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到這個直控資源的價格機制時,這位專家又說:未來需要建立更完善的市場機制,光靠電網補貼也不能持久。
個人認為,狹義的虛擬電廠,就是調度眼中的虛擬電廠,必須能AGC,具備毫秒-秒的響應能力,前提是輔助服務市場的一二次調頻產品價格足夠高。
更多的人在討論的,是廣義的虛擬電廠,就是負荷側一切可以被調節的資源,進行一次邏輯上的抽象,然后形成不同時間顆粒的服務品類。
這玩意就非常類似金融市場的衍生品交易,比如CDO,就是把信用等級不同的負債重新打包,形成若干個新的資產交易品種。
說得更通俗一點,就是把紅蘿卜、紫蘿卜、白蘿卜切片打包,變成“群英薈萃”。
所以虛擬電廠的邏輯,大概就是如下:
虛擬電廠分為一次側和二次側:
一次側就是負荷側的所有可調節資源,以分布式、海量、分散、小額、高頻交互為主要特征,需要通過虛擬電廠的技術平臺進行連接,并形成一次側的商業模式,這個商業模式不是虛擬電廠,而是將虛擬電廠的遠期商業價值,內化并打包為“能源管家”或者“綜合能源的服務”。
舉個例子,某發電集團的營銷人員到電力用戶企業去推廣“虛擬電廠”,問客戶能否把可調節負荷資源開放出來,客戶的問題是:
能給多少錢?如果不給錢也行,少停點電行么?
這位電廠的營銷人員無法回答。
個人認為,一次側商業模式的實現和落地,是制約虛擬電廠發展的最根本原因,因為如果沒有一次側,也就是電力用戶的配合與協同,虛擬電廠就是無本之木。因為客戶要的不是虛擬電廠,而是能源經濟、安全和綠色。
虛擬電廠很像互聯網商業模式,就是羊毛出在豬身上,讓狗來買單,前提是:
你得讓豬配合你薅羊毛。
互聯網紅們為了薅豬的羊毛,已經口口聲聲的“家人們,我給你們帶福利了”。
所以這個福利才是核心,至少目前一度電幾塊錢的福利,客戶是不認可的。
光伏的零碳效應算是,但這個福利還是不夠大。
二次側,虛擬電廠把不同的資源進行抽象,形成時間顆粒度不同的虛擬產品,從毫秒級到天級,然后賣給不同的采購方。時間顆粒度越小,價格必然越高,對資源的要求,以及虛擬電廠的管控能力也越強。
二次側最大的問題,就是市場機制不夠成熟,采購方不夠多,采購價格給不了很高。所以虛擬電廠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內,都需要在經濟性不足的情況下運行,至少未來3-5年內,一度電10塊錢絕對不是常態。
蘿卜雖然脆,還得配上188一杯的宮廷玉液酒。
那么虛擬電廠的商業邏輯,就應該是深耕一次側的用戶服務,并盡可能地匯聚資源,先打通一次側的用戶商業模式,然后期待二次側的交易成熟。
而不是把寶壓在二次側的虛擬電廠服務價格和產品上。
從這個角度看,虛擬電廠更像是一種資源管理和運營服務,而不是單純的投資建設一個電廠。
這個邏輯與綜合能源服務是一致的,我始終認為綜合能源是一種運營服務,而不是一種投資驅動的業務。
某綜合能源大廠在換帥以后,大幅改變了原有的業務邏輯,從投資業務主導,調整為服務業務主導,原因也很簡單:
與主業資產比,綜能投資業務大部分的現金流太差。
所以不能用電廠建設的思維去理解虛擬電廠,它是一種服務和運營業務,不是投資建個“虛擬電廠數字化平臺”,然后想辦法拉一堆光儲充進來。
更重要的是貼合用戶的生產需求,形成負荷側資源管理,否則你拉進來也沒用。
對客戶來說,多用一度電產生的經濟價值,商譽價值,遠遠比少用一度電獲得的經濟補償多得多。
服務客戶,匯聚價值,這才是虛擬電廠的正確打開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