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国产精品网_影音先锋国产资源_亚洲最大黄色_91精品久久

 

數據論證,儲能賽道到底是誰在卷?儲能的未來在何方?

發布日期:2023-11-23  來源:新能源網

核心提示:  當下的儲能市場猶如烈火烹油,官宣產能一個高過一個,中標價格一天低過一天。以鋰電、光伏、戶儲為首的龍頭公司,幾十、上百
 

  當下的儲能市場猶如烈火烹油,官宣產能一個高過一個,中標價格一天低過一天。以鋰電、光伏、戶儲為首的龍頭公司,幾十、上百億大筆融資后加速擴產能、搶地盤、沖銷量。從最保守的統計數據來看,當前國內儲能電池產能也已經超過了400GW,不僅絕對碾壓2022年全球儲能新增裝機量20.5GW,甚至遠超于2025年普遍預計的200GW上下的全球儲能裝機量,與之對應的,儲能系統中標價格從年初的1.6元/Wh一路下探到1元/Wh以下,更有電芯企業喊出了不超過0.5元/Wh的銷售價格。

  儲能的這一波投資熱從2021年開始發端,由于光伏、風電等新能源的快速發展,歐美工商業、戶用儲能的激增,國內新能源配儲的強制政策,2022和2023年儲能市場形成爆發式增長,國家數據統計2020年抽水蓄能占比高達89.3%,新型儲能當中占比最大的電化學儲能僅有9.2%;2021-2022兩年間新型儲能占比升至21.9%,13.1GW;2023年截止9月底繼續飛升至33.5%,達到了25.3GW,新型儲能可以說一下子從無人問津變成了眾星捧月、炙手可熱。如今儲能市場蛋糕依然在變大,但經過短短兩年多的時間后,貌似開始走入另一個拐點,行業在混亂的價格戰、無序競爭、產業廝殺過程中,或許會提前進入首輪洗牌。

  工商注冊大數據

  在新型儲能這個大家庭當中,到底是誰在拼命內卷,亦或是都在內卷呢?下面我們通過數據來論證。據某網站工商注冊信息數據統計,2020年全年新注冊儲能企業6607家,2021年10407家,2022年在新能源強制配儲政策下全年注冊企業新增注冊達41070家,2023年(截止11月17日)新增企業暴漲61072家,2022-2023不到兩年的時間,超過2021的10倍,2021-2023不到三年的時間,是2020年同期新增17倍有余,可見儲能行業的內卷,不是空穴來風。為了更直觀的分析,我們對新型儲能當中各個細分路線工商新注冊企業做了更為詳細的數據統計。如下圖:

  數據顯示2020-2023年,壓縮空氣能、重力儲能、飛輪儲能、熔鹽儲能、超級電容、鉛蓄電池新增注冊企業增速均在加速放緩,截止到2023年11月下旬,基本已到個位數。不但沒能和儲能市場的火熱、氣勢如虹相呼應,反而有種落寞的無力感。氫能的數據倒是穩如狗,穩步上升,氫能節奏還有所不同,2021年國家層面共出臺氫能相關政策達到了約30項,數量上遠超往年,《氫能產業發展中長期規劃(2021-2035年)》等政策推升,2021年便率先發力新增894家企業,而且由于氫能是氫動力、綠氫工業、氫儲能三駕馬車同時進行,2022年國家能源局發布的儲能新政對它影響并不明顯。

  鈉電池是上表中為數不多的亮點,2022年和2023年鈉電池新注冊企業數達到了470多家,是2020和2021年同期的10倍,雖然基數不大,但是增幅是指數級別的。鈉電池處于嬰兒階段,技術和產業鏈都不完備,一切都處于可能性和商業化初始階段,由于鈉電池的性能及特性,鈉電池的未來可能主要在鋰電動力電池,據說鋰電換成鈉電成本有望降低30%,不過隨著鋰價從70萬元/噸跌至16萬/噸,資本市場對鈉電的熱情降了不少。

  液流電池因其安全、長時、大容量等優勢,成為最被看好的新型儲能技術路線之一,其性能幾乎能完美填補鋰電的缺陷。數據顯示,關鍵詞液流電池2020-2023新注冊企業數分別為26、32、39、23,關鍵詞液流儲能及釩電池2020-2023年數據分別為4/8/11/14,32/30/54/66。可見液流電池是在持續穩步增長,其中全釩液流技術路線占據主導。由于液流電池技術壁壘較高,電解液、隔膜、電極板、儲能集成系統等核心產品、生產能力、技術都集中在少數頭部企業當中,行業全產業鏈雖已初步形成,但規模較小,很多熱錢想進而無門。目前液流電池產能處于快速投產和爬坡階段,機構和專家一致預測2030年液流電池將會實現大規模生產,未來有望搶占40%以上的新型儲能市場,而屆時新型儲能和抽水蓄能將平分秋色。

  綜合以上數據,我們不難看出2022-2023年我國儲能行業新增超10萬家企業,壓縮空氣能、重力儲能、飛輪儲能、熔鹽儲能、超級電容、鉛蓄電池等并未增長,鈉電池和液流電池雖有增長,但基數低,氫能三駕馬車也只是穩步推進而已,而傳統的抽水蓄能份額在不斷降低,實際上滿打滿算,鋰電除外的新型儲能這兩年新增企業只有4900家(包括關鍵詞重復計算和諸如氫能、鈉電中并非儲能企業的部分),也就是說這兩年不到的時間新增了102000多家儲能企業,其中做鋰電儲能的就超過97000家,非常極端。由于鋰電在動力電池的應用成熟,全產業鏈完善,上下游相互滲透、垂直整合,將鋰電技術和產品復制到鋰電儲能產品不復雜,此外,歐美工商業和戶用儲能市場異軍突起,國內新型儲能和工商業儲能政策推動,電網及電力制度助力,戶用光伏和分布式能源成熟的商業模式珠玉在前,不論是產品、技術、商業模式、政策等簡直天時地利人和,加上儲能行業本身進入門檻就低,大家都想涌進這個萬億級大市場分一杯羹,賺快錢,也就不足為奇了。

  融資市場再看端倪

  壓縮空氣能儲能融資市場上,2022僅有北京嘉泰新能融資成功,2023年中儲國能完成超10億元A輪融資;2023年坎德拉(深圳)新能源)完成戰略投資,投資方為水木春錦資本,超級電容和熔鹽儲能上一次融資還得回溯到2019年;與之對比的是,2023年儲能一級市場投融資近百起(據不完全統計),其中涉及66家企業,除鈉電、液流等新技術路線的12家企業之外,其余鋰動力電池、鋰儲能電池、充換電、集成服務、材料等,幾乎與鋰電都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2023年9月底的數據驗證了其火熱程度,新型儲能當中鋰離子儲能從2022年底的94.5%升至96.5%。

  伴隨各路玩家的涌入,擁擠不堪的儲能市場更是魚龍混雜。很多儲能設備投而不用,直接造成儲能技術雷同、產品質量同質化、劣幣驅逐良幣等風險。寧德時代、陽光電源等龍頭企業無不站臺呼吁儲能行業高質量發展。誠然,儲能行業坡長雪厚,但道路依舊任重道遠!

  儲能的未來在何方?

  儲能市場當下的問題不言而喻,強制配儲是否合理?配而不用是否浪費?調峰不足達不到預期效益,是否成了“忽悠”?與之對應的卻是棄風、棄光頻頻發生,一邊用不完送不出,一邊用電告急,還有一邊配而不儲,所以問題的根源不是新能源產能過剩,也不是儲能儲而無用,而是當下新能源消費市場機制還不完善,這是任何行業發展的必然階段。

  從全球和中國能源格局趨勢看,《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下,中美兩國同意“努力爭取到2030年全球可再生能源裝機增至三倍”,中國領導層承諾二氧化碳排放力爭于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中國新能源和新型儲能行業的大趨勢已明朗,當儲能,特別是長時儲能被充分利用,那至少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內,光伏等新能源產能過剩也便成了偽命題!

  關于儲能路徑的選擇,按照國家能源局規劃,發展新型儲能將多條技術路線并舉,當下的新型儲能市場格局短期內都不會有大的變化,鋰電儲能依然會一家獨大,飛輪、壓縮空氣能、重力儲能等會找到自己特有的應用場景;襁褓中的鈉電會不斷發展,未來獲取一部分鋰電動力市場;氫能會走得更健康和穩健,不過它的定位是未來國家能源體系較為重要的組成部分,但不是核心;而液流電池,筆者堅信,在未來中長時儲能巨大市場的推動下,一定會成為另一個主流。

——液流電池,為儲能而生! 

中國新能源網/全球液流電池網  周周


 
 
[ 新聞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訴好友 ]  [ 打印本文 ]  [ 違規舉報 ]  [ 關閉窗口 ]

 
0條 [查看全部]  相關評論


網站首頁 | 關于我們 | 聯系方式 | 使用協議 | 版權隱私 | 網站地圖 | 排名推廣 | 廣告服務 | 網站留言 | RSS訂閱 | 滬ICP備16055099號-94

風光儲網 版權所有 © 2016-2018 咨詢熱線:021-6117 0511  郵箱:sina@heliexpo.cn 在線溝通:

本網中文域名:風光儲網.本站網絡實名:風光儲網-最專業的風光儲行業信息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