路專用線,打通連接樞紐的“最后一公里”。加快推進濟南國際內陸港、小清河復航工程、濟南綜合保稅區等項目建設,規劃建設濟南港疏港鐵路,形成銜接緊密、運行高效的交通物流基礎設施網絡體系。(責任部門:市口岸物流辦、市交通運輸局、中國鐵路濟南局集團有限公司)
10.研發和推廣先進的多式聯運設施裝備。鼓勵生產、物流企業研發可高效換裝、便捷轉運的標準化運載機具設備。引導商用車中長距離公路運輸向鐵路運輸轉移。推廣集裝箱、半掛車、托盤等標準化運載單元和冷藏、罐式等特種箱的使用,推動多式聯運設施裝備向標準化、集裝化、自動化升級改造。(責任部門:市交通運輸局、市口岸物流辦、中國鐵路濟南局集團有限公司)
11.探索創新多式聯運組織模式。鼓勵鐵路、公路、航空運輸企業以及物流園區以聯盟、兼并、參股等方式開展合作。支持企業開發箱馱、馱背、公鐵滾裝運輸等多式聯運服務產品。試點開行冷藏班列。結合小清河復航和濟南機場擴建工程,探索鐵水聯運、陸空聯運組織模式。支持董家鐵路物流基地、中歐班列等項目實施多式聯運示范工程。積極對接青島港等沿海港口,大力推動原油、成品油和天然氣管道運輸。(責任部門:市交通運輸局、市口岸物流辦、市發展改革委、中國鐵路濟南局集團有限公司)
12.推動信息資源共享。突破不同部門、不同運輸方式之間的信息壁壘,強化車輛、船舶、鐵路等信息資源互聯互通。強化貨物在途狀態及運輸價格查詢、車貨動態匹配及定位跟蹤等信息服務。協調推進交通運輸、海關、公安、生態環境等部門信息開放共享,力爭在2—3個重點貨運場站實現“秒通關”。優化信息發布與資源共享機制,積極培育拓展新興市場,推動貨運行業高質量發展。(責任部門:市交通運輸局、市大數據局、中國鐵路濟南局集團有限公司、泉城海關)
(四)城市綠色配送行動。
13.構建公鐵聯運的城市配送網絡。加快城市配送網絡節點及配送車輛停靠裝卸配套設施建設。開展城市貨運通道規劃研究,制定過境道路貨運車輛通道規劃和建設方案,劃定高污染、高排放貨車限行區。支持現有鐵路貨場轉型升級為城市配送中心;支持相關配送企業利用鐵路專用線優化和拓展配送網絡;探索開展公鐵接駁配送試點,構建外集內配的公鐵聯運城市配送新體系。(責任部門:市交通運輸局、市口岸物流辦、市商務局、中國鐵路濟南局集團有限公司)
14.推廣應用新能源城市配送車輛及非道路移動機械。全力爭取、統籌利用國家和省出臺的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補貼、運營補助、充電設施獎勵等各類政策,修訂完善電動汽車充電基礎設施建設實施方案,加快新能源和清潔能源車輛推廣應用。將公共充電樁建設納入城市基礎設施規劃建設范圍,加大用地、資金等支持力度,在貨流密集區規劃建設充電站(樁)。到2020年,建成公用及專用充電站150座、充電樁10000個。建成區新增、更新郵政、輕型物流配送車輛中,新能源車輛和達到國六排放標準清潔能源車輛的比例達到80%;凡是財政資金購買的市政、環衛車輛全部采用新能源車;鼓勵推廣使用新能源非道路移動機械。(責任部門: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市發展改革委、市財政局、市城管局、市商務局、市郵政管理局、國網濟南供電公司)
15.推進城市配送組織模式創新。積極發展統一配送、集中配送、共同配送等集約化運輸組織模式。培育和推廣城市配送高鐵快運模式。到2020年,培育3—5家城市配送龍頭骨干企業。(責任部門:市商務局、市郵政管理局)
(五)服務環境提升行動。
16.簡化審批流程,優化管理措施。對納入運輸結構調整的重點項目和鐵路專用線,建立審批“綠色通道”。對運輸結構調整工作成效顯著的工礦企業,在分解錯峰生產任務時適當減少限產比例。支持新能源城市配送車輛應用,對符合標準的新能源城市配送車輛給予通行便利。(責任部門:市交通運輸局、市行政審批服務局、市公安局)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成立市推進運輸結構調整工作領導小組,統籌組織、協調和推進全市運輸結構調整工作。各有關單位要按照責任分工,制定推進運輸結構調整具體方案,確保各項任務和目標落實到位。2019年9月底前,各單位將具體工作方案、工作臺賬報送市領導小組辦公室(設在市交通運輸局,聯系電話:62356066、62356381)。
(二)加大財政金融支持。市財政等部門、區縣政府(含濟南高新區、濟南新舊動能轉換先行區、萊蕪高新區管委會,下同)對物流園區建設、鐵路專用線建設與共用、公轉鐵等重點項目以及中歐、中亞班列運行和新能源配送車輛購置等予以重點支持。要拓寬投融資渠道,切實加快運輸結構調整步伐。
(三)強化用地支持。市自然資源和規劃部門、區縣政府要優先保障運輸結構調整重點項目用地規模和指標,滿足項目建設需求。要將本方案中涉及占用永久基本農田的鐵路專用線項目(不含物流園區),納入占用永久基本農田的重點建設項目用地預審受理范圍,按照相關規定辦理用地手續。
(四)嚴格督導落實。根據運輸結構調整指標體系具體要求,建立運輸結構調整信息運行監測和報送機制。各相關單位按季度總結形成運輸結構調整工作情況報告,領導小組辦公室對相關工作進展情況匯總后報市政府。各牽頭單位要積極督促協調相關工作推進落實,確保各項任務目標按期圓滿完成。對運輸結構調整工作推進落實不力、實施效果較差的部門和單位,要加大督促整改力度,切實保證各項工作落地落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