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od Mackenzie能源轉型副主席Chris Seiple在一份聲明表示,在目前的海上風電市場,投標和租賃拍賣結果的確定越來越傾向于多種標準,而各個市場的標準將有所不同。
成本競爭力將始終是海上風電競標成功的核心要素,但隨著越來越多的公司競標、租賃付款的增加以及補貼的減少,項目回報率正在下降,這意味著成本競爭力已達到極限。
Wood Mackenzie的海上風電研究主管Soren Lassen表示,競標者還必須考慮當地因素,或項目對當地、區域或國家經濟的價值,以及在未來投標中的系統集成、生態緩解和可持續性,這需要海上風電的競標者們進行戰略轉變和開展更大的合作。
Wood Mackenzie估計,在本十年中,近80%的接入容量將受到當地政策的影響。每個市場都有各自的規則,在各國努力確保遵守世界貿易組織規定時,需要采取不同的策略。與海上風電機會的規模相比,經濟規模也將影響當地的內容規則。報告稱,在當地內容上展開競爭,將要求海上風電企業具備建立和動員當地勞動力和行業的技能和能力。
系統集成包括將海上風電項目與其他技術和能力相結合,以幫助經濟實現脫碳,并從海上風電項目中產生更大的價值。例如,它可以包括將海上風電與電解槽相結合來生產氫氣、能源儲存、與多個地區互聯、提供輔助服務以及浮動太陽能項目。
生態減緩是指盡可能的利用海洋,同時最大限度地減少對環境的影響。例如,在安裝過程中減少對環境的破壞,使其能夠與漁業等海洋活動共存,以及在指定區域內最大限度地提高生產千兆瓦時。Wood Mackenzie表示,要成功地解決生態緩解問題,需要在項目生命周期早期理解并愿意與其他海洋使用者合作。
根據該報告,海上風電的可持續性將采取兩種形式——減少海上風電項目生命周期的排放和可回收性。盡管海上風風電是每千瓦時二氧化碳排放最低的可再生技術之一,但仍有機會降低排放強度,例如采購綠色鋼鐵、降低運輸排放、購買電力供應更環保的國家生產的零部件。
此外,Lassen還表示,在競標時能夠建立正確合作關系的公司將獲得利益最大化,并且不認為有任何一家公司會在所有招標和租賃拍賣中優于其他所有公司。
報告稱,海上風電有望成為推動全球經濟脫碳的關鍵技術之一,該技術已得到證明,投資者對此充滿信心。
Wood Mackenzie預測,到2030年,將有24個國家擁有大型海上風電場,而目前只有9個國家擁有大型海上風電場,總裝機容量將從2020年的34GW增至330GW,到2031年,全球海上風電場的累計資本支出將達到1萬億美元。但投資者將不再僅僅在價格上競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