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用車、客車、貨車,主流三大車型(諸如環衛車、叉車等特種車輛,了解不深先擱一邊):
-
客車應用——公交、短途客運
-
貨車應用——物流
-
乘用車應用——私人乘用、出租車、分時租賃
1. 行駛規律:
-
白天運營與夜間停靠集中,運營時間與線路規律性強。
-
白天主要利用閑時補電,夜間充滿。
-
夜間場站值守人員較少,且場站利用率高,因此盡可能少挪車,停放時間充滿。
-
年均充電量大,需考慮利用分時電價。
2. 車輛數據
-
主流還是宇通、中通、南京金龍、比亞迪、銀隆等。
-
插電混動在十城千輛那幾年推廣較多,目前項目應用更多的還是純電動。
-
下圖是宇通的行業數據,電壓從510-700v都有,容量隨車身6-12M,有120kwh-300kwh。
3. 公交充電方案
-
較為常見一機雙槍輪充+均充方案,或者單槍大功率。
-
考慮少挪車、充電功率復用,有一機四槍、一機八槍、充電堆、集裝箱式分體充電方案等,如特來電、奧特迅、眾業達、追日等。
-
鈦酸鋰的充電倍率較高,多采用300-360kw雙槍同時充,主要是珠海銀隆的配套廠家,相當兇殘,深刻為其使用壽命擔心。
-
考慮工況復雜、充電累計時間長,部分采用水冷方案,如珠海思齊、石家莊先控。
-
考慮利用中間站上下客和首尾站交接班的閑時補電,匹配電動公交的超級電容儲能做的受電弓方案,如蘇州瑞伯德\ABB。
-
考慮整站方案采用大功率IGBT實現整流,直流母排DCDC調壓輸出的充電集方案來實現多能源輸入和擴容,如深圳安和威。
4. 行業解決方案
-
公交項目由于招標額較大,是眾多樁企瘋狂追逐的目標。也因為沒有下限的競爭,行業居然開始出現八年質保的招標要求。我只能說,中國確實是一片神奇的土地,供需雙方均心知肚明不可能的指標卻都得道貌岸然地玩下去。
-
公交項目暫不討論相對復雜的決策鏈條和行政色彩,方案上還是有很多提升空間的。如何能幫助客戶通過更少的車更靈活的調度實現同等運營效果?如何幫助客戶從整體建站成本、全生命周期上降成本?如何幫助客戶解決未來幾年內技術變更的情況下,對投資的保護?如何解決公交場站相對復雜的工況下,長期使用的安全性、穩定性?
-
如果碰到客戶說充電樁沒啥技術含量細節不用講直接報價就行,請一定把下面視頻發給他。行業距離成熟還差很遠。
1.行駛規律
-
一線城市多采用兩班倒,早晚五-七點換班,白班休息1-1.5小時,夜班2-4點基本開始休息,2-3小時。
-
其余城市多采用一班制,白天停車一小時,晚上停車6小時。
-
日均營運400-500公里,利用換班或休息時間補電。
2. 車輛數據
-
主流還是比亞迪、北汽,其余品牌沒怎么看到。
-
后面看區域市場能否放開情況,地方保護太嚴重。
3. 充電方案
-
三相交流充電樁
比亞迪確實不走尋常路,三相車載充電獨樹一幟,配套的主要是40kw三相充電樁。太原全城目前接近4000-5000根。以E6為例,看看充電方式。
但據目前所了解,63A充電槍無人能真的做到質保一年。所以靜觀其變吧。
這時候得祭出廣州知崇2017年4月的太原問題調研報告。
-
其他如北汽等,常規配置45-60kw機雙槍輪充充電樁。請參考第一張爆款圖。
-
出租車較為特殊的是,沒必要非在某地充電,是這兩年社會公共快充站的主力軍。運營商得多花心思做好留存和服務。
-
北汽還在部分項目推換電方案,個人對細分領域如出租車采用換電方案是認可的,很容易把區域市場做封閉掉。
1.行駛規律
-
目前主要是上下班通勤、部分旅游線路、單位用車等。總體體驗不佳,突破新的市場嚴重受制于整車價格與充電。
-
運營規律有點類似公交,中巴居多。
2. 充電方案
-
一機單槍或雙槍快充為主。但要求同時支持乘用車與客車,模塊努力方向,寬電壓恒功率。
-
這類標的是充電運營商可以多發力的。雖然3P難落地,但確實需要整合。
1. 行駛規律
-
超載能力、續航里程、車輛成本決定目前只適合做城市配送,如快遞、冷鏈等。
-
集散中心、配送網點均具備裝卸、發件需求,由于電池容量較小,利用停留時間補電比較合理。
2. 車輛數據
-
忍不住吐槽下,新能源行業特別容易內部自high。一有個風吹草動媒體就想搞個大新聞,行業朋友隨手轉發朋友圈推波助瀾,滿眼過去都是利好消息心潮澎湃。但看著十塊錢的盒飯,想到這個月的業績與回款,瞬間又掉進冰窟窿。自從干了新能源,對框架合同、戰略合作、意向協議這三詞兒徹底拉黑。
如果按照新聞,累計已經有20多萬臺訂單了,但據統計,2017年1-6月整個新能源專用車(包括作業車輛)的總生產量只有12994輛,另據第一電動發布的《中國新能源汽車月報(2017.06)》公布的數據,今年前六個月電動物流車累計產量僅為7558輛。而根據同期全國新能源汽車運營產業聯盟上發布的數據,新能源專用車銷量僅3258輛,其中貨車2810輛。據此計算,上半年電動物流車實際銷量僅為訂單數量的1.4%左右,雖然目前的銷量只是半年累計而訂單是全年的合同,但兩者之間的差距仍然顯得太大。(這段文字及數據來自第一電動網的冰封之城的文章)
3.充電方案
-
集散中心多配比30kw直流樁>>交流樁,配送網點交流樁為主。
-
不少車企為了省成本直接把車載充電機去掉了,但電池容量小,車輛調動頻繁 ,因此,存在小功率(如15kw)的便攜直流樁方案。
1. 行駛規律
-
這個領域或者確實是存在廣闊市場空間。
-
目前以A00級車居多,如知豆、眾泰云100等等。
-
目前網點歸還模式居多,自由取還模式,需要停車資源打通,這不是一家車企或者運營方能解決的。
2. 充電方案
-
目前交流樁足矣。土豪公司上江淮iev4\5或者北汽的,那就配30kw直流吧
-
難點在于網點與車位拓展成本高,且車位不一定能配樁。這個問題暫無好的思路。
1. 行駛規律
上周鵬城論電與唯電新能源聯合做了下車主調研,具體數據如下。
問卷調研回收地圖(一線城市確實走在前面)
電動汽車日均行駛里程(30-100km是主流)
2. 車輛數據
-
玩家很多。外有日韓美歐這些"老錢"型車企慢慢進場,也有個人偶像Tesla。內有守得云開月明的比亞迪,也有"逆襲"的北汽、吉利、江淮、山寨泰,還有眾多新造車企業比如挺喜歡的小鵬。
簡單貼個北汽EU400的參數,在兩年內應該是行業的主流車型代表。
3. 充電方案
國外有目的地充電destination-charging說法,再次放出調研數據如下:
一切違反用戶體驗的現象最終必將被市場規律消滅掉。
-
上圖數據能非常清晰看到,車主就是希望在家里能充上電。
-
不管快充、慢充、排插充、飛線充,安全不安全都擋不住熊熊燃燒的充電欲望。
-
晚上回到家,早上車充滿了,這是一種如同老婆孩子熱炕頭般無法抵擋的合理訴求。
-
公司也好、商場也罷,處于生活半徑之內的充電設施,在不影響停車和不違反交通目的的情況下,停車時有必要情況下順手插上補個電。
-
對于特殊情況如跨城高速、臨時緊急、行駛里程超長,這時候公共快充站才有需求和價值。
因此,我們稱之為睡覺充電。而現在電動車主的辛酸在于充電體驗極其不好,里程焦慮與自由交通的安全感無法得到滿足。
-
至于電力容量不夠、物業不配合、車位產權模糊、建設成本高、充電利用率低等,都只是階段性的問題。
-
最終充電設施,將如電氣配電、停車道閘一樣成為基礎設施,或如白色家電一樣,產品、服務標準化。
-
7KW交流樁與便攜式充電盒是主流產品。
另,深圳地下停車場不允許建設大于30kw的充電設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