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国产精品网_影音先锋国产资源_亚洲最大黄色_91精品久久

 

跨學科協同創新,全球儲能破局的“中國答案”

發布日期:2023-10-25  來源:中國電池工業協會

核心提示: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新材料產業是戰略性、基礎性產業,也是高技術競爭的關鍵領域,我們要奮起直追、迎頭趕上。為推進新材料科技創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新材料產業是戰略性、基礎性產業,也是高技術競爭的關鍵領域,我們要奮起直追、迎頭趕上。為推進新材料科技創新與產業進步,助力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2023年10月17-18日,由農工黨中央、工業和信息化部聯合主辦的新材料創新發展戰略研討會在北京順利召開。
 
 
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農工黨中央主席何維出席會議。工業和信息化部黨組成員、副部長王江平,全國人大教科文衛委副主任委員、農工黨中央專職副主席楊關林出席會議并代表主辦方致辭。農工黨中央專職副主席兼秘書長、組織部部長鄧蓉玲主持會議。
 
本次會議主題為“加強新材料科技創新,推動材料強國建設”,來自新材料創新鏈、產業鏈、供應鏈中,政、產、學、研、用各方面代表圍繞新材料政策規劃體系,新材料協同創新體系,關鍵戰略材料、先進基礎材料、前沿新材料科技創新與產業發展和新材料產業集群建設等六個分主題進行研討交流。
 
儲能發展存在“桎梏”
 
全球對“雙碳”以及能源轉型問題的重視,促使新能源發展站在“聚光燈”下,儲能作為其中關鍵一環,迎來重大機遇期。
 
儲能可以針對新能源電力即時存儲和釋放實現削峰填谷,彌補風光新能源隨機性、間隙性和波動性等劣勢,最大限度保障電力系統的穩定性和安全性。中國新型儲能行業無論是市場化進程,還是產業化程度都處在初期發展階段,潛力巨大。
 
據中國電池工業協會理事長劉寶生介紹,截至2023年9月份底,中國新型儲能總規模14.8GW/39.9GWh;工商業儲能累計備案4.1GWh;儲能電池出貨量為110.7GWh,占全球儲能電池出貨量90%以上。
 
但另一方面,儲能正陷入自身發展的“桎梏”之中。劉寶生指出,我國儲能產業同時面臨著成本、安全性、技術、資金、管理等方面的挑戰。
 
據了解,我國儲能關鍵材料進口依賴度較高,目前鋰資源有將近70%依賴進口,價格干擾因素較多,容易對產業鏈造成強烈沖擊;其次,環保、能耗問題突出,在儲能材料的采、選、冶、化、回收等環節和過程中,存在高污染、高能耗、高碳排放問題;再次,資金壓力成為儲能產業向前一步面臨的現實問題,儲能作為重要的基礎設施領域,需要大量資金展開鋪設。
 
“協同”成為關鍵詞
 
在研討會期間,“協同”成為備受矚目的關鍵詞,也被認為是突破儲能產業“桎梏”的重要抓手。
 
先進儲能材料國家工程研究中心首席科學家、中國電池工業協會智能制造專委會主任鐘發平在會上指出,“只有站在產業發展的全局思考,開展跨學科交叉創新、政產學研協同創新、產業集群聯合體創新、國家科研平臺引領創新,爭取政策組合拳創新扶持,產業聯合體創新基金賦能,才能高效、高質破解全產業鏈發展過程中的瓶頸和梗阻,推動產業高質量發展。”
 
劉寶生同樣表示,我國經濟體量龐大,節能減碳任重而道遠,尤其是面對海外市場的巨大挑戰,中國儲能企業更應該“抱團”,行業的發展也需要產學研各方努力,協同創新突破。
 
在當前儲能攻堅的關鍵時期,依托國家和產業科研平臺的優勢,促進產業協同、技術融合、資源共享、機制創新,更有利于集中力量快速突破制約產業發展的“卡脖子”關鍵技術。
 
以“協同”為抓手,儲能領域的創新成果正在逐步迸發。鐘發平帶領先進儲能材料國家工程研究中心科研團隊創造性開發的混合儲能技術,融合鎳氫電池的高安全性和鋰電池的高能量密度,發揮能量型儲能器件的持久性和功率型儲能器件的靈敏性,通過優勢互補打造高性能的儲能系統,破解大儲能行業安全、成本痛點。在鋰資源提取方面,其團隊創造性開發一步法鋰云母提鋰和一步法廢舊電池回收技術,從一頭一尾構建全產業鏈關鍵技術閉環,突破資源依賴瓶頸,解決高成本、高污染、高排放、高能耗和資源回收率低的行業痛點。
 
這些跨專業、跨學科、跨領域融合交叉的成果促進產業發展的良性循環。
 
儲能破局勢在必行
 
面對新一輪能源革命節點上,破局勢在必行。
 
如今,在綠色、低碳產業轉型引領下,儲能行業開始由研發示范向產業化轉型,智能化制造升級成為儲能產業孵化的“催化劑”,政產學研各界都在積極尋找儲能技術突破口。
 
儲能領域正逐步形成共識:單一學科、單一主體、單一環節的專業能力、科研資源和資金資源配置遠遠不能滿足全產業鏈全閉環關鍵技術的集中突破。
 
在國家政策的高度重視和眾多科研團隊的協同創新下,中國新型儲能成長迅速。如今,中國已建成世界上規模最大特高壓電網,全球最大的清潔煤電供應體系,水電、風電、光伏、在建核電裝機規模等多項指標保持世界第一。能源革命正在惠及更廣大的人民群眾。
 
從內部看,在儲能技術突破的道路上,在這萬億藍海賽道中,大浪淘沙,誰將成為站在金字塔頂的人?儲能高質量發展亟待“雁陣效應”,群雄逐鹿正在上演。
 
從外部看,大時代、大機遇、大轉型將至,在全球能源市場深刻調整的關鍵期,世界儲能產業離不開中國智慧,期待著中國答案。
 
嘉賓信息:
 
鐘發平,男,漢族,1965年8月出生,湖南桃源人,理學博士,先進儲能材料國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兼首席科學家。三十年如一日,始終堅守在跨學科、“產學研”創新跨界最前沿,長期從事綠色二次電池、先進儲能材料及電化學混合儲能的應用理論研究和工程化開發。
 
1981年,鐘發平進入中南大學有色金屬冶金系,先后獲得工學學士學位(1985年)、工學碩士學位(1988年);1991年,畢業于武漢大學化學系,獲得理學博士學位。先后任職于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清華大學;1995年,被破格晉升為研究員(教授);2010年,擔任先進儲能材料國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兼首席科學家;2022年,擔任國家輕工業電池及儲能材料質量監督與檢測中心主任。
 
行業任職:
 
先進儲能材料國家工程研究中心專家委員會主任、中國電池工業協會智能制造專委會主任、國家輕工業電池及儲能材料質量監督與檢測中心主任、中國環境保護產業協會新能源電池退役處理與利用委員會(籌)主任、深圳市新型儲能產業“超級智囊團”專家、湖南省先進能源材料產業集群戰略專家委員會主任。
 
科研與產業孵化經歷:
 
1993年8月-1997年8月
 
于原國家科委國家高技術新型儲能材料工程開發中心暨鎳氫電池中試基地, 承擔國家“863”計劃,負責鎳系二次電池用關鍵材料儲氫合金、鎳氫電池工藝技術研究開發,并組織實施中試開發。
 
1997年9月-2004年12月
 
于湖南省科學技術研究開發院,主導電池關鍵材料連續化帶狀泡沫鎳中試工藝開發,為產業化實施提供完整工藝包,以技術成果孵化長沙力元新材料有限責任公司,參與起草《電池用泡沫鎳》國家標準。
 
2005年1月-2010年8月
 
創建省級創新平臺---湖南先進儲能材料工程研究中心,承擔國家“863”計劃,負責綠色二次電池新技術研究與中試、測試與評價方法研究。
 
2007年4月-2022年10月
 
創建國家發改委先進儲能材料國家工程研究中心,主導油電混合動力汽車電池的工程化和產業化實踐,承擔并完成國家工業強基工程和綠色制造重大技術攻關;展開混合儲能技術的相關研究,開發了兩種及兩種以上不同特性的儲能器件混合搭配,通過優勢互補組成優化的儲能系統。相關技術成功孵化湖南科力遠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
 
2022年9月-至今
 
持續進行跨學科、跨領域的協同創新,開展核心儲能技術、關鍵儲能材料、儲能系統集成和退役電池回收再利用等方向的創新研發與工程化探索實踐。主持鋰離子、氫燃料、鈉離子等新型綠色電池及儲能材料工程化研究與測試、評價與標準研究。
 
科研成就:
 
依托個人專利技術,研制開發了我國首條連續化帶狀泡沫鎳綠色智能化生產線,打破國外壟斷與技術封鎖,實現了產品的國產化,科研成果應用單位成為該關鍵電池材料的全球最大供應商,為我國綠色二次電池的智能化生產奠定了基礎,推動了行業發展。
 
研制我國首套車用混合動力電池完整技術且實現裝備的智能化,開發了在“溫度適應性、安全可靠性、低溫倍率性、使用壽命”等方面達到國際領先水平的綠色二次電池。科研成果應用單位成為吉利、東風、豐田等車企油電混合動力車型動力電池的主要供應商(其中豐田10款,年供應量42萬臺)。為我國鋰離子電池及其他電池的智能化制造提供了借鑒,為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的關鍵核心技術突破、產業發展做出了開拓性貢獻。
 
面向綠色二次電池在新能源(風、光發電)配儲等場景中大模組應用的安全與壽命難題,首創了多能量源混合柔性調度技術,開發了兩種及兩種以上不同特性的儲能器件混合搭配,通過優勢互補組成優化的儲能系統。此外,在分布式微網儲能系統和大儲能產業體制、機制創新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
 
通過物理學、化學、冶金學、材料學等多學科交叉創新,開發一步法高效提鋰和一步法高效電池回收技術,構建從自然礦山到城市礦山的全產業鏈關鍵技術閉環,突破資源依賴瓶頸,解決行業高污染、高排放、高能耗、高成本和資源回收率低的痛點。
 
主導創建了先進儲能材料國家工程研究中心,并聯合科力遠、中南大學、國家納米科學中心、金川集團、武漢大學、深圳大學、中創新航、三峽科技等“產學研”頭部單位組建科研與轉化平臺,圍繞儲能材料、儲能技術的研發與成果轉化開展跨學科、跨領域的協同創新。
 
先后承擔“十一五”國家“863”計劃、“國家工業強基”等重大任務,主持完成“國家綠色制造”、“國家智能制造”、“國家工程研究中心”創建等國家重大工程、國家科研任務。
 
截至目前,榮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2項、省部級科技一等獎4項,入選國家“萬人計劃”,獲中國科協求是杰出青年獎,排名第一的授權發明專利115 件(含美、日、歐5件),發表論文57篇,出版學術著作2部。
 
科研主張:
 
目前,煤電仍是我國電力供應主體,電網結構亟需轉變為以新能源(風光)發電為主的“綠網”。對此,提出應在汽車領域實施油電混合動力技術路線和純電動技術路線并行發展的策略,并集中優勢資源,將建設以新能源為主體的新型電力系統作為首要任務來推進,優先發展新能源之儲能技術,以實現真節能、真降碳、真減排。
 
儲能產業鏈長且復雜,交叉環節涉及多個高技術行業學科,面臨多重發展課題。對此,提出單一學科、單一環節、單一個體、單一政策的單打獨斗,無法應對儲能材料及大儲能產業的諸多復雜問題和挑戰,只有站在產業發展的全局思考,跨學科交叉創新、政產學研協同創新、產業集群聯合體創新、行業性的國家科研平臺統籌規劃引領創新,才能高效、高質解決全產業鏈發展過程中的課題,推動儲能產業高質量發展,加快實現我國雙碳之3060戰略目標。

 
關鍵詞: 儲能
 
[ 新聞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訴好友 ]  [ 打印本文 ]  [ 違規舉報 ]  [ 關閉窗口 ]

 
0條 [查看全部]  相關評論


網站首頁 | 關于我們 | 聯系方式 | 使用協議 | 版權隱私 | 網站地圖 | 排名推廣 | 廣告服務 | 網站留言 | RSS訂閱 | 滬ICP備16055099號-94

風光儲網 版權所有 © 2016-2018 咨詢熱線:021-6117 0511  郵箱:sina@heliexpo.cn 在線溝通:

本網中文域名:風光儲網.本站網絡實名:風光儲網-最專業的風光儲行業信息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