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來,我國新能源汽車產銷量呈現爆發式增長,2011年到2016年短短5年里,銷量從不足1萬輛發展到51萬輛,銷量激增推動了動力電池產業快速發展及對鋰資源的旺盛需求。如何發展鋰電產業,培育具有世界競爭力的鋰資源、材料和動力電池企業,實現全產業鏈的協同發展,建立良好的產業生態,以推動電動汽車產業持續、健康發展是行業一直關注的重點。在本屆鋰產業國際高峰論壇上,相關政府官員及行業專家圍繞鋰產業發展進行了“問診把脈”,且聽聽他們怎么說。
中國工程院院士陳清泉:產業健康發展要靠四個理念
我國新能源汽車產業已進入成長期,之后怎樣才能健康快速發展?要靠四個理念:一是創新驅動;二是雙輪驅動,即政策驅動+市場驅動;三是好的產品、好的基礎設施、好的商業模式;四是交通網、能源網、信息網、人文網的融合。
提高動力電池創新能力,要注重電池安全。從納米級的材料到電池包,要做到機器安全、滑行安全、功能安全、電機安全。
工信部裝備工業司副司長瞿國春:動力電池核心技術未有根本性突破
動力電池是電動汽車的心臟,是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的關鍵。經過多年的發展,我國動力電池產業取得長足進步,但仍難以滿足新能源汽車推廣普及需求,尤其在基礎關鍵材料,系統集成技術、制造裝備和工藝等方面還存在欠缺,需要從四方面著手:
一是推進動力電池關鍵技術攻關。搭建協同攻關、開放共享的動力電池共享平臺,引入優質資源,加快推動動力電池創新中心的建設。
二是推動全產業鏈協同發展。促進動力電池與材料零部件、裝備、整車等產業協同發展,推動自主可控、協調高效且適應發展目標的產業鏈體系建設;鼓勵動力電池生產企業與裝備生產企業強強聯合,加強關鍵環節制造設備的協同攻關;促進智能化制造成套裝備產業化,有效滿足動力電池生產制造等需求。
三是加快標準體系以及測試評價能力的建設。完善新能源汽車標準化路線圖,加強動力電池產品性能、壽命、安全性、可靠性等標準的制修訂工作;鼓勵企業創建更高的標準體系;加強測試技術及評價方法的研究,加快制定行業通用的測試評價規程,完善企業自主檢測、公共服務檢測、國家認證檢測相結合的評價體系。
四是提升產品質量和安全監管水平。加強產品質量和安全監督的檢查,促進動力電池生產企業加強技術和管理創新;健全產品生產規范和質量保證體系;完善新能源汽車安全監管體系建設;建立產品安全預警制度和安全隱患的定期排查機制,加強安全事故防范。
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執行副理事長歐陽明高:全球純電驅動轉型跟隨中國路徑
汽車動力電動化經過多方探索,幾起幾落,不同企業有不同的角度和不同的路徑。2016年是全球純電驅動技術轉型的標志性年份,多個汽車工業發達國家也進入了轉型期,福特、通用、本田、豐田、大眾都開始跟隨中國路徑進行轉型。
當然它們絕對不會進行簡單跟隨,2020年后要全方位與燃油車競爭。怎么競爭?車輛續駛里程到500公里,電池容量到100度電,充電時間10分鐘跑500公里,快充功率350千瓦……這是技術門檻不斷提高的過程,安全性的挑戰將會全方位倍增。具體我有兩個建議:
第一,評估大功率直流快充的安全性技術門檻。350千瓦功率充電時,電動汽車的電壓就會提高到1000伏,充電電流350安,這會對整車電氣安全、電池安全、充電安全、電網安全帶來重大技術挑戰。要充分考慮中國國情,制定科學合理的充電技術標準。
第二,制定充電技術與基礎設施中長期發展規劃。中國新能源汽車發展當前最大的短板是在充電,現有的充電設施不能滿足新能源汽車發展需求,新一代的充電技術又存在安全風險,所以在這方面必須要進行充分研究。
中國汽車技術研究中心副主任吳志新:贏在起跑線,但面臨一場馬拉松
目前為止,鋰電池企業總體的產能可能已經超越了新能源汽車市場需求,但真正好的電池產品仍然是供不應求。所謂的產能過剩只是結構性的過剩,或者說是某個時段的過剩。
對于當前的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形勢,我有六點建議:第一,我國新能源汽車市場發展迅速,但目前仍然不是完全意義上的市場經濟,政府的推手起著非常主要的作用,所以在今后的幾年當中,仍然需要政府方方面面大力的支持;第二,跨國企業已經覺醒,在為期不長的窗口期,我們必須要打牢技術和產業的競爭力;第三,未來新能源汽車產業的競爭,必然是產業鏈的競爭,動力電池是重中之重,而動力電池中的重中之重是鋰資源。如果能夠有效利用鋰資源,就掌控了動力電池產業的關鍵,也把握了電動汽車的命脈;第四,民族企業一定要充分利用新能源汽車重塑企業品牌的戰略機遇,打造國際品牌;第五,我們現在贏在新能源汽車的起跑線上,但將面臨“速度、耐力和意志”比拼的馬拉松,是持久仗。企業要站到更加長遠的戰略高度,來規劃自己的技術和產品發展,及早做好準備接受完全市場化時代的挑戰;第六,政府部門應及時、及早啟動、研究市場競爭,將工作的重心從事前的準入轉向事中、事后的監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