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電樁是新能源汽車的“加油站”,新能源汽車跑起來,樁站建設須先行。近幾年,新能源汽車逐漸進入我市尋常百姓家,然而充電樁欠賬多、不完善,一直是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的“軟肋”。不少“嘗鮮”新能源汽車的車主在家充電靠從窗口甩插線板拉“飛線”,在外充電應急往往一“樁”難求。不少市民想買新能源汽車,因“充電難”望而卻步。
一個個充電樁看似不起眼,卻事關老百姓的獲得感,事關新能源汽車產業的未來。目前,我市低速電動汽車產業年生產能力20余萬輛,初步建成了國內重要的低速電動汽車生產基地。洛陽發展純電動汽車產業也有優勢,以中航鋰電鋰離子電池為代表,洛陽新能源汽車關鍵零部件技術水平已處于國內領先地位,我市正爭取引進新能源汽車整車生產企業,將新能源汽車產業打造成洛陽新興支柱產業。“充電難”問題不解決,新能源汽車產業鏈的“最后一公里”就不通,我市新能源汽車產業的發展難免不會受到影響,勢必拉了產業發展的“后腿”。
“順理而舉,易為力;背時而動,難為功。”新能源汽車產業蘊藏萬億元的大蛋糕,尚屬拓荒時期,格局未定,早下手就可早抓住未來機會。各個城市群雄逐鹿,兵貴神速,以充電基礎設施建設先行,搶占產業發展先機。以上海為例,2016年年初,上海把“新建4000個公共充電樁”列入政府實事工程,而僅用了8個月,上海的公共充電樁就新建了4400個,是年度計劃的110%。據不完全統計,現在上海充電樁增至約8.6萬個,新能源汽車保有量增至約11萬輛,有效促進了當地新能源汽車產業能級優化提升。新能源汽車產業格局變化一日千里,洛陽如果跟不上發展的步伐,很有可能“起個大早,趕個晚集”。
新舊動能轉換期,“速度是效率”。面對新一輪新興產業發展的機遇,誰能在配套基礎設施建設上領先一步,誰就能搶得先機,贏得新動能培育的“加速度”。唯有站上城市轉型的高度,以時不我待的緊迫感,緊盯進度、敲鐘問響,建好產業轉型的“充電樁”,才能催生源源不斷的發展新動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