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電池儲能產業已經處在巨變前夜。得益于電力改革、能源互聯網和新能源裝機的蓬勃發展,一直零敲碎打的行業終于迎來爆發式增長,當年中國電池儲能累計容量規模首度突破1GWh。與此同時,昔日的王者鉛酸電池沉默的退場,鋰電池開始全面接棒。
由于動力電池產能一度過剩,當時業界還普遍存在一種心態:可以把過剩的動力電池產能推到儲能市場上去消化,正好可以去庫存。不過,隨著一系列規模化儲能項目的投產實踐,以及陸續曝出的安全事故,這讓一些富有前瞻眼光的企業家和工程師們意識到,研發投產儲能專用電芯,已成為迫在眉睫的課題。有關動力電池與儲能電池技術路線的分野,也由此開始展開。
經過幾年的市場碰撞,目前的產業界,共識逐漸形成:即儲能電池在產品路線、技術標準、場景應用和產業生態上,都是一個獨立的賽道。相比動力電池的新消費品屬性,儲能電池則呈現出新基建的特點。總的來說,如果用一句話來概括出儲能專用鋰電池的要求,那就是高安全、長壽命和低成本。此外,目前也逐漸出現了大容量的趨勢。
從規模上來看,據CNESA統計,截至今年上半年,全國已投運新型儲能項目累計裝機規模6.3GW/12.6GWh。這其中近九成是鋰離子電池,規模已是4年前的10倍以上。行業龍頭企業寧德時代披露的2022年半年報顯示,其儲能業務半年營收已達127.36億元。儲能產業已從電力系統和電動汽車兩個龐大體系的夾縫中,成長為一個蔚為壯觀的新興市場。
正是基于行業共識和市場成長,不少動力電池大廠和專攻儲能市場的電池廠商陸續布局儲能專用產線。除寧德時代之外,遠景動力、億緯鋰能、國軒高科、中創新航、鵬輝能源和海辰儲能等,都在搶筑自己的儲能護城河。
在這其中,遠景動力憑借著在電池領域的多年技術深耕與全球化交付能力,正在加速攻略自己除動力電池外的第二戰場。在其最新投產的鄂爾多斯零碳電池工廠,布局了多條儲能專用產線,主攻305Ah磷酸鐵鋰電芯。這不僅是國內首家公布布局儲能專線產能的電池大廠,在儲能單體電芯容量大型化的趨勢下,無疑也搶占了一個重要制高點。
根據工信部數據,上半年全國鋰離子電池產量超過280GWh,其中儲能電池產量超32GWh,占總產量的11%,同比增長113.3%。
很多人看過巴菲特寫的投資圣經《滾雪球》,里面凝練了他一生的投資理念。意思是金融投資就像滾雪球,要讓雪球滾得快、滾得大,這就是所謂的長坡厚雪,它有兩個條件:一是長長的坡——長的產業周期,二是厚厚的雪——企業在這一產業要有競爭力,能賺取利潤。
產業投資也是如此,除了這個產業有足夠寬廣的前景,關鍵還在于企業本身的競爭力,就是核心業務這個球心要足夠堅實,它能支撐起公司在產業漫長周期里的各種挑戰。
顯然,儲能行業是這個不確定時代中,少數能算得上是長坡厚雪的產業之一。
僅僅是剛剛過去的10月,據CNESA追蹤到的數據,當月國內鋰離子儲能項目規劃、在建規模達9.66GW/19.84GWh,這幾乎是過去已建成項目總和的兩倍。光大證券認為,到2025年中國新型儲能市場規模將達到0.45萬億元,到2030年將增長至1.3萬億元左右。
作為能源互聯網的關鍵樞紐,儲能電池在電力輔助服務、新能源并網消納、通信基站、微電網、工商業儲能和家庭戶用等場景應用廣泛。隨著市場規模在短時間內的急劇膨脹,導致諸如新能源配儲利用率低、成本較高且缺乏疏導渠道以及安全事故頻發等一系列問題的出現,產業生態整體呈現出政策強力驅動下的草莽期諸多特征。
根據儲能與電力市場的市場追蹤數據,以兩小時儲能系統為例,目前儲能系統的投標平均價格為1.61元/Wh(最新的投標數據是有些項目已下降到1.4元/Wh左右),而電芯報價已上升到儲能系統總報價的七成左右。
2021年以來,由于上游原材料端碳酸鋰價格的暴漲,中下游各鏈條都受到較大壓力。在高成本迫使下,不少項目選擇了性能較差、投資成本較低的儲能產品,這無疑增加了安全隱患。根據中電聯發布的數據,2022年1-8月,全國電化學儲能項目非計劃停機達到329次。
此外,由于現在公布的儲能項目單體規模較大,考慮到安全因素以及與新型電力系統的協同,使得業主對項目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倒逼企業為項目配產電池。專用儲能電池,乃至儲能專用產線的需求在不斷放大。
在這種情況下,只有向上游布局,具備產能規模效應,擁有產業鏈協同能力的企業,才能在這個野蠻生長的市場中,保持住合理水平的產品毛利率,并取得面向未來的長足優勢。
在CNESA發布的《儲能產業研究白皮書2022》中,2021年,遠景科技集團旗下的兩家公司均入列行業前十。
遠景能源是遠景起家的基本盤,包括風機、風場和儲能等業務。而遠景動力則是目前國際化布局最完整的智能電池科技公司之一,近期剛宣布了同寶馬集團的合作。
遠景動力的前身是日產旗下的電池公司AESC。2019年4月,遠景在一個短暫的窗口期抓住機會,并購了AESC,并加速全球業務拓展。這家老牌的國際鋰電巨頭之前主要給日產-雷諾聯盟供貨,但也正因如此,由于兩者深度捆綁的局限,AESC難以拓展外部客戶,成本反而居高不下。
遠景動力全球CEO松本昌一在近期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在遠景完成收購后,公司開始與全球范圍的整車廠進行合作,供應鏈等環節也相應得到了拓展。不管是電池極片,還是更前端的原材料,都能根據客戶的需求進行全球化的供應鏈規劃。“遠景動力未來的核心挑戰,是如何成為一家綜合性的全球化公司,并且在行業內保持領先地位”,他表示。
得益于AESC較為完善的原有全球供應體系和國際化管理團隊,加上遠景本身在新能源市場的深耕與技術積累,遠景動力很快在國際市場打開局面。先后與雷諾、日產、本田、奔馳和寶馬等巨頭達成供貨協議,并建立起包括日本、法國、英國、美國和西班牙在內的全球13個零碳電池生產基地。到2026年,其零碳電池總產能將超過400GWh。
其中,僅在美國,便有田納西、肯塔基和南卡羅萊納州三個生產基地。這在歐盟的電池法案和美國《通脹消減法案》先后出臺的背景下,使得遠景動力成為少數幾家具備全球供應鏈承壓的國際電池大廠。
在國內,遠景動力最開始是在無錫建廠,此后又陸續落子鄂爾多斯、十堰和滄州等地。和其它友商不同的是,遠景動力在產線規劃之初,便將儲能電池產線獨立出來。今年八月,鄂爾多斯零碳產業園建成,產業園中10.5GWh電池產線投產,覆蓋多條儲能電芯專用產線。
遠景的創始人張雷對新工業革命和碳中和轉型抱有極大的熱情。在他的演講與決策中,公司使命與科技、地球及人類未來等宏大命題緊密相連,帶有濃厚的哲學、理想主義色彩,同時具備互聯網行業擁抱創新、追求極致和開放的理念。
從遠景切入風機制造這塊清潔能源領地開始,便始終圍繞打通科技與未來能源的邊界做布局,及至今日形成了包括風機、儲能、智能物聯網、電池、電動方程式車隊和碳中和產業基金在內的業務網絡。
在場景多樣的儲能世界里,各種技術路線的新型儲能都有用武之地,這也意味著儲能行業的產品技術標準,往往難以像在電動汽車市場那樣,一個革命性的產品會帶來軍備競賽般的顛覆性變革。
不過,作為當前的市場主流,鋰電儲能這條賽道,在高安全、長壽命、低成本和大容量的行業需求引導下,標準化的代際產品也開始出現。
2020年,寧德時代率先推出280Ah的儲能電芯,至今日儲能電池采購或項目招標普遍要求單體電芯容量達到280Ah及以上。且由于儲能項目的壽命一般都希望大于10年,儲能專用鋰電池對于日歷壽命和循環壽命有著更高的要求。伴隨著行業發展,循環壽命和能量密度兼顧的產品日益顯現。以遠景儲能專用電池為例,由于采用長壽命電解液以及正負極特殊化處理,280Ah電芯循環壽命達到10000次。
不僅如此,2021年,遠景動力推出305Ah儲能電池產品并實現量產,進一步帶動儲能大電芯成為行業發展的“風向標”。據悉,目前遠景動力305Ah電芯出貨量超過2.5GWh,在手訂單未來三年超過20GWh。今年以來,各大企業紛紛推出大電芯產品,例如海辰儲能的300Ah儲能專用電池,瑞浦的320Ah儲能專用電芯等。
遠景提出,要以車規級標準制造儲能專用電芯,實現產品車規級品質。車規級概念取自汽車行業,汽車電子由于其涉及人身安全的特殊性,對元器件等質素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簡而言之,相比工業級,其具有更高的安全和品質標準。比如異物管控,遠景動力在電極段工序要求做到萬級管控,其它的環節則按照10萬級甚至更高的要求來做管控。
在打造車規級標準儲能專用電芯過程中,日本總部的資深工程師和技術工人,輪流批量調到國內,手把手對產線人員進行培訓,將日本現場的精細化管控、精益生產的理念模式傳授給產線員工,幫助他們從小白成為熟手。目前,遠景動力的產線良品率達到了行業領先水平。
不僅如此,為應對已經到來的儲能大時代,遠景科技集團確立了儲能“全棧技術能力”的發展道路,即從電芯、BMS、PCS、EMS等儲能系統主要的零部件全部由自己研發生產,這在儲能廠商中較為少見。打通主要零部件,既可以降成本,也能保持產品設計的一致性和系統集成的性能,還可以加快新產品的研發和推出,這樣更有利于放開手腳到市場上去競爭。
目前,遠景智慧液冷儲能系統已在海外內超過150多場站交付,在手訂單超過1.5GWh。國內北至西藏、新疆,南至海南,東到山東,西到內蒙古、甘肅,產品經受住了不同環境的挑戰。
近期,遠景還拿下新加坡裕廊島獨立儲能項目,這是新加坡首個百MW級大型獨立儲能項目,也是新加坡實現2030年綠色發展藍圖目標的關鍵。為了滿足項目要求,遠景獲得新加坡防火EI120標準,成為國內唯一獲得該標準的儲能企業。該標準要求系統容器內起火后120分鐘內柜體不漏火,且外部溫升不超過180K,遠遠高于國內外行業平均水平。
基于全棧技術能力、儲能專用電芯以及遍及世界的基地布局,遠景的儲能業務拓展已然在全球全面鋪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