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陽能是人類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可再生能源,具有充分的清潔性、絕對的安全性和相對的廣泛性。光伏發電作為利用可再生能源的一大方式,為我們熟知。 最近,在浙江省三門縣核電站附近,正在建設一個新的能源項目——中核三門200兆瓦灘涂光伏項目。該項目位于三門核電南側沿海海域溫排水區及灘涂區,項目規劃總裝機容量200兆瓦,規劃占地面積約2560畝。項目建成后光伏站所發電量將通過中核灘涂光伏升壓站線路送往220千伏琴江變實現上網。 它把核能、光伏和儲能技術結合起來,形成一種多種能源共同參與的新型電力系統運行方式——“核、光、儲”清潔能源多能互補。 何為“核、光、儲”清潔能源多能互補?讓我們帶著問題往下看。 “核、光、儲”清潔能源多能互補的原理 “核、光、儲”清潔能源多能互補是將包括太陽能、核能、電池的化學能等多種能源轉化為電力,由于不同能源自身各有特點,組合形成的能量網絡可以形成互補,實現更好的社會效益。其一大亮點是能有效減緩光伏發電不確定性對電力系統的影響。 眼下大熱的風力發電、光伏發電這類可再生能源都是“看天吃飯”,既要看季節又要看天氣還要看時間,發電具有波動性、間歇性,在某些地區還會出現“極熱無風”、“極寒無光”的情況。而光伏電站并網會增大電力系統波動的風險,增加電力系統問題發生的概率,尤其是大規模光伏電站并網,其對電網帶來的影響是不可忽視的。 因此,中核三門200兆瓦灘涂光伏項目的并網光伏電站配備了24兆瓦時的儲能設備,在“閑時儲能,忙時出力”的同時,避免光伏電站對電力系統產生影響,緩解光伏出力不穩定性。 可別小看這24兆瓦時的儲能設備,它不僅能平滑光伏的出力曲線,還能作為備用電源。當電網發生故障導致居民用戶停電時,儲能設備可以調用儲存的能量供應給居民用戶,滿足臨時用電需求,避免在故障修復過程中電能中斷。如果核電廠出現緊急故障,也可作為緊急備用電源。 光伏電站配合儲能設備這一大型“充電寶”,再加上核電這一穩定的發電系統,可以很好地將可再生能源利用起來。 項目選址三門,有哪些地域優勢? 臺州三門擁有成熟的核電項目,太陽能資源豐富、太陽能資源穩定并且為直射輻射主導,沿海灘涂建設光伏電站的條件得天獨厚。據統計,三門縣多年平均太陽總輻射4926.7兆焦每平方米,是建設光伏發電項目的首選之地。同時,三門縣作為華東重要電力基地、浙江省清潔能源示范縣,近幾年正加快打造“核火風光蓄”全鏈布局,2022年全縣發電量約占全省發電量的8%。 為開啟首個“核光互補”的探索之路,我們做了這些準備
項目建成后,會產生怎樣的社會效益? 當前,數以萬計的光伏管樁已被打入海底,這些單根重量超過2噸的管樁能承受14級風力。光伏管樁打樁工作完成后,目前正在進行光伏板的安裝,屆時將有36萬塊光伏面板齊曬“日光浴”。該項目預計今年年底投入使用。 項目建成投運后,按照25年運營期考慮,預計年平均上網電量2.1億度,可滿足14萬戶居民家庭一年的用電需求,按相同發電量額火電相比,平均每年可節約標準煤6.95萬噸,減少排放二氧化碳13.97萬噸,二氧化硫254.1噸,二氧化氮508.3噸。每年還可減少相應的廢水排放,具有十分顯著的環保節能效益。
間隔擴建提供大網支撐
為確保“核、光、儲”安全,國網臺州供電公司投資500萬元,將220千伏變電站間隔進行擴建,為“核、光、儲”提供220千伏啟動、備用電源點。建成后新增的電源點可以為核電提供反應堆冷卻和其他安全功能所需的外部電力,大大降低安全風險。
機械施工齊上陣
送出工程90%的路徑地形都是山地,巖石堅硬,施工難度大。國網臺州供電公司打破傳統山地施工以人力為主、多點平行推進的方式,采用多種機械化施工典型技術,例如水磨鉆、微型樁、“樁-錨”復合基礎、座地抱桿組塔等,實現整體機械化率不低于90%。節約人力成本30%以上,提高效率50%以上。
推動項目早日開工
國網臺州供電公司在光伏電站設計階段提前參與技術審查,為升壓站選址、送出線路廊道預留提供合理化建議,并根據前期摸排,統籌輸電線路通道資源,為后續建設光伏二期預留線路。因配套送出工程和光伏電站本體投運存在時間差,為搶抓項目進度,該公司同屬地政府保持密切溝通,細致梳理涉海、跨港等施工難點,并成立送出工程項目工作專班,前期工作較常規電網工程壓縮約1年,為光伏項目并網投運爭取到有利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