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電基礎設施是新能源汽車跑起來、跑出去的關鍵。
2018年,中國車市正經歷著過去近30年都不曾遇到的“寒冬”。即使新能源汽車銷量有突飛猛進的增長,處于整產業下游的充電基礎設施行業也無法躲過這一個“寒冬”。“其實最痛苦的,是我們做基礎設施的。2018年都是以萬根為單位建設,但利潤很少。”在日前舉行的第九屆全球新能源汽車大會上,一位充電樁從業者感慨道。事實上,目前的充電基礎設施行業還存在安全、布局、模式等多方面的短板。經歷了粗獷擴張的充電樁市場只有走向規范、實現盈利,才能證明這一風口的價值。
經歷“寒冬”,2019迎來“春天”?
現階段,我國充電樁產業的發展與政策推動密不可分。根據國家四部委聯合印發的《電動汽車充電基礎設施發展指南(2015-2020年)》,到2020年我國要建成充換電站(樁)超過1.2萬座,分散式充電樁480萬根,以此滿足500萬輛電動汽車的充電需求。
根據中國電動汽車充電技術與產業聯盟最新發布的數據:截至2018年10月,聯盟內成員單位總計上報公共類充電樁28.5萬根,其中交流充電樁18.3萬根、直流充電樁10.1萬根、交直流一體充電樁500萬根。從2017年11月到2018年10月,月均新增公共類充電樁約7504根,2018年10月同比增長46.3%。
數量并不代表著收益。據了解,充電樁建設回收周期漫長,目前各個企業僅僅是靠充電服務費回收前期的一些投資,再加上現在市場發展非常不均衡,公共充電基礎設施運營商集中程度高,大部分企業日子并不好過。
數據顯示,截止到2018年10月,28.5萬根公共充電基礎設施中,特來電運營11.8萬根、國網運營5.7萬根、星星充電運營5.0萬根、中國普天運營1.4萬根、上汽安悅運營1.3萬根,這5家運營商占總量的88.6%,其余運營商占總量的11.4%。
對于這種現狀,企業的信心很重要。“2019年可能是我們這些運營企業的春天,2020年將迎來火熱的夏天。”業內人士預測,“投資在一二線城市的充電樁今年可以實現盈利。”
充電樁必須向充電網方向轉變
早在中國充電基礎設施發展年度報告(2017~2018)中就提出,有序充電技術側重于解決“車—樁”互動問題,未來要考慮電網側“車—樁—網”互動的實際應用,已建充電設施要能夠滿足“車—樁—網”的互動要求。
從充電樁到充電網的轉變,需要跨專業、跨行業、跨企業等多方面多種技術融合。目前的充電技術分為柔性充電技術和有序充電技術。從各個運營商的布局和發展方向來看,有序充電技術是未來一個發展方向。
作為目前國內最大的充電建設和運營企業,特來電新能源董事長于德翔強調“新能源+新能源汽車”的概念,并提到,“新能源車一定要充新能源的電。中國經濟的下一個風口是電動汽車行業,為了適應大規模電動汽車發展的需要,充電樁必須向充電網方向轉變。”
其實,不單單是樁到網的改變,未來的充電形式會更加多樣。鼎充新能源市場總監朱寶龍認為,未來公交場站的運營對電網的沖擊會比較大。因此,以后可能會形成充電網和儲能網相互融合,形成光伏與其他分布式能源多能互補的布局。
另外,為了讓充電更便捷,現在國內的主機廠和充電基礎設施行業都在嘗試做到即插即充,這是目前最高效、最直接的快充方式。星星充電北京公司總經理朱建忠介紹了剛上市的8000千瓦快充設施。之所以能夠快速研發出產品,在國內率先開通不用充電卡的充電設備,主要得益于工業互聯網在充電設施方面的應用:及時收集充電數據,根據用戶的行為分析用戶的喜好等,大數據的應用會使得研發的周期大大縮短。
安全問題不容忽視
根據相關數據,去年媒體報道的新能源汽車自燃事件多達50多起。“一定要把安全第一放到發展電動汽車的首位。由于電動汽車所引起的火災事故,一定要引起高度重視。”全國清潔汽車行動協調領導小組專家組組長王秉剛曾對行業如此呼吁。
作為國內最大的運營商,目前特來電的注冊用戶已經達到了120萬,充電量已經突破了16億度。在安全領域,特來電開發了CMS主動防護體系和大數據平臺的防護體系。具體來說,前者是當電池相關軟件操作系統出現問題時,CMS防護系統就會主動把電停掉規避后面的安全風險;后者則是通過和電池廠進行深度合作,對電池廠提供的特殊數據進行采集之后,這些數據會到達處理層面,就像人體檢一樣,根據掃描出來的數據判斷充電是否安全。
“保障新能源汽車運行安全只靠主機廠不行、只靠電池廠不行,只靠充電樁也不行,必須多個環節協同‘作戰’。因此需要建立一套基于大數據的新能源汽車及電池全生命周期追溯體系。”特來電新能源有限公司副總裁鞠強如是呼吁。
搶占用戶,下半場拼的是服務
現在的充電方案都是基于大數據、云平臺以及物聯網等技術開展,充電服務平臺正在發揮更加重要的作用。“充電樁已經不僅是一個電氣產品,它還是一個軟件產品。”ABB中國電氣產品事業部電動汽車基礎設施業務負責人董志華如此說道。因此,作為樁企不但要懂互聯,懂運營,還要懂用戶。
消費者體驗不佳、充電樁數量不夠、現場秩序混亂、內部充電樁不對外、槍頭設施損壞、平臺太多……這些都成為充電基礎設施行業混亂的表現。之前由于市場還處于起步期,很多企業盲目擴張圈地,導致出現很多僵尸樁,造成了資源浪費。從散樁過渡到集中式的充電站,放棄交流慢充樁,開始做大功率快充,現在已經成為行業的共識。
針對這種現象,如何在一個正在快速變化的市場中占據一席之地?在全球新能源汽車大會上,業內人士提出:“這個行業沒有敵人,都是朋友。做充電樁,就是解決電動汽車如何充電的問題。現在整個行業規模化的充電樁運營企業有15家。對客戶進行分層之后,瞄準細分市場深耕發力,就能有立足之地。”
舉例來說,針對采用新能源汽車運輸的物流企業,司機白天在外面跑運輸,晚上還要排隊補電充電,第二天早上還要繼續投入運營,車輛經常不能充滿點。針對這個行業進行配套的充電設施建設,就顯得非常重要。萬馬奔騰新能源產業有限公司總裁唐超洋表示:“目前,單單深圳、杭州、南京網約車的數量和出租車存電的數量就足以養活我們這些集中式充電站了。”更有人提出現在市場的空白點:目前在二三線城市,有很廣闊的分時租賃的市場,但配套的充電體系成為制約其發展的一個根本因素。
總體來說,整個充電基礎設施的痛點是產品的技術提升和運營管理。這也不難理解唐超洋在新能源汽車大會上對行業的展望:“充電樁企業一定得沉下去,把它當做服務來做。而不是建個站無人值守,拿個硬幣掃一掃就搞定了。充電設施基礎行業的‘下半場’,還是要拼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