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西走廊,甘肅省臨澤縣的茫茫沙漠里,一排排“江蘇造”光伏電池板吸收著太陽輻射能量,將之轉化成電能輸送給千家萬戶。這片200MW“光伏海”預計年發電量約3.8億度,減少二氧化碳排放約34萬噸。
這股“借光而生”的科技力量,來自天合光能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天合光能”)。“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加強企業主導的產學研深度融合,強化目標導向,提高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水平。我們要不斷將最新科技成果變為綠色能源,勇當‘雙碳’道路上成果轉化的‘急先鋒’。”天合光能副總裁、光伏科學與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馮志強說。
創造、刷新世界紀錄25次
“業內第一次實現大面積產業化N型單晶硅i-TOPCon組件窗口效率超過24%,我們做到了!”今年8月,天合光能宣布了這個令人振奮的好消息。截至目前,天合光能在光伏電池轉換效率和組件輸出功率方面已經創造和刷新25次世界紀錄。
近日,在天合光能展廳里,記者看到了打破世界紀錄的大尺寸i-TOPCon太陽電池。“這是整個創新攻堅團隊智慧與汗水的結晶。實驗室研究人員精細分析硅片、電池的表征,研發、制造人員反復研究改善方案,使得電池效率穩步提升。”馮志強說,光伏電池轉換效率是光伏發電能力的核心指標,每提高0.01個百分點,都是一次激動人心的技術突破。
電池效率的爬坡進度是團隊重點攻關方向。在這一過程中,“既要有對科技研發的熱情和信心,又要有執著的專注和臨陣不亂的心境。”天合光能助理副總裁、光伏科學與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副主任、產品研發負責人陳奕峰博士說,“大家經常半夜還在商量工作問題,連夜安排方案驗證,一路相互鼓勁,誰也不愿耽誤進程。”
3月,N型單晶硅i-TOPCon電池最高效率提升至25.5%;7月,210量產PERC電池效率達到24.5%;8月,N型單晶硅i-TOPCon組件窗口效率達到24.24%……僅今年,天合光能就3次突破世界紀錄,其持續迸發的創新動力從何而來?
“我們始終聚焦國家戰略發展需求,踐行用太陽能造福全人類的使命,用‘雙向合力’構建創新發展的持續動力。”馮志強所說的“雙向合力”,一方面是攻關產業共性關鍵技術,大力推進高效低成本太陽電池技術的自主研發與產業化;另一方面是基于國家重點實驗室平臺,著力開展光伏前沿技術研究。為此,天合光能近年來引進了來自6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國際化高層次管理和研發人才,并與復旦大學、南京大學、南開大學、浙江大學、中山大學等國內院校和研究機構長期合作,共同致力于前沿性太陽電池的科學和技術問題研究。
“我們將時刻牢記黨的二十大提出的‘必須堅持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以創新引領作為第一發展戰略和核心驅動力量,搭建全面領先的科創體系,不斷保持技術領先。”馮志強說。
近年來,聚焦產業鏈重大需求,江蘇光伏技術不斷交出亮眼“成績單”:突破了金剛線線體材料制造、低溫銀漿用銀粉制備等關鍵技術,不斷升級PERC+電池技術,推進N型TOPCon、HJT等電池技術攻關。江蘇大學與天合光能、蘇州邁為、常州捷佳創開展聯合攻關,在高效低成本晶硅太陽能電池表界面制造關鍵技術及應用領域取得重大成果,獲得中國光伏技術領域首個國家技術發明獎。
“光伏+”應用場景日益多樣
“2004—2021年,全省光伏企業經歷了快速發展期及內生增長期。”省科技廳相關負責人介紹,近年來,在省科技成果轉化專項資金的支持下,甘肅省光伏企業逐漸發展壯大,光伏產業從規模增長向高質量發展轉變,形成了高純多晶硅料、晶體硅片、電池、組件、光伏發電應用的完整產業鏈。2021年,甘肅省光伏發電累計并網容量1916萬千瓦,其中集中式光伏電站累計裝機逾941萬千瓦,分布式光伏電站累計裝機逾974萬千瓦。
作為國內最早的光伏組件企業之一,成立于1997年的天合光能,經歷了江蘇光伏產業從無到有、不斷壯大的全過程。馮志強說,創新攻堅團隊一次次突破行業高效技術產業化困難的瓶頸,在標桿產線上創造可量產技術成果,“而在產業化的進程中,聚焦國家‘雙碳’戰略,我們不斷拓展光伏電池的應用場景,‘光伏+’發展形式越來越多樣。”
深秋時節,山東淄博油馬村一排排光伏組件成了村民的“陽光銀行”,該分布式光伏發電項目采用了天合光能超高功率至尊組件,所發電量經10KV升壓后送入國家電網。經測算,該項目年發電量約280萬度,每年可實現村集體收入約10萬元,貸款結清后每年純收入約100萬元,村民們曬著太陽就能鼓起錢袋子。
面對愈發嚴格的國際低碳準入標準,迪卡儂供應商之一、位于廣東中山的國泰染整有限公司一直在追求綠色升級轉型。今年7月,天合光能將自主研發的至尊600W+組件用于該企業一期3.1MW光伏屋頂發電項目,預計年發綠電350萬度。
如今,天合光能將光伏地面電站、新能源大基地項目應用場景不斷向沙漠、戈壁、海洋等地區傾斜,在西部打造“源網荷儲一體化的低碳產業園”,加快推進以新能源為主體的新型電力系統的落地,構建東西部省份光伏產業與零碳新能源系統協同發展的新格局。
“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積極穩妥推進碳達峰碳中和’。創建美好零碳新世界是我們的使命和追求,我們的業務已遍布全球150多個國家和地區,助力新型電力系統變革。”馮志強介紹,截至目前,天合光能光伏組件全球累計出貨量超100GW,生產清潔能源電力超1350億度,相當于4.4個三峽水電站的裝機量,約等于在全球種了74億棵樹。
11月,在2022零碳使命國際氣候峰會上,天合光能憑借在應對氣候變化方面的技術創新實力獲得峰會氣候創行者獎,成為本年度唯一一家獲得該獎項的光伏企業。
以先鋒力量推動技術創新產業升級
光伏正逐漸成為能源轉型發展的“排頭兵”,國際光伏市場競爭也日益激烈,如何應對這一挑戰?
“企業是創新的主體。黨的二十大對科技創新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發揮科技型骨干企業引領支撐作用?如何推動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人才鏈深度融合?我們一直在思考。”馮志強說,為促進全產業鏈融合創新,天合光能正積極牽頭組建“600W+光伏開放創新生態聯盟”,成員企業覆蓋光伏上中下游全產業鏈,涉及硅片、電池、系統集成相關環節、認證機構等,目前已有99家企業加入。
“600W+光伏開放創新生態聯盟”對推動光伏產業高質量發展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聯盟可以發揮各企業所在產業段優勢,統籌產業鏈各環節進行協同創新;可以通過建設統一標準,有效消除封閉創新帶來的不一致性;更重要的是,還可以避免同類技術的過度重復投資,減少產業升級時可能產生的風險。
以先鋒力量推動能源技術創新和產業升級,天合光能馬力全開:今年3月,與上海市閔行區、上海交通大學共同啟動建設“天合光能—數字能源研究院”;8月,攜手中國能源建設集團、寧德時代聯合發起成立中國新型儲能產業創新聯盟……
“我們將繼續建平臺、保投入、引人才,推動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人才鏈深度融合。”面對未來,馮志強躊躇滿志,天合光能將全面推進光伏技術研發與產業化,繼續推進國家級高水平研發平臺建設,引領我國能源技術占領全球技術高地;不斷探索企業實驗室成果快速轉移的創新機制與模式,產生一批高價值專利,形成可持續發展的戰略支撐。
省科技廳相關負責人表示,圍繞成果轉化,將著眼解決產業鏈重大瓶頸問題,進一步發揮省科技成果轉化資金引領帶動作用,推動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重大科技成果轉化及產業化,以重大戰略產品突破帶動提升產業整體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