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充電樁的種種話題已經不是第一次出現(xiàn)了,但每次都會給調查記者新“體驗”。眼下,正值新舊國標交替之際,由于“新樁只能配新車,舊樁只能配舊樁”,導致問題頻出。對此,企業(yè)有何對策?相關部門及行業(yè)專業(yè)對新舊車樁匹配問題又有哪些建議?
為了找出新的問題及原因所在,記者特別選取了北京市場上規(guī)模較大的四家充電運營商,即國家電網、普天新能源、特來電和星星充電,就其個別充電站點進行了一次小范圍充電調查,發(fā)現(xiàn)這幾家充電站在“過渡期”都遇到了以下問題:
“新舊”樁交替 充電再遇“難關”
如果說2016年之前,車樁互聯(lián)互通問題是阻礙充電的最重要原因,那么,隨著新國標的實施,2016年之后,除互聯(lián)互通問題外,“新舊”樁交替混雜所引出的連鎖問題也給充電增設了又一道“難關”。
為了找出新的問題及原因所在,記者特別選取了北京市場上規(guī)模較大的四家充電運營商,即國家電網、普天新能源、特來電和星星充電,就其個別充電站點進行了一次小范圍充電調查,發(fā)現(xiàn)這幾家充電站在“過渡期”都遇到了以下問題:

第一,新車喜“舊”厭“新”。按照常規(guī)設想,新國標車僅能匹配新國標樁,然而,星星充電的個別樁卻偏偏“不走尋常路”。記者用新國標車測試了一個站點的四個快充樁,其中兩個貼有“新國標”標識的樁顯示充電故障,另外兩個未貼標識的舊樁中,僅有一個能充電,另一個顯示故障。
第二,車樁接口難分離。據了解,按照新國標升級的充電槍加裝了充電鎖,然而,記者的新國標車在國網的新樁上充電時,不僅充電未遂,反而車輛充電接口與充電槍的接口被牢牢鎖住。最終,待工作人員前來協(xié)助才得以充電。
第三,剛啟動充電就顯示“充電完成”。在普天新能源一充電站點,樁體并未標明是否為“新國標”樁,記者測試了其中的兩臺充電樁,只見充電剛剛啟動便顯示“充電完成”。
第四,充電卡識別速度似“蝸牛”。記者用充電卡在國網新樁上進行刷卡識別時,等待了三分鐘也未能識別,隨后問及周圍充電車主,其表示“電卡不好用”,并已用APP代替電卡充電。而如此識別速度,對于用戶來說,充電卡的存在是否真的還有必要呢?
第五,大多升級后的樁與舊樁無明顯區(qū)分標識。記者發(fā)現(xiàn),很多已經升級的充電樁并未張貼“新國標”標識,這就容易使車主模糊,到底應該在哪個樁上進行充電。

升級改造問題頻出 誰之過?
以上僅僅是記者通過小范圍的市場調查發(fā)現(xiàn)的充電漏洞,且這些問題有特例也有重合。當然,不可否認的是,調查范圍較小,存在的問題僅具代表性而不具普遍性,相信這些企業(yè)的大多數充電樁還是能夠滿足更多用戶日常充電需要的。但同時,我們也不能忽視更多問題的存在,畢竟充電樁的升級改造涉及的是全國范圍,而非僅僅北京市的個別站點。

假設從2012年開始計算,自2012年到2015年,我國純電動汽車的銷量分別為11375輛、14604輛、45048輛和24782輛,這些車輛均為舊國標車,且都需要進行升級。而前面也提到了,需要升級改造的充電樁約為4.9萬個。

數據顯示,截至2015年底,我國已建成充換電站3600座、公共充電樁4.9萬個,這就意味著,4.9萬個舊國標充電樁都要按照2016年實施的新國標進行升級改造。新舊充電樁交替所延伸出的問題已經為用戶充電帶來了困擾,而舊車與舊樁的升級改造還在進行時。目前,全國舊樁升級改造的整體進度尚未知曉,但值得肯定的是,能將改造進行時出現(xiàn)的問題做到早發(fā)現(xiàn)、早解決才能夠起到未雨綢繆的作用。
那么,導致以上問題出現(xiàn)的原因又是什么呢?事實上,在充電過程中,記者遇到問題后,都會第一時間聯(lián)系運營企業(yè)的工作人員以尋求快速解決,但往往對方的答復也有些含糊不清。記者根據實際調查及相關企業(yè)工作人員的解釋,推測出一些原因。

首先,在新舊樁的過渡期,盡管新問題日漸凸顯,但以往的舊問題也摻雜在其中。例如,車樁互聯(lián)互通不暢的現(xiàn)象依然存在,BEM報警、充電電壓過大、繼電器外側電壓過大等也都是老生常談的問題了。
其次,據相關企業(yè)工作人員推測,致使車與充電槍接口難分離的原因在于,升級充電槍內加裝的卡扣與新車接口對應充電的設計位置存在偏差,且這一偏差大約僅為幾毫米。
最后,記者看來,無論是舊車還是舊樁均按照該新國標的要求進行升級改造,新國標可以說是車和樁看齊的精準“標尺”,精準到不能有絲毫誤差,特別是車與樁接口的對應位置要求等,要做到極其精確,且標準要在發(fā)布前對未來幾乎所有可能出現(xiàn)的充電問題進行提前的預判、測試和規(guī)避。然而,實際的充電過程中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且這些問題具有多變性、復雜性,而這幾乎是標準在制定過程中難以掌控的變數。
“過渡期”還有多久?
電動汽車和充電樁從起步、成長到成熟的每一個階段存在問題是一種正常現(xiàn)象,眼下,新舊車樁升級改造的過渡期給用戶、企業(yè)和行業(yè)都帶來了不少困擾,那么,這段尷尬的過渡期還要持續(xù)多久呢?
假設從2012年開始計算,自2012年到2015年,我國純電動汽車的銷量分別為11375輛、14604輛、45048輛和24782輛,這些車輛均為舊國標車,且都需要進行升級。而前面也提到了,需要升級改造的充電樁約為4.9萬個。

目前,相關車企已實施了舊國標車“召回”行動。不過,據一些舊國標車車主介紹,“并未收到車輛升級的相關通知。”如此看來,要想加快車樁的快速升級,還要落實到每一個用戶的頭上。
而充電樁的升級改造也早已開始動工。近日,國家電網明確,2017年年底完成新國標升級改造。據了解,此次升級改造涉及2010年以來國網公司建設的共計43818臺充電樁。國網電動汽車服務公司將在8月及12月對升級改造情況進行復核。此外,對于高速公路和城市區(qū)域的公共充電站,原則上7月底完成每座站點內50%的充電樁升級,年底完成另外50%;對于公交等專用充電站,與所服務的車輛同步開展升級。另據了解,其他企業(yè)雖暫未公布充電樁的升級改造計劃,但也已經開始動工。
升級改造計劃的目的是促進行業(yè)的快速有序發(fā)展,然而,一味地加速推進也并非明智之舉。筆者看來,看似有些“簡單粗暴”的升級改造實則是個細致的“針線活”。在這過程中,多種車樁匹配測試一同并行尤為關鍵,目的是找出在這一過程中存在的漏洞,并及時解決,以避免在后續(xù)改造工作中發(fā)生同樣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