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告》還指出,截至2021年底,全國儲能裝機規模達到4266萬千瓦,其中新型儲能裝機626.8萬千瓦,同比增長56.4%;新型儲能中90%為電化學儲能。
儲能廣受關注主要有三個原因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深入推進能源革命,加快規劃建設新型能源體系,加強能源產供儲銷體系建設,確保能源安全。
近期,儲能成為新能源領域頗受關注的細分板塊。數據顯示,截至11月8日,儲能板塊近20個交易日的漲幅明顯,重倉儲能主題板塊的部分基金表現較為亮眼,多只基金近7個交易日的收益率超過10%。
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張長昆在接受中國經濟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風能、太陽能等可再生能源的利用未來有巨大的市場,但它們受自然條件影響較大、波動性較強,如果可再生能源發的電直接并入電網會對電網造成很大沖擊。儲能技術可以起到削峰填谷的作用,不僅能夠穩定電網,還能夠將富余的能量存儲起來,在需求量高時再釋放出來,從而提高能源的利用率。
在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企業研究所企業評價研究室主任、研究員周健奇看來,儲能之所以廣受關注,主要是市場需求、技術進展和行業特性三個方面的原因。
第一,儲能的市場需求大而迫切。新能源市場規模較快增長,直接帶動儲能需求。同時,儲能是新能源應用場景中不可或缺的關鍵環節,也是當前制約新能源產業發展進程的核心短板,迫切需要突破,也因此吸引了新能源產業的優質創新要素在儲能領域集結。第二,前期的科技創新成果顯著,為儲能技術取得根本性突破奠定了基礎。第三,儲能的高技術屬性決定了儲能產業鏈復雜度較高,體現為多個高技術行業學科交叉,同時,儲能的應用又十分廣泛,需要面向應用場景定制化創新。因此,儲能行業的發展本就需要眾多行業參與聯合創新。
聯合創新是面向未來應用的解決方法
目前,發展儲能產業既是節能減排的需要,也是能源增長以支撐經濟發展的需要。
“儲能首先要解決成本和安全性問題。成本直接決定儲能電站未來能否盈利,須持續進行技術的迭代更新,并探索新的商業利用模式。安全性則是以鋰離子電池為代表的高能量密度儲能電池所面臨的最關鍵問題。未來在電芯模塊的實時監測方面,須加大開發相應的預警技術。”張長昆說。
在周健奇看來,目前最主要的瓶頸還是在于技術創新。當前,儲能產業的可應用場景太少,這與其技術不成熟導致應用成本高有直接關系,卻也是制約技術創新的主要難題。市場規模達不到,創新激勵效應有限。
“聯合創新是面向未來應用的解決方法,即以應用領域的核心企業為主導,聯合儲能產業鏈關鍵核心創新環節以及主要科研院所共同研發。有了應用企業的參與,相當于穩定了創新的市場需求,以穩定的創新需求激勵創新集體行動。”周健奇說。
當前,全球儲能裝機規模都進入了快速增長通道,海外儲能設備需求更是持續井噴。我國是國際市場儲能產品的主要供應國,隨著國內有關儲能的原材料大幅上漲,會給出口帶來怎樣的影響?
對此,廈門大學中國能源政策研究院院長林伯強對本報記者表示,目前儲能市場空間應該足夠大。若大規模投入蜂擁而上,則不排除短期內會出現產能過剩的可能。
“當前,原材料的漲價是全球性的,不只限于我國,因此對出口的影響整體不大。我們要進一步加快推進全球鋰資源開發步伐,優化產業鏈布局,在鋰電回收等領域加大技術研發投入。未來,還要加大新型儲能技術的開發利用,比如鈉離子電池、液流電池等,盡可能降低成本風險。”張長昆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