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5日,2017中國汽車創業投資峰會暨中國(四川)新能源汽車產業投資合作大會方案在成都舉行。本次大會以創未來。新勢力為主題,立足汽車產業變革帶來的產業創新發展新機遇,重點突出汽車整車、零配件、新能源汽車等企業的創新發展。會上,來自四川省政府領導、傳統車企和新能源車企領導高屋建瓴地建言獻策,共同促進中國汽車產業發展。以下為國家信息中心信息資源開發部制造業信息處處長 李偉利演講實錄:

國家信息中心信息資源開發部制造業信息處處長 李偉利
各位嘉賓,大家上午好!非常有幸來到成都參加我們的高峰論壇。
我跟大家分享三個觀點,契合大會的主題“新能源·新勢力”,看一下未來中國汽車產業發展的趨勢,主要有這么三個觀點,第一個觀點是未來10年汽車市場仍然還有比較大的空間,產業發展前景還非常良好。從2005年不到600萬輛,到2016年的2800萬輛汽車,我們已經遙遙領先成為汽車產銷大國。大家就有一個疑問,我們這么大的規模,相當于我們前兩個國家加起來還要多的市場,未來還有沒有發展空間。
首先來看一下我們各個國家汽車保有水平,一個指標就是千人汽車保有量。在成熟的發達國家,這個指標基本上是穩定不變的。像美國大概是千人汽車保有量800輛,在歐洲這些國家,大體上是600輛左右,日本也是千人汽車保有量600輛,我們現在120輛左右的水平。
那么汽車的保有水平是由什么要素決定的呢?我們分析了全世界主要發達國家和新興國家,可能有很多要素了,包括城市交通、城市布局、城市化率、人口等等,但是核心要素是人口密度。人口密度就是我們每平方公里居住多少人,為什么會這樣說呢?大家可以看看我們的一些相關研究成果,我們汽車的飽和水平與人口密度是高度相關的。比如我們拿日本來看,橫軸是我們的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多少人,比如像東京大概每平方公里是11300人,它的千人汽車保有水平只有240輛,剛才提到了日本是600輛,但是它的保有水平,比如說每平方公里2000人、4000人的這些地區,它的保有水平也是非常高的,這是日本的情況,具體到東京各個區域也存在著這種關系。美國呢,我們可以看到這根線也是這樣相關性比較強的,最右側的,也就是紐約州,整個人口密度是每平方公里不到11000人,10000多一點,它的汽車保有水平也就是300輛,和美國全國的800輛相比,差距很大。但是我們可以看到,隨著人口密度越來越低,各個城市的人口千人保有水平也明顯存在這種差異。
我們把這兩個國家所有的城市和日本的市、廳、村都放在一起,我們也可以明顯看到一個這樣的曲線,人口密度和乘用車的千人保有水平呈現一個明顯負相關的關系。美國為什么汽車保有水平是800輛,最主要的原因是它的城市大多是集中在我們剛才的右側,也就是人口密度比較低。而日本全國千人保有水平是600輛,主要是由于,我們可以看到它的人口密度,超過每平方公里10000人的,我們可以看到這個小黃點很多很多,10000人是什么水平呢?就是相當于我們上海、北京的人口密度狀況。那么我們國家呢?我們國家總體的人口密度是每平方公里143個人,但是我們可以看到這張圖,就是我們大部分的人口,94%的人口都集中在騰沖黑河線以東的區域上,這個區域大概是我們的國土面積的43%,所以實際上我們的人口密度大概是每平方公里300人。每平方公里300人大概相當于,我們可以看一下日本,全國的人口密度是每平方公里1100多人,歐洲這些國家,基本上每平方公里300人左右,丹麥是實行高稅制的國家,比較低一些,雖然它的人口密度保有比較稀,但是它車輛的保有水平和英國、意大利這些國家還比較低。所以總體我們判斷,到2025年之前,我們達到4000萬輛的銷售水平,應該還是非常有希望的。也就是說跟我們還差1200萬輛這么一個空間,也就是我們的30萬輛的產能的工廠,大概還需要40個,當然這之間可能有各種優勝劣汰,各種產能的重組。這是第一個觀點。
第二個觀點就是我們本土品牌的崛起,產業格局正在重塑。我們的自主品牌從目前看,發展經歷了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就是我們的2000年到2010年這樣一個初期階段,我們年均增長速度非常高,市場份額也在大幅度增長。但是到2011年以后,隨著我們國家對小排量汽車的鼓勵政策的退出以后,自主品牌也陷入了一個相對低度,到2014年,這幾年,大概年均增長只有8.2%,低于我們整個行業的平均增長,對本土品牌就產生了疑問。但是這三年,加上今年,今年我們1-4月份本土品牌同比增長16.4%,而全行業平均只有7%。2015年、2016年本土品牌年均增長27%,遠高于整個行業的平均水平。
我們可以看到,自主品牌不僅僅是總量的發展,這張圖合計是以自主品牌,就是我們本土品牌合計為100,我們可以看到在2000年左右的時候,8萬人以上的市場是我們自主品牌的主力市場,5萬人以下的還占將近25%。但是經過5、6年的發展,到2016年,我們可以看到,自主品牌在5萬人以下的市場基本上就沒有了。但是在8-10萬,10-15萬的區間,整個占比在快速提升。也就說我們本土品牌的產品,我們的價位在快速升級。
再來看本土品牌和自主品牌,剛才是本土品牌自己的價位分布,也有一個明顯提升。我們可以看到,和我們的合資和自主的品牌加總為100,我們可以看到,我們的自主品牌價位的分布也在迅速提升。尤其是這兩三年的時間,2014年,我們可以看到5-8萬的,大概是74%左右,但是到2016年上升到83%,這種變化可能還不是主要的,最主要的我們可以看到,8-10萬,也就是藍色這根線,2014年的時候市場份額只有38.5%,但是到2016年我們已經超過了50%。也就是說在這個市場空間,自主品牌的占比已經超過了合資品牌。同時,在10-13萬的市場空間的提升幅度也是非常明顯的,2014年到2015年有8個點的提升,2015年當然也有將近5個點的市場份額的提升,我們整個自主品牌從量到我們的價位都在快速提升。
它是有內在的原因的,必然的趨勢。首先,我們本土品牌的競爭力在快速提升,表現在兩個方面:第一個是新車故障率,剛才觀致的領導也講過,我們觀致的這種新車質量排名也是非常靠前的。但是從我們整個自主品牌合資對比可以看到,在2003年左右的時候,我們合資和自主的新車的故障水平差距還是非常大,但這兩年我們的差距基本上很小了,2015年我們總體的差距,每百車故障率120個,合資95個,這個差距已經不是特別明顯了,這是對于新車。第二,另外一個因素就是產品的可靠性,也就是我們可以從產品的持續性上,三年以上的產品能不能持續熱銷,這代表我們這樣一個市場競爭力的體現,剛剛可能還不行,我們可以看到,有很多自主品牌,而且尤其是集中在幾個比較大型的企業和優質企業的品牌,有很多持續熱銷的產品正在形成。比如說大家熟知的哈弗H6,前面也有,包括長安的CS75,CS35等等,都是持續能夠上萬輛的這么一個銷售規模,我們新上市的,還沒到兩年,我們可以看到,也表現得比較搶眼,包括我們的傳褀GS4等等,我們可以看到整個產品的提升幅度是非常強的,這個就由于我們的自主品牌已經實現了像原來的反向設計向正向研發產品設計的成果,而部分企業已經實現了平臺化的戰略,跟我們的合資產品的基本性能已經差距不太大了。這是第二個觀點。
第三個觀點,就是今天的主題,我們認為未來10年新能源汽車將成為我們汽車產業新的增長點。當前我們的市場規模,經過我們兩輪的示范推廣,新能源汽車已經初具規模了。也不說元年什么狀態,但是從規模總體上來講,有幾十萬輛的規模,對于一個初期的市場來說,應該是進入了產業化的初期。
未來怎么看呢?主要還是取決于這么幾個方面:第一個就是政策,政策我們可以看到,我們的國家從政策上在大力推動我們新能源汽車產業的發展,也就是我們供給側的變化。第一就是新的企業獲批進入我們的純電動乘用車行列,這為未來產業發展提供了新的動能。這類企業有我們的現有企業,包括奇瑞、江淮等等,這個很必然,大家都在做。關鍵我們還有其他的一些企業,一個是零部件和一些研發設計的企業,現在獲得資質的主要是這幾類企業。但是我們大家常說的互聯網企業,包括我們的一些小型電動汽車,目前低速純電動車的企業也在向我們的純電動領域進軍。第二個政策就是我們國家推出的新能源汽車積分政策,積分有兩個方面,一個就是我們的燃油積分,每一家企業都有根據我們生產車輛的規模,要求我們汽車企業2020年平均燃油消耗限制到5.0升,如果你達不到的話你就是負積分,你就得去買積分或者用新能源汽車抵償。再就是我們設置了新能源汽車的積分,我們設置了100萬輛的積分,到2020年要有某一個企業具有12%的新能源汽車積分來獲取,根據這個政策的發展趨勢,在積分的推動下,我們新能源汽車到2020年的產量規模得到180萬輛左右,才能滿足我們國家的政策法規要求,當然這個是在全部強力執行的狀態下。第二個就是我們的新能源汽車產品,剛才說技術推動產品豐富,僅僅豐富不行,還有新能源技術的水平在未來還要大幅度提升,比如說大家比較關注的新能源汽車的續時里程,我們做過了解,在2014年我們這個車型平時的續航里程是140公里,到2017年我們預計大概平均純電動的續航里程,所有產品合在一起大概是200公里。也就說在現在情況下,我們的產品設計,我們的車型如果沒有到200公里以上,那基本上就沒有市場認可了。在未來,我們人為到2020年平均續航里程要達400公里,基本上能滿足消費者對續時里程的期望。
來源:新浪汽車作者:李偉利 第二是新能源汽車動力電池的成本在大幅下降。前一段時間我們參觀了幾家動力電池廠,都是高自動化的生產線,而且由于規模的大幅度提升,我說的是優質企業,規模大幅度提升以后成本在迅速下降。預計到2020年我們的成本和現在相比應該下降50%,到2020年,2025年還在持續下降。所以大家擔心補貼退出以后,2020年新能源汽車是不是會有斷崖式的下跌,我認為是不會的,因為成本在大幅下降,可以彌補新能源汽車補貼的退出。
第三是充電設施環境,這就是我們說的公共設施環境了,在家充電這是一個必須的充電,還有他外出行駛以后,在高速公路,還有城區的主要區段都要在未來5年建設大量的充電設施和分散的充電樁,尤其高速公路充電樁的建設,為我們的長距離出行提供這種便利性的設施。
所以總體上我們判斷,到2025年,我們整個新能源汽車規模,大家可以看到,這個規模無論是哪個方向,跟我們傳統汽車好像感覺不是特別大。但是大家不要忘了,如果達到200萬輛和300萬輛這個規模,相當于歐洲的一個國家的傳統汽車的銷售量,我們說的中等國家的銷售量,沒有幾個國家傳統汽車的銷量能達到這個規模。對于我們新能源汽車到那個時候,就已經成為一個新興的增長朝陽的產業。
我今天就跟大家分享這三個觀點,謝謝大家!