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国产精品网_影音先锋国产资源_亚洲最大黄色_91精品久久

 

深度解析電力現貨市場規則征求意見稿內容及其影響

發布日期:2022-11-28

核心提示:國家能源局通過官網,對《電力現貨市場基本規則(征求意見稿)》(以下簡稱規則)、《電力現貨市場監管辦法(征求意見稿)》公開
 國家能源局通過官網,對《電力現貨市場基本規則(征求意見稿)》(以下簡稱“規則”)、《電力現貨市場監管辦法(征求意見稿)》公開征求意見。建設電力現貨市場是為了形成體現時間和空間特性、反映市場供需變化的電能量價格信號。根據建設全國統一電力市場的要求,規則中提出省間、省/區域市場的融合,向全國統一電力市場體系過渡等要求,是對現貨市場試點經驗的總結,確立了各省、區域電力現貨市場運行的基本規則,為實現現貨市場從試點向全國推廣創造了條件。

一、重點內容解讀

2017年,我國啟動第一批8個省市電力現貨市場試點以來,已走過了整5年的時光,不可否認取得了一定的成績和經驗,但在各省取得的成效差距較大,也很難說滿足大家的預期。但推進現貨市場建設,建立對電力商品的實時定價機制,是電力市場建設的核心。2021年,我國啟動第二批6個省現貨試點。2022年,國家發改委、能源局印發《關于加快推進電力現貨市場建設工作的通知》,對第一批、第二批試點以及省間現貨市場試運行提出時間要求,也要求其他地區盡快開展現貨市場建設工作。

此次能源局發布的規則征求意見稿,是對前期現貨市場試點經驗的總結,目的在于確立各省、區域電力現貨市場運行的基本規則框架,為在全國范圍推進現貨市場試點做好準備。

1.現貨市場建設任務

構建省間、省/區域現貨市場,建立健全日前、日內、實時市場,推動省/區域市場逐步融合,擴大省/區域市場范圍,向全國統一電力市場體系過渡。加強中長期市場與現貨市場的銜接。加強現貨市場與調峰輔助服務市場融合,推動與輔助服務聯合出清。穩妥有序推動新能源參與電力市場。推動儲能、分布式發電、負荷聚合商等新興市場主體參與交易。推動代理購電用戶、居民和農業用戶的偏差電量按照現貨價格結算。探索建立市場化容量補償機制。在省間市場逐步放開各類發電企業、用戶、售電公司等參與交易。

2.現貨市場運行要求和構成

電力現貨市場建設需循序漸進,應先開展模擬試運行、結算試運行,符合條件后進入正式運行。

現貨市場一般包括日前市場、日內市場和實時市場。各地可根據實際情況選擇實際構成。集中式現貨市場中,日前市場根據市場主體日前交易申報,在考慮電網運行和物理約束的前提下,進行日前市場集中優化出清,形成日前出清結果。日內市場指市場運營機構在運行日,根據系統運行情況和最新預測信息,滾動優化快速啟停機組的啟停計劃,以滿足系統平衡要求。實時市場中,滿足超短期負荷預測和備用需求,進行實時市場出清,形成實時市場出清結果。

3.價格機制

現貨市場交易采用邊際電價出清,可根據電網結構和阻塞等情況,選擇節點邊際電價、分區邊際電價和系統邊際電價。市場主體具有報價權和參與定價權,但代理購電用戶在現貨市場中不申報價格(價格接受者),因各種原因必須維持特定出力或其他特殊原因的機組不能參與定價。發電側價格由電能量價格、輔助服務費用等構成;用戶側用電價格由電能量價格、輸配電價格、輔助服務費用、政府性基金及附加等構成。現貨電能量和輔助服務交易均應設定市場限價,原則上隨著交易接近交割時間,市場價格上限應依次非遞減。

4.銜接機制

中長期與現貨市場的銜接。現貨市場運行地區應約定中長期交易合同的分時電量、分時價格等(即交易曲線),并根據需要確定結算參考點,曲線或曲線形成方式由市場主體自主協商或通過集中交易方式確定。提高中長期交易效率,增加交易頻次、縮短交易周期。

代理購電與現貨市場的銜接。根據各省實際條件,電網企業代理購電用戶 與其他用戶平等參與現貨交易,公平承擔責任義務。代理購電產生的偏差電量按照現貨市場價格結算。電網企業通過參與場內集中交易方式代理購電,形成分時合同。為保障居民、農業用電價格穩定產生的新增損益,按月由全體工商業用戶分攤或分享。

輔助服務市場與現貨市場的銜接。通過現貨市場滿足系統調峰需求的,不再設置與現貨市場并行的調峰輔助服務市場品種。具備條件時,電能量市場與調頻輔助服務市場、備用輔助服務市場聯合出清。

5.市場結算

電能量批發市場可以按兩種方式結算:方式一,現貨市場全電量按現貨市場價格結算,中長期合同電量按中長期合同價格與現貨市場價格差價結算。方式二,中長期合同電量按中長期合同價格結算,實際電量與中長期合同電量的偏差按現貨市場價格結算,并按所在節點/分區現貨價格與中長期結算參考點現貨價格的差值進行結算。

現貨市場可采用“日清月結”的結算模式。電力市場結算不得設置不平衡資金池,每項結算項目均需獨立記錄,分類明確疏導,輔助服務費用、成本補償、阻塞盈余等科目作為綜合電價詳細列支。電網企業負責根據電力交易機構提供的結算依據,按自然月周期向市場主體出具結算賬單,并按照規定向市場主體收付款。

二、關于幾個問題的理解

電力市場建設的難點,在于電力商品具有發用電實時平衡的特性,從而使電力具有很強的時空分布特點,完全實現市場化后,同一分區(節點)、同一時段的電力電量才能算是同一商品。所以電力市場設計的問題,本質上是如何通過不同交易時序、交易品種的銜接,有助于發用電瞬間的平衡,并能通過實際發用電執行結果對各類合同執行情況進行回溯并結算。個人對大家關心的現貨市場相關問題理解如下:

(一)電力現貨市場進行邊際定價的重要性

所謂“無現貨、不市場”,現貨市場通過邊際電價出清,準確發現不同時段、不同節點電力供需的稀缺性,反映的是邊際電價而非平均電價。因為在電能量市場中,考慮最終結算價格,大部分(可能高達80%以上)的電量通過中長期合同鎖定了電價,真正按照現貨價格交割的電量并不多。但邊際電價是最重要的價格信號,因為反映的是增量發用電平衡的成本,從而對發用電側形成指導作用,高峰時段激勵電源多發電同時促進負荷錯避峰,反之促進電源少發電和刺激負荷多用電。同時,現貨市場發現的電價分時規律(如山東中午時段的電價低谷)將向中長期以及終端用戶傳導,使中長期價格曲線以及代理售電的分時電價向現貨市場趨同,如果中長期交易頻率以及代理售電更新頻率越高,與現貨市場價格分布越接近。以上原因使現貨市場價格成為最核心的價格信號。

(二)如何理解中長期+現貨市場的電力平衡機制

中長期(年度、月度、月內)+現貨市場(日前、日內、實時)的多層次的交易結構設計,帶來了電力市場運行和理解的復雜性,但這是為了不斷修正發用電預測偏差,并最終實現電力平衡的巧妙設計。

從年度、月度到月內(多日)等中長期交易,隨著執行時間臨近,通過連續交易、定期交易等滾動方式,在時間維度上對發用電主體之間供需進行迭代修正的過程,最終形成一個較小的偏差在現貨市場上進行消除。經過日前、日內現貨市場交易后,電量的最終偏差將在實時市場修正,而偏差成本也通過現貨價格與中長期價格差額來體現,所以現貨市場既是對電力平衡的收口,也是對偏差結果形成懲罰的機制。

圖1 中長期+現貨市場電力平衡示意圖

如圖1所示:如在每個現貨市場交易時段T內,最終實際(發)用電量為QT,在集中式的現貨市場中(日前全電量出清),其最終平衡是通過日前現貨市場交易電量QD-s后,在執行日內再通過日內現貨市場、實時現貨市場進行交易獲得QI&R-s實現的。盡管集中式現貨市場中,中長期合同具有金融合約屬性,但QD-s基礎仍然可以分解成年度合約分解量(QA)、月內合約分解量(QM)、月內合約分解量(QIM)、日前現貨市場增量(圖片)的疊加,每個分解量的形成都是隨時間臨近對發用電合約進行修正的過程,而每個合約的有效執行是保證最終電力瞬間平衡的重要基礎。為了使中長期交易與現貨市場更有效銜接,減少現貨市場平衡壓力,“縮短交易周期,提高交易頻次”是非常必要的。

(三)如何理解中長期的金融合同屬性:作用及風險分析

1.金融合約能鎖定電價

在集中式現貨市場中,由于采用了日前現貨市場全電量出清的方式,中長期成交電量不需要物理執行,但產生的電量偏差根據現貨市場價格執行。中長期合約是一種金融合約,采用差價結算,具有鎖定價格、對沖風險的作用。

假定圖1表示了一個發電廠的出力曲線,假定價格形成都是同一節點(不考慮結算參考點的影響)。那么在T時段,QD-s對應的電量收入計算如下:

 

(四)現貨市場對新能源、儲能的影響

1.新能源參與現貨市場的挑戰

由于新能源功率預測難、調節能力差,沒有其他消納機制配套的情況下,很難適應當前電力市場規則。同時新能源幾乎零邊際成本的特性,帶來新能源間的激烈競爭,在新能源大發階段導致“價格踩踏”,帶來巨大的收益風險。當前在山東以及西部省份,新能源部分電量已參與了電力市場交易,但其交易電價普遍大幅低于煤電標桿上網電價,所以運營商一般視市場化交易為“洪水猛獸”。如何讓中長期+現貨市場機制與新能源特性進行一定程度匹配,不損害新能源投資的積極性,也是電力市場設計的重大難題。

盡管《關于加快推進電力現貨市場建設工作的通知》中提出:通過市場手段充分體現新能源的環境價值。提出在“保障新能源合理收益”的前提下,鼓勵新能源以差價合約形式參與現貨市場,從而鎖定價格水平。但根據以上分析,由于現貨市場價格會向中長期側的傳導,以及差價合同也面臨偏差風險,仍無法從根本上解決新能源參與電力市場交易的問題。同時,當前綠電市場限于中長期交易,在與其他交易品種在定價、出清以及執行銜接方面存在一定矛盾,加上全國性的環境市場仍遠未健全,綠電市場對于體現新能源的環境效益效果仍難體現。

實現新能源參與電能量交易,需與其他新能源的保障性消納機制相銜接。使市場化成為新能源的長效發展機制,仍有很長的道路要走。

2.對儲能的影響

至于現貨市場對于新型儲能能否形成成熟商業模式,也存在不確定因素。一是現貨市場下的平均峰谷電價差不一定上升;二是現貨市場中峰谷電價發生時段和時長很難及時判斷,對新型儲能形成收益風險;三是現貨市場電價曲線下,儲能很多時候只能做到“一充一放”,降低了利用頻次。如果儲能不能快速降低成本,上述原因將導致新型儲能也難在現貨市場獲利。


 
 
[ 新聞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訴好友 ]  [ 打印本文 ]  [ 違規舉報 ]  [ 關閉窗口 ]

 
0條 [查看全部]  相關評論


網站首頁 | 關于我們 | 聯系方式 | 使用協議 | 版權隱私 | 網站地圖 | 排名推廣 | 廣告服務 | 網站留言 | RSS訂閱 | 滬ICP備16055099號-94

風光儲網 版權所有 © 2016-2018 咨詢熱線:021-6117 0511  郵箱:sina@heliexpo.cn 在線溝通:

本網中文域名:風光儲網.本站網絡實名:風光儲網-最專業的風光儲行業信息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