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國立大學(NUS)的研究人員日前宣布,開發的一示倒置結構鈣鈦礦光伏電池的發電效率高達24.35%,這標志著首次在具有1平方厘米活性面積的鈣鈦礦光伏電池中獲得如此高的發電效率。
這一顯著的成功主要歸功于在這種光伏電池內采用了一種創新的電荷傳輸材料。
該團隊表示,這一成就為鈣鈦礦光伏電池的效率設定了新的基準,并為更便宜、更高效、更耐用的光伏發電解決方案提供了廣闊的應用前景。
縮小效率差距
在助理教授侯毅的帶領下,新加坡國立大學的一個研究團隊專注于提高光伏電池的效率差距,并釋放更大尺寸鈣鈦礦光伏電池的全部潛力。
這一成就是通過成功地將一種未公開的新型界面材料結合到鈣鈦礦光伏電池中而實現的,這使得這種光伏電池比普通結構的鈣鈦礦電池具有更高的發電效率。
研究人員表示,這種界面材料具有光學、電學和化學特性,可以協同提高鈣鈦礦光伏電池的效率和壽命。
這種材料的引入為性能和耐用性的顯著改善鋪平了道路,使鈣鈦礦光伏電池更具商業可行性。
為了確保鈣鈦礦光伏電池的工作壽命,該研究團隊正在積極努力提高其穩定性,因為鈣鈦礦材料對水分很敏感,并且隨著時間的推移會降解。
開發的一種老化方法是將該技術從實驗室引入實際應用的關鍵,其目標是實現25年的運行穩定性。
此外,研究人員正在擴大這種光伏電池的尺寸,并在更大的規模上證明其有效性。
在一項類似的研究中,沙特阿卜杜拉國王科技大學的科學家將鈣鈦礦頂部光伏電池與工業兼容的雙面紋理硅底部光伏電池結合在一起,開發出了鈣鈦礦-硅串聯光伏電池,其發電效率為33.2%。
北卡羅萊納州立大學的專家進行的一項實驗之后表示,將離子引導到鈣鈦礦材料的特定路徑中,可以提高鈣鈦礦光伏電池的穩定性和運行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