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經信委印發《湖北省新能源汽車及專用車產業“十三五”發展規劃》(以下簡稱《規劃》),為該省新能源汽車的發展描繪了清晰愿景。《規劃》顯示,經過多年培育,該省已基本形成以純電動汽車、混合動力電動汽車、燃料電池汽車為“三縱”的新能源整車研發能力和以整車控制、驅動電機、動力電池(含燃料電池)等為“三橫”的關鍵零部件開發能力。

“十三五”期間,該省將進一步發揮武漢、襄陽在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的先發優勢和示范帶動作用,壯大龍頭企業規模實力和品牌效應,形成1——2個具有較強國際競爭力的新能源乘用車生產企業,2——3個具有國內比較優勢的新能源客車企業,3——5個具有地區比較優勢的新能源專用車企業,5——10個處于行業領先地位的新能源驅動系統、動力電池系統、電控系統的新能源關鍵零部件企業,以及一批獨具特色的新能源汽車配套服務企業,全力構筑新能源車產業高地。
推進產品研發和規模化發展
對于如何增強產業后勁這一課題,湖北頗費思量。根據《規劃》,該省將進一步擴大中小型純電動和插電式混合動力乘用車、新能源客車、新能源專用車生產規模,形成整車開發和定型試驗等產業化開發能力。持續跟進插電式(含增程式)混合動力乘用車、插電式(含增程式)混合動力客車和專用車的關鍵技術研發,促進超輕量新型客車平臺成果轉化,加快高集成度的電動一體化底盤產品技術成熟,形成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和自主開發及產業化能力。
《規劃》的目標為至2020年,該省新能源汽車產能達到50萬輛/年,主營業務收入1500億元。總體技術達到國內領先水平,部分關鍵技術達到國際領先水平,產業規模位居全國前列,產銷量占全國比重10%。
增強關鍵零部件創新和配套能力
《規劃》指出,核心零部件缺乏一體化系統配套能力,將嚴重影響整車性能和技術進步。因此,加快推進動力電池、動力總成和電控系統產業化和裝備自主化,勢在必行。
電池系統方面,該省將著力提高高性能動力電池正極、負極、隔膜、電解質材料制備技術,車用動力電池單體、模塊、系統設計技術,電動汽車電力系統儲能應用技術,以及研發高性能低成本燃料電池材料和系統關鍵部件等;電機系統方面,該省將著力提高電動輪/輪轂驅動技術、新能源汽車電機及其驅動系統、新型微型渦輪發電機系統、基于EMT的電驅動系統等技術;電控系統方面,該省將著力發展電動汽車動力系統能量流與信息流協同控制技術、能量回饋式電動汽車制動防抱死系統、純電動汽車遠程監控和故障診斷系統、電動汽車車載充電機、車用動力電池組管理系統、集成DC-DC和其他電氣功能的控制器、可變電壓控制器等。
此外,為建成較為完善的配套設施支撐體系,該省還將加快新能源汽車充電基礎設施建設,探索裸車銷售+電池租賃、整車租賃、快換電池等新型商業模式。同時,不斷完善新能源汽車技術研發、檢測和試驗公共服務平臺,爭取建設國家級新能源汽車質量監督檢驗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