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車好用,電難充。自從新能源汽車在國內上路以來,“充電焦慮”“里程焦慮”就不時伴隨著眾多車主。每到冬天電池性能下降,或者每逢節假日高速公路堵車,新能源車主就會“焦慮”。不過,這樣的狀況有望在不遠的將來改變。
日前印發的《關于進一步構建高質量充電基礎設施體系的指導意見》提出,到2030年,基本建成覆蓋廣泛、規模適度、結構合理、功能完善的高質量充電基礎設施體系。今年以來,針對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特別是充電基礎設施建設的政策措施密集出臺。這些政策措施對新能源汽車產業和廣大消費者來說無疑是好消息。隨著有關目標的實現,消費者的出行會更加便利、后顧之憂將逐漸被打消,新能源汽車產業的發展空間也將更加廣闊。
作為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車生產國、消費國和出口國,我國已建成世界上數量最多、服務范圍最廣、品種類型最全的充電基礎設施體系。數據顯示,截至去年底,全國新能源汽車保有量達1310萬輛,而全國充電基礎設施累計數量為521萬臺,車樁比為2.51∶1。截至今年5月底,充電基礎設施規模已達到635.6萬臺。除了數量上還不能完全滿足需求,我國充電基礎設施還存在布局不夠完善、結構不夠合理、服務不夠均衡、運營不夠規范等問題。
有效滿足人民群眾出行充電需求,就要針對現實中的難點堵點,按照科學布局、適度超前、創新融合、安全便捷的基本原則統籌規劃、精準施策,在進一步構建完備的充電基礎設施體系上激發制度活力、創造制度動力、形成制度合力。
各地各有關部門應嚴格壓實主體責任,在優化完善網絡布局、加快重點區域建設、提升運營服務水平、加強科技創新引領、加大支持保障力度等方面推動有關政策措施落地見效。應在既有居住區加快推進固定車位充電基礎設施應裝盡裝,在縣級城市城區推動建設公共直流快充站,在新建的高速公路服務區也應同步建設充電基礎設施,推動車聯網、車網互動、源網荷儲一體化、光儲充換一體站等試點示范。
此外,應促進充電基礎設施投資多元化,引導各類社會資本積極參與建設運營。充電設施建設是一項基礎性、長遠性的系統工程,投資額度較大,且需要持續的資金投入。因此,強化資金保障也是重中之重,政府“有形之手”和市場“無形之手”要形成合力,共同織密織牢城市面狀、公路線狀、鄉村點狀布局的充電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