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電樁建設在2016年突飛猛進,從年初的不到5萬個,增加到年底的15萬個,增量為上年的6倍。同期,私人乘用車充電樁安裝比例提高到80%以上。
盡管如此,居民區的充電設施建設仍相對緩慢,而體驗差、不兼容、安全隱患高、盈利水平低等頑疾仍是阻礙產業發展,制約相關企業盡快扭虧為盈的根源,對消費者購買新能源汽車也產生一定程度影響。有充電樁運營企業甚至表示,75%的充電設備的投資打了水漂。
在近日舉行的“2017電動汽車百人會論壇”(以下簡稱百人會論壇)上,工信部部長苗圩表示,“新能源汽車產業仍處發展初級階段,正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雖然我們的產銷市場規模實現了快速增長,但充電基礎設施建設仍需要加快推進。”
國家能源局副局長鄭柵潔表示,針對上述問題,國家能源局將通過六項舉措對充電樁所面臨的問題進行集中解決。
今年計劃新增充電樁80萬個
“受車位、物業等因素制約,北京、上海等重點城市用戶居住地的充電基礎設施建設困難比較大。以北京為例,在新能源汽車搖號中簽者中,有超過20%的消費者因無法安裝私人充電樁而棄號。”鄭柵潔表示。
“我們90%的(充)電量是由25%的充電設備貢獻,有75%的充電設備在過去建設過程中不科學,換言之,75%的投資打了水漂。”萬幫新能源投資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邵丹薇在接受NBD汽車(微信號:NBD-AUTO)采訪時表示。
不難看出,充電設施跟不上,在一定程度上已成為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的瓶頸。
對此,鄭柵潔在百人會論壇上公布了針對上述一系列問題即將采取的六大規劃:一是在2017年配合電動汽車推廣,力爭新增充電樁達到80萬個,其中專用樁70萬個,公共樁10萬個;二是加快推進互聯互通,利用移動支付等先進手段推進支付互聯互通,提升用戶體驗;三是高度重視安全隱患,提升行業安全水平;四是提前謀劃,加強技術研發,例如大功率充電技術、無線充電技術、智能充電管理、充電樁與電網充放電的互動技術,安全快捷智能的充電支付技術等;五是探索成熟合理的商業模式,在加大財政支持力度的同時,鼓勵行業創新;六是加強宣傳,營造良好的氛圍。
樁企商業模式亟待革新
“由于之前鋪的攤子太大,在當前階段,很多充電運營商實現全面盈利還有難度。”邵丹薇表示。
一些業內人士也認為,根據用戶特點提供相應的充電服務,最大限度利用資源并產生更大經濟效益,才是適合充電樁運營企業的商業模式。
“與機場和酒店道理相同,充電設施也是‘基礎設施+服務業’。”邵丹薇表示,“在這個體系里最好的資產持有人是地方上的國企,最好的運營商是有專業能力的運營商,只有兩者結合才能將地方上的政策資源、場地資源最大化利用,同時又能與全國運營商的行業資源、經驗資源結合起來,形成最好的商業模式。而在未來,如果能夠迅速地將這些資源進行有效嫁接整合,國內的充電設施將會迎來真正的春天。”
“我們有75%的樁使用率確實很低,但投下去的資產不能扔掉,因此可以將75%的設備拿出來,將現在B2C模式轉換成B2B2C。”邵丹薇進一步表示,“每個充電樁可找專車司機或者私人客戶,由他們對樁的盈利進行負責,樁企只收取很小的抽成,大部分收益歸前者。”
對此,一些業內人士分析稱,“隨著國家產業規劃和新興商業模式逐漸清晰,以及高速充電技術和互聯互通的實現,2017年將會有更多樁企實現盈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